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中,包含着职业能力与人文能力培养两个方面,高职院校应做到职业能力与人文能力并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文章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能力本位 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赵惠莲(1963- ),女,河北赤城人,张家口教育学院教务长,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55-02
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的高等职业教育,历经近三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变革时代凸现出的一种文化景观。“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大胆反叛了“知识本位”的大学教育传统理念,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完成了高等教育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及时对接与呼应,以不可阻挡的强大生命力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功利性”意识的潜在作用,为迎合社会、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实用主义性质的迫切期待,高职教育兴起之初,就带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 “能力本位”一度被简单化地理解成了“职业能力”,模糊了 “能力”的内涵,缩小了“能力”的外延,造成高职院校程度不同地出现了重职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纯“工具意识”倾向。学生人文素质偏低、人文精神匮乏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因此,探究能力本位的时代内涵,还高职教育最根本的育人功能,并进一步探究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立足“能力本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的反思与叛逆无疑是一种进步。面对现代经济生活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倡导发展学生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种职业技能。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的开放性、综合性发展,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渗透的诸多边缘职业与边缘学科的出现,同时顺应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日渐呈现出对人文能力的依附,“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注入了丰富的现代人文内涵。
职业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人创造物质的技术和技能,人文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人所以为人的精神境界与文明程度。与普通大学教育一样,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培养。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的高技能,更要培养人的人文能力与高尚品格。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于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① 处在高职教育“本位”上的能力绝不是某种职业技能或就业能力的拓展与架构,就其内涵与外延讲,至少应该体现为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按照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追求高技能与高素质的职业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要达到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是岗位变动中的应变能力与意志品格;四是创新开拓能力与理性思维。换句话说,支撑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背后的是人文能力与人文素质。
2.追求人得以全面发展的高尚人格。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提出的“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学会学习(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 (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rning to be),既具有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又具有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人文品质,学会共处、善于合作等。季羡林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文和技术好比是人的两条腿,离开了哪一条,人都是不均衡的。人文和技术并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应用人才”,但这一目标结构中凸现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明确指出的:“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个专家。”②人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并重,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突出能力要素,依托考评体系构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它由知识、能力、情感、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是人文知识与人文能力的内化。人文能力是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艺为主、导之以理”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当抓住这一特征,从“教艺”入手,重视实用的、显在的人文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切入点实施渗透式的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健全完善的人”。
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传授人文知识,达到德育、智育、美育等内涵丰富的教育功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但这样做在高职院校是不现实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对人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而且较短的三年学制与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目标,也不允许它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另辟蹊径,寻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有效措施。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设置能够显在地作用于学生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突出诸多人文能力中的通用与核心能力,以人文能力考评体系为依托,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通过人文能力的培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英语应用能力测试、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等国家级、省级考试,通过开设“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基础与训练”“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等“人文能力养成性课程”,既强调了人文能力的训练,又重视训练与考评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如自信心、进取精神、坚强意志、集体荣誉感、纪律观念、规范意识、文明意识、诚信意识等等,将能力考评作为一种外在动力,引导学生逐渐规范自身行为,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最终影响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不仅强化了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语言表达、合作、交际、信息处理等通用性人文能力,又让学生在主动自愿、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育部2003年开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学生素质测试项目,即由临时组成的学生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家的题目,主要测评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通过上述人文能力的测试,评估该校的人才培养实际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去做事。”③ 应该说,通过能力培养、能力考评实现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三、强化“渗透”“内化”环节,构建切合高职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它通过知识传授、引导教育、亲身感受、环境熏陶等多种途径,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格、气质修养。“引导教育”“亲身感受”“熏陶”“内化”等词语都是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性特征的阐述,其中“渗透”是方式,“内化”是关键。
人文教育是一个耳濡目染、长期内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形成自己的特有体系。除开设必要的“人文能力养成课程”,适当开设一些内容广泛、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人文选修课程外,必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1.在专业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这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课教师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应当改变人文教育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在专业教学和技能培养中,认真挖掘并充分展示科技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接受科技知识的同时得到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如可以通过对科学中美的因素的挖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可以通过提炼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凝聚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如求真精神、勇敢和献身的精神、审美的追求、人文关怀等,培养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进取精神。更应该提倡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以教师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传递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等,都是一种春雨润物般的渗透式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开设人文知识讲座、开展各种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广播等宣传形式弘扬良好的人文精神、组织各种学生社团等。二是营建人文环境,创建文化校园。比如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通过文化名人的塑像、人文主题的雕塑、人性化的提示标牌、彰显人文精神的楼宇、道路名称等,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让学生置身于感性、生动、浓郁的人文气氛中,在校园人、物、景的和谐环境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的价值,做到言行文明,气质儒雅,构建心灵世界中美好的精神家园。
3.躬行与实践是人文知识与人文能力“内化”为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技术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内化的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空间。目前,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证书制已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这一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激励学生自主发展、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实现制度管人和效果监控,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学生素质的拓展过程即是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个性的躬行过程,而学生的躬行与实践必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限度的挖掘,从而形成生机勃勃的人文教育景象。
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在知行关系上,又体现为“知易”“行难”的特点。因此,任何方式的人文素质教育都须经过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化而产生实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把握自身的规律与特点,构建切合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重渗透、重实践、重养成,以达到培养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精神的最终教育目的。
[注释]
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 [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60.
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58.
③杨叔子.做好“三提高”工作培养“全人”[J].中国高等教育,1999(23):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能力本位 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赵惠莲(1963- ),女,河北赤城人,张家口教育学院教务长,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55-02
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的高等职业教育,历经近三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变革时代凸现出的一种文化景观。“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大胆反叛了“知识本位”的大学教育传统理念,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完成了高等教育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及时对接与呼应,以不可阻挡的强大生命力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功利性”意识的潜在作用,为迎合社会、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实用主义性质的迫切期待,高职教育兴起之初,就带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 “能力本位”一度被简单化地理解成了“职业能力”,模糊了 “能力”的内涵,缩小了“能力”的外延,造成高职院校程度不同地出现了重职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纯“工具意识”倾向。学生人文素质偏低、人文精神匮乏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因此,探究能力本位的时代内涵,还高职教育最根本的育人功能,并进一步探究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立足“能力本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的反思与叛逆无疑是一种进步。面对现代经济生活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倡导发展学生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种职业技能。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的开放性、综合性发展,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渗透的诸多边缘职业与边缘学科的出现,同时顺应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日渐呈现出对人文能力的依附,“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注入了丰富的现代人文内涵。
职业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人创造物质的技术和技能,人文能力体现的是一个人所以为人的精神境界与文明程度。与普通大学教育一样,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培养。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的高技能,更要培养人的人文能力与高尚品格。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于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① 处在高职教育“本位”上的能力绝不是某种职业技能或就业能力的拓展与架构,就其内涵与外延讲,至少应该体现为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按照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追求高技能与高素质的职业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要达到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是岗位变动中的应变能力与意志品格;四是创新开拓能力与理性思维。换句话说,支撑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背后的是人文能力与人文素质。
2.追求人得以全面发展的高尚人格。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提出的“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学会学习(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 (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rning to be),既具有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又具有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人文品质,学会共处、善于合作等。季羡林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文和技术好比是人的两条腿,离开了哪一条,人都是不均衡的。人文和技术并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应用人才”,但这一目标结构中凸现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明确指出的:“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个专家。”②人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并重,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突出能力要素,依托考评体系构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它由知识、能力、情感、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是人文知识与人文能力的内化。人文能力是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艺为主、导之以理”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当抓住这一特征,从“教艺”入手,重视实用的、显在的人文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切入点实施渗透式的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健全完善的人”。
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传授人文知识,达到德育、智育、美育等内涵丰富的教育功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但这样做在高职院校是不现实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对人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而且较短的三年学制与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目标,也不允许它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另辟蹊径,寻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有效措施。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设置能够显在地作用于学生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突出诸多人文能力中的通用与核心能力,以人文能力考评体系为依托,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通过人文能力的培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英语应用能力测试、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等国家级、省级考试,通过开设“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基础与训练”“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等“人文能力养成性课程”,既强调了人文能力的训练,又重视训练与考评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如自信心、进取精神、坚强意志、集体荣誉感、纪律观念、规范意识、文明意识、诚信意识等等,将能力考评作为一种外在动力,引导学生逐渐规范自身行为,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最终影响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不仅强化了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语言表达、合作、交际、信息处理等通用性人文能力,又让学生在主动自愿、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育部2003年开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学生素质测试项目,即由临时组成的学生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家的题目,主要测评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通过上述人文能力的测试,评估该校的人才培养实际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去做事。”③ 应该说,通过能力培养、能力考评实现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三、强化“渗透”“内化”环节,构建切合高职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它通过知识传授、引导教育、亲身感受、环境熏陶等多种途径,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格、气质修养。“引导教育”“亲身感受”“熏陶”“内化”等词语都是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性特征的阐述,其中“渗透”是方式,“内化”是关键。
人文教育是一个耳濡目染、长期内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形成自己的特有体系。除开设必要的“人文能力养成课程”,适当开设一些内容广泛、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人文选修课程外,必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1.在专业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这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课教师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应当改变人文教育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在专业教学和技能培养中,认真挖掘并充分展示科技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接受科技知识的同时得到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如可以通过对科学中美的因素的挖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可以通过提炼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凝聚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如求真精神、勇敢和献身的精神、审美的追求、人文关怀等,培养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进取精神。更应该提倡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以教师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传递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等,都是一种春雨润物般的渗透式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开设人文知识讲座、开展各种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广播等宣传形式弘扬良好的人文精神、组织各种学生社团等。二是营建人文环境,创建文化校园。比如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通过文化名人的塑像、人文主题的雕塑、人性化的提示标牌、彰显人文精神的楼宇、道路名称等,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让学生置身于感性、生动、浓郁的人文气氛中,在校园人、物、景的和谐环境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的价值,做到言行文明,气质儒雅,构建心灵世界中美好的精神家园。
3.躬行与实践是人文知识与人文能力“内化”为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技术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内化的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空间。目前,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证书制已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这一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激励学生自主发展、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实现制度管人和效果监控,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学生素质的拓展过程即是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个性的躬行过程,而学生的躬行与实践必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限度的挖掘,从而形成生机勃勃的人文教育景象。
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在知行关系上,又体现为“知易”“行难”的特点。因此,任何方式的人文素质教育都须经过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化而产生实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把握自身的规律与特点,构建切合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重渗透、重实践、重养成,以达到培养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精神的最终教育目的。
[注释]
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 [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60.
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58.
③杨叔子.做好“三提高”工作培养“全人”[J].中国高等教育,199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