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音乐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音乐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而是以双基教学为主,因此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对现代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潜能的广阔空间,一个更有意义的教学领域。让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尽早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把音乐新课程改革切实有效地开展好。
【关键词】新课改 歌唱 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样的身心特点使音乐教师在采取教学法时有别于高年级学生,不仅要注重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还要关注各教学法之间的整合优化,不断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的音乐教学。那么,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上好低年级音乐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创新教学手段,感受音乐魅力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运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乐等)去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建设。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声响、节奏、旋律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一座桥梁。人们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达到审美的目的。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采取“模像情境法”帮助学生想象。如教学中经常会运用的歌词创作,如果能突破一般的传统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像编故事一样地创作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香又甜,突然一片乌云来,狂风大作小鸟惊,蜜蜂纷纷回家去,等到天晴再出来。)再请他们思考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语气演唱来表现不同的情景,就会使歌曲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学生的兴致就会显得特别地高,节奏的把握也会很好。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激情
学生认识音乐主要是依赖听觉、视觉的共同感知来完成的。多媒体音画俱佳,形象又逼真,运用多媒体技术既活跃了音乐课堂教学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使音乐从空洞乏味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过新年》一课中,笔者从网络媒体上收集各族人民欢庆佳节的热闹场面:放鞭炮、扭秧歌、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灯谜会等等,这些给学生带来了无比震撼的视觉感受,从正面直观地了解过新年的喜庆场面。在欣赏画面的同时附上背景音乐《过新年》,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仿佛置身于画面的场景中,增加亲切感。这样既引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对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了解,课堂教学充满了动感,学生可以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学习。
三、注重发声练习,不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音乐课中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应特别重视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其手段传授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发声,用恰当的情感去表现,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其次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因此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也应不同。字的头、腹、尾各有不同的口腔形态,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语言体系,在有规律地组合中交错变化来发音发声的。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每一首歌曲或练习曲的咬字、吐字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使学生在歌唱时富有表现力。如像《嘀哩、嘀哩》,它的情绪是轻盈、欢快、活泼的,对这样的歌曲的演唱要求就须做到咬字清晰、有弹性,唇齿舌的活动要灵活,声母到韵母的过渡要快,不能拖泥带水;特别中间衬词部分的“嘀哩哩——”强调舌尖的动作,要唱得既清楚又灵巧。
四、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课堂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在教学前期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反复琢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如:自制打击乐器一课,老师让学生们带来吸管、胶带、皮筋等物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哪些东西可以发声,发出的声音有何特点,再指导学生如“穿”“粘”“系”等固定的方法就可以了。把制作的过程完全交给学生,相信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一定会种类繁多。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做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坚持从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活动就不容易走入歧途迷途,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积累丰富的音乐体验。
总之,尽可能使每一步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使学生们收获更多。让每一位音乐教师把音乐新课程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每一节音乐课堂中,让每一位同学都沉浸和成长在音乐幸福的海洋中,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上进。
【关键词】新课改 歌唱 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样的身心特点使音乐教师在采取教学法时有别于高年级学生,不仅要注重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还要关注各教学法之间的整合优化,不断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的音乐教学。那么,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上好低年级音乐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创新教学手段,感受音乐魅力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强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是运用,运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本体(如节拍、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配乐等)去教育感染学生,这才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人们常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音乐性这一原则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建设。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声响、节奏、旋律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一座桥梁。人们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达到审美的目的。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采取“模像情境法”帮助学生想象。如教学中经常会运用的歌词创作,如果能突破一般的传统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像编故事一样地创作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小蜜蜂呀嗡嗡叫,飞到西来飞到东,微风吹来花儿笑,采来花蜜香又甜,突然一片乌云来,狂风大作小鸟惊,蜜蜂纷纷回家去,等到天晴再出来。)再请他们思考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语气演唱来表现不同的情景,就会使歌曲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学生的兴致就会显得特别地高,节奏的把握也会很好。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激情
学生认识音乐主要是依赖听觉、视觉的共同感知来完成的。多媒体音画俱佳,形象又逼真,运用多媒体技术既活跃了音乐课堂教学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使音乐从空洞乏味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过新年》一课中,笔者从网络媒体上收集各族人民欢庆佳节的热闹场面:放鞭炮、扭秧歌、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灯谜会等等,这些给学生带来了无比震撼的视觉感受,从正面直观地了解过新年的喜庆场面。在欣赏画面的同时附上背景音乐《过新年》,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仿佛置身于画面的场景中,增加亲切感。这样既引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对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了解,课堂教学充满了动感,学生可以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学习。
三、注重发声练习,不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音乐课中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应特别重视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其手段传授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发声,用恰当的情感去表现,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其次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因此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也应不同。字的头、腹、尾各有不同的口腔形态,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语言体系,在有规律地组合中交错变化来发音发声的。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每一首歌曲或练习曲的咬字、吐字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使学生在歌唱时富有表现力。如像《嘀哩、嘀哩》,它的情绪是轻盈、欢快、活泼的,对这样的歌曲的演唱要求就须做到咬字清晰、有弹性,唇齿舌的活动要灵活,声母到韵母的过渡要快,不能拖泥带水;特别中间衬词部分的“嘀哩哩——”强调舌尖的动作,要唱得既清楚又灵巧。
四、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课堂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在教学前期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反复琢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如:自制打击乐器一课,老师让学生们带来吸管、胶带、皮筋等物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哪些东西可以发声,发出的声音有何特点,再指导学生如“穿”“粘”“系”等固定的方法就可以了。把制作的过程完全交给学生,相信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一定会种类繁多。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自己做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再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坚持从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音乐课堂上的创造活动就不容易走入歧途迷途,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积累丰富的音乐体验。
总之,尽可能使每一步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使学生们收获更多。让每一位音乐教师把音乐新课程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每一节音乐课堂中,让每一位同学都沉浸和成长在音乐幸福的海洋中,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