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 激发兴趣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44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参建议该内容5课时完成,本节课设计是第1课时,是一节概念课及其性质探究的教学。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经历观察、分析、猜想、论证,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其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核心内容。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一展示,和各位老师交流、讨论。
  二、教学目标
  1.能在三角形全等、翻折对称基础上了解等腰三角形概念、性质。
  2.掌握等腰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基本关系。
  3.进一步学会用数学语言正确规范地进行证明书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运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理解运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新北川建成后,美丽的巴拿恰步行街成为北川的一道靓丽风景,某中学的同学想用下面的方法检测巴拿恰步行街牌门的横梁是否水平。有同学设計:在等腰直角三角尺斜边中点拴一条线绳,线绳的另一端挂一个铅锤,把这块三角尺的斜边贴在房梁上,如果线绳经过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就确信房梁是水平的。这个方法行吗?为什么他会这样设计呢?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难以用已学到的普通三角形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新的方法、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问题:这里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图形,你们发现了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发现,引出等腰三角形。
  2.实践体验,探索概念。
  活动2 折一折。
  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板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按要求作出等腰三角形,体会几何性质,再对定义做出诠释,加深理解。观察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和两底角之间的关系,内化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3.反思提炼,归纳定义。
  归纳概念: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折叠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来定义等腰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总结归纳并展示图2。
  4.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常见的等腰三角形形状。如图3,在△ABC中,AB =AC。问题:哪两条是腰?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不同形态下的等腰三角形,形成等腰三角形的直观印象。
  活动3 动一动。
  (1)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
  (2)把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记为A,底角顶点记为B、C;
  (3)把三角形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亲历操作,感知、发现问题,感受更为充分。
  问题:通过折叠,你能发现图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或角?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 =∠C,即两底角相等;
  (3 )AC= AB,即两腰相等;
  (4) ∠ADB =∠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 ∠CAD,即AD为顶角的角平分线。
  问题1上述结论(2)用文字如何表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问题2上述结论(3)(4)(5)用一句话可以归纳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5.逻辑体会,数学证明。
  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1)数学实验验证。
  几何画板演示。
  (2)逻辑证明。
  已知:如图4,在△ABC中,AB =AC。
  求证:∠B =∠C。
  证明:作△ABC的中线AD。
  在△ABD和△ACD中,
  ∵BD= CD,AB =AC,AD= AD,
  ∴△ABD≌△ACD(SSS).
  ∴∠B =∠C。
  【设计意图】要想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得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猜想,并对所得猜想加以逻辑证明,使得猜想上升为定理,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思考1 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这些方法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是谁引起这样的变化的?
  思考2通过刚才的探索,AD在△ABC中充当几种角色?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合作验证的过程中,感悟由特殊情况归纳出一般结论有时是不可靠的,进而体会逻辑证明的必要性。同时,利用一题多解,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从而将新知识内化。
  活动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讨论。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内涵和外延的讨论: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我们马上能得到哪些关系?对任意三角形而言,知道三角形的一个角,能否求得出其余两个角呢?如果是等腰三角形,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呢?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内涵和外延的讨论:底角平分线、腰上的高、腰上的中线是否满足同样的性质呢?一般的三角形有这种性质吗?
  【设计意图】学生形成图文结合、由图及理、由理及图的认识,充分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
  6.巩固新知,规范语言。
  (1)在△ABC中,∵AB=AC,∴∠B =∠C(等边对等角)。
  (2)在△ABC中,当AB =AC时,
  ①∵AD⊥BC,∴∠BAD =∠CAD,BD= CD.
  ②∵AD是中线,∴AD⊥BC,∠BAD =∠CAD。
  ③∵AD是角平分线,∴AD⊥BC,BD= CD。
  【设计意图】熟悉并规范等腰三角形几何语言,也是进一步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7.回顾反思,提炼方法。
  (1)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2)思想方法:类比归纳,数形结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有利于学生清晰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定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学力的提升。
  8.布置作业,深化理解。
  1.必做题:教材第61-62页练习1、2、3。
  2.选做题:在△ABC中,AB =AC,点D在AC上,且BD= BC= 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五、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定理,并能用于解决相关问题,形成较好的数学学习经验。设计时特别强调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渗透“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推论的推出、例题的变式、一题多变都是为了这两个目的而设计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  初中物理教学的许多重难点内容很难通过言语讲授去突破,而借助一些微创新实验去解决这些问题却是不错的方法。这些微创新实验是教材实验的微小改进,在实际教学中能起到很大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微创新 实验 弹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
期刊
教育格言  学习数学,学会思考,学以做人。  教学主张   数学是美丽的、和谐的、活力的,数学课堂是智慧的、灵动的、深邃的。现在的数学课堂应由知识的传授向数学育人转变,由程序性知识教学向策略性知识教学转变,在教学中,依据学情,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从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策略性方面构建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探究过程,启发思考,启迪智慧,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展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凸显数学的人
期刊
《女娲造人》是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为自读课文。在教学时,笔者做了如下调整:在教学顺序上,把它提到本单元之首;在课文类别上,把它调整为教读课文。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新课标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课程总目标提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对第四学段(七—九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第六单元针对以上目标,选文涉及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所有文章皆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收录了李清照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阅读和赏析这首词,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提升精神品格有着一定的意义。下面,笔者就以《渔家傲》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从整体上把握诗词  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离事》中说:“举网以纲,千目皆张。”这句话的意思是:打鱼时,抓住网上的纲绳,渔网
期刊
摘要  学生朗读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而朗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教师应以朗读促阅读,创设情境,营造朗读氛围,巧妙用重音、停连等朗读技巧,让学生体会意境,以朗读升华诗歌鉴赏,最终提升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诗歌 朗读 重音 停连 文化传承  诗歌教学可以从朗读入手,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现代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提升
期刊
吴良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吴良根为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校长。工作室现有成员12人,分别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工作室致力于初中化學实验的优化、创新及数字化实验的应用研究工作,倡导“手脑并重‘做’化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不仅要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而且要动脑思考,在动手、动脑“做”化学的过程中,理解和构建知识。工作室先后完成了江苏
期刊
摘要  家长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是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有利于学生理解家长的想法,加强亲子沟通:有利于开拓师生的视野;有利于增进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教师要帮助家长作为助教进入课堂,建立家长教学资源库,设计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的多种多样的方式。  关键词  家长 课堂 实践 思考  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程廷伟曾经分享过一个教学案例:在讲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
期刊
摘要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从教授基础知识、提升朗读能力、训练创作水平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实现从语文识记到实际运用的转变,真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基础知识 朗读能力 创作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思路。我认为可以从教授基础知识、提升朗读能力、训练创
期刊
摘要  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学习数学需要做一定量的题目,以让学习效果展现出来。但教师要指导学生一题多想,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题海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尤其是让扩散思维得到发展,进而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发挥其主动性,探究数学奇幻之美。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一题多想 扩散思维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学生做题目的
期刊
摘要  地理阅读素养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日常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创设多种教育情境,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理解、运用和反思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阅读素养 创设情境 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 提升能力  按照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定义,“阅读素养”是指“学生为取得个人目标,形成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地理阅读素养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