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施的重点。只有深入体现学生知识面、能力结构的课程内容和组织结构的创新,才能将课程体系的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结合专业建设体会,以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为例,论述了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的过程。
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龙头、校企合作是平台,课程建设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可见,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施的重点。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知识框架结构,这个框架设计的要科学合理,在这个框架中要反映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等在职业教育中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只有深入体现学生知识面、能力结构的课程内容和组织结构的创新,才能将课程体系的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而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笔者在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课程构建与开发过程得到一些启示。
一、专业现状分析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结合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不是中职教育的简单上移;在教学模式上不是普通专科的翻版;在教学内容上不是本科的简单压缩;在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任意拼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从人才培养方案看,课程相互独立,有些内容深度不够,实践课程独立设置,相关知识和技能未能有机的渗透和融合。
2.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在专业教育阶段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
3.从能力方面看,在实践教学环节,延续着传统的模拟训练方式,实训的项目、方式方法、要求与生产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与生产实际有较大的差距。
4.没有注重对学生个性、专业情感培养。高技能人才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专业情感,形成稳定的专业情感,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具备持久的从业情感,热爱所从事的专业,形成为之奉献终身的高尚的职业情怀,从而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选择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有经验层面的技能和策略层面的技能,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的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具体到高职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从事热能动力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但是在能力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有的院校着重满足第一岗位能力需求,强化专业能力训练,有的院校主张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同的指导思想,对课程设置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热力发电厂、企业自备电厂、城市热源厂等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热能动力设备与系统运行、检修、安装、检测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以此为基础和依据。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能力培养为核心原则
能力的培养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要以能力应用贯穿始终,突出实用性实践技能,要把职业标准中应知、应会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要覆盖本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把素质教育融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适应、调解能力。
(二)主干课程整体优化原则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按照岗位工作流程优化各个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后需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处理好各模块之间和每门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做到既防止疏漏,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要合理排序,才能实现主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三)开放性原则
将高新科技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特征的多学科知识,反映到课程设置中去,使人才培养适应技术快速变革社会的需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高职教育的新課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与职业岗位技能密切联系。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课程体系保持一种开放性,有利于及时追踪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职业岗位的变化及职业的岗位要求,将这些变化与要求体现于课程设置中。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
(一)校企合作,明确岗位群
以市场为基准,以行业标准和岗位设置为依据,改变过去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我们先后去了本地及周边的相关企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提炼。通过调研,了解了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与标准要求、行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等,形成了调研报告,明确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岗位(群)设置及要求。
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有热力设备运行岗、热力设备检修岗;相关工作岗位有热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自动控制、热工仪表使用及维护、检修等;发展工作岗位有专业技术管理。
(二)明确职业岗位技能
通过我们对企业的调研分析、对专业标准的学习,和企业人士共同对本专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明确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
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及能力的要求,从而确定了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的知识和技能,提炼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三)围绕核心职业技能设置主干课程体系
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虚实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方企业,融合社会资源,体现学做一体;强化教学实践性,构建从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体系框架。
基础教学阶段(1、2学期)系统地设计培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领域认知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掌握工程制图、热力学定律等内容为主,懂得欣赏自然美、科学美,培养与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职业素质相关的基础能力。
单项专业能力训练阶段(3、4学期),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热能动力设备以及辅助设备工作原理,通过专业训练,使同学们掌握专用工具的使用、各种泵和风机的检修、换热设备检修、转动机械转子动静平衡、转动机械转轴弯曲测量和校正等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阶段(5学期)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接近“准职业人”的能力。运行和检修两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更具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真实项目,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接近就业岗位的基本标准。
毕业实践阶段(第6学期)是实现从“準员工”到“职业人”转换的预就业阶段。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独立承担相关工作任务,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全达到“职业人”的培养标准,从而完成从学校到企业就业的过渡,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是名片,课程是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只有构建符合学生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德新,李军,李爱萍.高职院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5-7.
[2]邓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D].西北大学,2010,7.
[3]孔德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科教新时代,2012,(12).
[4]金蓓蓓.高职学生专业情感培养的意义与途径探析[J].商业经济,2007,(9):114-115.
[5]张桂香,王传永.成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00,(8):46-47.
[6]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7]蔡宏标.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财会通讯,2009,(4):43-44.
[8]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1.
[9]李发荣,赵鹏.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人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97-99.118.
[10]陈抿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探索[J].时代报告,2012.
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龙头、校企合作是平台,课程建设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可见,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施的重点。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知识框架结构,这个框架设计的要科学合理,在这个框架中要反映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等在职业教育中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只有深入体现学生知识面、能力结构的课程内容和组织结构的创新,才能将课程体系的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而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笔者在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课程构建与开发过程得到一些启示。
一、专业现状分析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结合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不是中职教育的简单上移;在教学模式上不是普通专科的翻版;在教学内容上不是本科的简单压缩;在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任意拼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从人才培养方案看,课程相互独立,有些内容深度不够,实践课程独立设置,相关知识和技能未能有机的渗透和融合。
2.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在专业教育阶段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
3.从能力方面看,在实践教学环节,延续着传统的模拟训练方式,实训的项目、方式方法、要求与生产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与生产实际有较大的差距。
4.没有注重对学生个性、专业情感培养。高技能人才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专业情感,形成稳定的专业情感,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具备持久的从业情感,热爱所从事的专业,形成为之奉献终身的高尚的职业情怀,从而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选择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有经验层面的技能和策略层面的技能,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的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具体到高职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从事热能动力设备的运行、检修、检测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但是在能力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有的院校着重满足第一岗位能力需求,强化专业能力训练,有的院校主张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同的指导思想,对课程设置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热力发电厂、企业自备电厂、城市热源厂等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热能动力设备与系统运行、检修、安装、检测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以此为基础和依据。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能力培养为核心原则
能力的培养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要以能力应用贯穿始终,突出实用性实践技能,要把职业标准中应知、应会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要覆盖本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把素质教育融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适应、调解能力。
(二)主干课程整体优化原则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按照岗位工作流程优化各个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后需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处理好各模块之间和每门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做到既防止疏漏,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要合理排序,才能实现主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三)开放性原则
将高新科技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特征的多学科知识,反映到课程设置中去,使人才培养适应技术快速变革社会的需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高职教育的新課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与职业岗位技能密切联系。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课程体系保持一种开放性,有利于及时追踪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职业岗位的变化及职业的岗位要求,将这些变化与要求体现于课程设置中。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
(一)校企合作,明确岗位群
以市场为基准,以行业标准和岗位设置为依据,改变过去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我们先后去了本地及周边的相关企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提炼。通过调研,了解了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与标准要求、行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等,形成了调研报告,明确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岗位(群)设置及要求。
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有热力设备运行岗、热力设备检修岗;相关工作岗位有热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自动控制、热工仪表使用及维护、检修等;发展工作岗位有专业技术管理。
(二)明确职业岗位技能
通过我们对企业的调研分析、对专业标准的学习,和企业人士共同对本专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明确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
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及能力的要求,从而确定了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的知识和技能,提炼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三)围绕核心职业技能设置主干课程体系
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虚实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方企业,融合社会资源,体现学做一体;强化教学实践性,构建从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体系框架。
基础教学阶段(1、2学期)系统地设计培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领域认知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掌握工程制图、热力学定律等内容为主,懂得欣赏自然美、科学美,培养与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职业素质相关的基础能力。
单项专业能力训练阶段(3、4学期),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热能动力设备以及辅助设备工作原理,通过专业训练,使同学们掌握专用工具的使用、各种泵和风机的检修、换热设备检修、转动机械转子动静平衡、转动机械转轴弯曲测量和校正等技能。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阶段(5学期)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接近“准职业人”的能力。运行和检修两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更具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真实项目,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接近就业岗位的基本标准。
毕业实践阶段(第6学期)是实现从“準员工”到“职业人”转换的预就业阶段。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独立承担相关工作任务,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全达到“职业人”的培养标准,从而完成从学校到企业就业的过渡,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是名片,课程是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只有构建符合学生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德新,李军,李爱萍.高职院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5-7.
[2]邓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D].西北大学,2010,7.
[3]孔德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科教新时代,2012,(12).
[4]金蓓蓓.高职学生专业情感培养的意义与途径探析[J].商业经济,2007,(9):114-115.
[5]张桂香,王传永.成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00,(8):46-47.
[6]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7]蔡宏标.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财会通讯,2009,(4):43-44.
[8]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1.
[9]李发荣,赵鹏.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人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97-99.118.
[10]陈抿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探索[J].时代报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