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镇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显示着城镇人群整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以及城镇的气质和品位。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建设城镇文化。
关键词:城镇文化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和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极大提升。优化配置和提升城乡资源,使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城镇居民往往有产业“无生活”,文化气息缺乏,文化生活贫乏,居民邻里生活被高楼大厦所阻隔,逐渐出现人际隔膜和阶层隔膜,缺乏相互信任,拜金主义成为主导观念,社会普通公众信仰缺失。这些不良现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来,是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城镇化建设的不良后果。文化是支撑和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型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是否形成了先进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城镇文化。只有形成了包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城镇文化的城镇,才会潜力无限,焕发城镇的魅力,才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与城镇文化
城镇,包括城市和城镇,意味着筑城守民,设市易货,置镇守边。古代的“城”“市”和“镇”基于全然不同思维逻辑而出现,功能上有显著差异,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逐渐走向融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乡村城镇化,即同时包含“城”和“镇”两个发展模块。其中“城”代表城市,而“镇”则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环节,属于城市的范畴。健康、有序的城镇化应当实现城市和乡村同步发展,而不能在发展城市的同时阻碍、牺牲农村的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了文化,城市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意义。城镇和人是城镇文化的两大要素,同时处理好城镇和人的关系,才能铸就健康、有意义的城镇文化。
新型城镇化注重城鎮建设的内涵和质量,在强调城镇建设数量、规模和速度等指标的同时,更关注城镇建设质量和文化内涵等指标。坚决摒弃传统粗放式扩张的发展思路,坚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转变。改变传统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以中心城市带动周围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建设理念,转而实施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同步协调发展的建设方针,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乡村经济的改善和发展。以高收入、低消费等经济指标衡量城镇建设的同时,更关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等发展目标。简单来讲,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新”在彻底摒弃“土地城镇化”,真正实现人口或居民城镇化,“新”在努力实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同步协调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摒弃陈旧发展思路、推行科学发展方式的线性过程,更是多方位、全方面“文化创新”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强化文化记忆,延续文化的传承。
城镇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文化同时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代表物质方面的或者是有形的生活器物,如居民建筑、基础设施、公园和交通工具等;而非物质文化则代表居民的生活习俗、社会价值观念、宗教、法律等。城镇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显示着城镇人群整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以及城镇的气质和品位。城镇文化是城镇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缔造的,主要由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构成。形态文化,主要指地理和生态方面的特征,城镇整体的布局和相关规划,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标志性建筑和文化遗产等,是有物质实体的、有形的文化事物,有可感知性,是城镇文化的外在方面的体现;经济文化,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等,代表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体现了当地的现代化程度;社会文化,指所居住居民的族群结构和状态,整体社会所体现出的关系和结构,国家政治关系和法律制度等,社会文化体现的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该城镇中的社会团体和结构关系;精神文化,指哲学、宗教、道德、文艺和社会心理等,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是城镇文化的核心部分。
城镇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兼具开放包容的地域性。人类的出现是分地理区域的,因此伴随人类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城镇来讲,其形成也经过了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历练,地理位置可能发生变化,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最终经过不同阶段相对成熟的文化状态而形成特殊的城镇文化。地域差别对文化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地域性特征也确保了城镇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自然简易的传承性。另外,城镇对居民的吸纳本就体现出无差别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需寻求城镇的庇护,也因此随着多个民族和文化风俗的碰撞和交融逐渐形成新的种族和文化风俗,形成新的社会形态。这种开放包容的地域性特征实现了城镇文化的存异求同、多元共生。
集聚性和辐射性。城镇文化是一种以城镇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因此城镇的部分特征自然便成为城镇文化的重要特征。城镇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庇护场所,更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汇聚中心,集聚是城镇的突出特征。马克思曾指出城市本身便代表了人口、资本和生产工具以及各类需求的汇聚。城镇从诞生起便成为创造文化和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镇之中,物质财富、各类生产和生活信息、政治权力,甚至不同族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相互依存和碰撞,自然成为各类资源的汇聚中心。城镇的文化内容越来越多,所具备的凝聚力不断强大,相应的也造就了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文化沉淀。而同时,城镇的高度发展也必将通过发散传播的方式将地域优势与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先进的制度和政策辐射出去,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城镇文化同时具备这种集聚性和辐射性。
延续性。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是历史的、渐进的,在历史的维度下,城镇的建设发展在漫长的过程中扬弃与继承了历史文化,留下了历史的印迹,沉淀出今天的城镇文化。顺着城镇文化的历史往上追溯,就可见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这就是一个城镇的文脉,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与延续。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建设城镇文化
城镇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最终目标,是致力于实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乃至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统一。与以往重速度、重规模、轻质量、轻内涵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人类发展历史,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城镇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基本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更强调城镇化建设的效果、质量和内涵,致力于实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和均等。城镇文化建设致力于创造城镇独一无二的文化形象,努力实现历史文化、现实、未来的延续和创造,注重以健康、活跃的生活方式弥补以往仅注重经济指标增长的缺陷。
城镇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丰富精神内涵。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关注城镇各要素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更强调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致力于实现用合理城市化建设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并促进优秀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仅仅是城镇乃至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巨大变迁,更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等的根本性改变。城镇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添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也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城镇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公共心理基础。文化的内核是价值,价值观念的最高形式是信仰。信仰是体现并决定人类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元素,能够产生不可想象的精神力量。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中国梦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公共心理基础。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逐渐塑造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应当重视人们精神状态的现代化。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不仅意味着身份和工作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逐渐实现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作者单位:国家电网焦作供电公司)
关键词:城镇文化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和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极大提升。优化配置和提升城乡资源,使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城镇居民往往有产业“无生活”,文化气息缺乏,文化生活贫乏,居民邻里生活被高楼大厦所阻隔,逐渐出现人际隔膜和阶层隔膜,缺乏相互信任,拜金主义成为主导观念,社会普通公众信仰缺失。这些不良现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来,是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城镇化建设的不良后果。文化是支撑和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型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是否形成了先进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城镇文化。只有形成了包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城镇文化的城镇,才会潜力无限,焕发城镇的魅力,才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与城镇文化
城镇,包括城市和城镇,意味着筑城守民,设市易货,置镇守边。古代的“城”“市”和“镇”基于全然不同思维逻辑而出现,功能上有显著差异,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逐渐走向融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乡村城镇化,即同时包含“城”和“镇”两个发展模块。其中“城”代表城市,而“镇”则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环节,属于城市的范畴。健康、有序的城镇化应当实现城市和乡村同步发展,而不能在发展城市的同时阻碍、牺牲农村的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了文化,城市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意义。城镇和人是城镇文化的两大要素,同时处理好城镇和人的关系,才能铸就健康、有意义的城镇文化。
新型城镇化注重城鎮建设的内涵和质量,在强调城镇建设数量、规模和速度等指标的同时,更关注城镇建设质量和文化内涵等指标。坚决摒弃传统粗放式扩张的发展思路,坚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转变。改变传统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以中心城市带动周围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建设理念,转而实施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同步协调发展的建设方针,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乡村经济的改善和发展。以高收入、低消费等经济指标衡量城镇建设的同时,更关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等发展目标。简单来讲,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新”在彻底摒弃“土地城镇化”,真正实现人口或居民城镇化,“新”在努力实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同步协调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摒弃陈旧发展思路、推行科学发展方式的线性过程,更是多方位、全方面“文化创新”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强化文化记忆,延续文化的传承。
城镇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文化同时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代表物质方面的或者是有形的生活器物,如居民建筑、基础设施、公园和交通工具等;而非物质文化则代表居民的生活习俗、社会价值观念、宗教、法律等。城镇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显示着城镇人群整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以及城镇的气质和品位。城镇文化是城镇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缔造的,主要由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构成。形态文化,主要指地理和生态方面的特征,城镇整体的布局和相关规划,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标志性建筑和文化遗产等,是有物质实体的、有形的文化事物,有可感知性,是城镇文化的外在方面的体现;经济文化,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等,代表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体现了当地的现代化程度;社会文化,指所居住居民的族群结构和状态,整体社会所体现出的关系和结构,国家政治关系和法律制度等,社会文化体现的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该城镇中的社会团体和结构关系;精神文化,指哲学、宗教、道德、文艺和社会心理等,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是城镇文化的核心部分。
城镇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兼具开放包容的地域性。人类的出现是分地理区域的,因此伴随人类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城镇来讲,其形成也经过了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历练,地理位置可能发生变化,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最终经过不同阶段相对成熟的文化状态而形成特殊的城镇文化。地域差别对文化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地域性特征也确保了城镇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自然简易的传承性。另外,城镇对居民的吸纳本就体现出无差别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需寻求城镇的庇护,也因此随着多个民族和文化风俗的碰撞和交融逐渐形成新的种族和文化风俗,形成新的社会形态。这种开放包容的地域性特征实现了城镇文化的存异求同、多元共生。
集聚性和辐射性。城镇文化是一种以城镇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因此城镇的部分特征自然便成为城镇文化的重要特征。城镇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庇护场所,更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汇聚中心,集聚是城镇的突出特征。马克思曾指出城市本身便代表了人口、资本和生产工具以及各类需求的汇聚。城镇从诞生起便成为创造文化和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镇之中,物质财富、各类生产和生活信息、政治权力,甚至不同族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相互依存和碰撞,自然成为各类资源的汇聚中心。城镇的文化内容越来越多,所具备的凝聚力不断强大,相应的也造就了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文化沉淀。而同时,城镇的高度发展也必将通过发散传播的方式将地域优势与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先进的制度和政策辐射出去,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城镇文化同时具备这种集聚性和辐射性。
延续性。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是历史的、渐进的,在历史的维度下,城镇的建设发展在漫长的过程中扬弃与继承了历史文化,留下了历史的印迹,沉淀出今天的城镇文化。顺着城镇文化的历史往上追溯,就可见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这就是一个城镇的文脉,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与延续。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建设城镇文化
城镇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最终目标,是致力于实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乃至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高度统一。与以往重速度、重规模、轻质量、轻内涵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人类发展历史,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城镇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基本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更强调城镇化建设的效果、质量和内涵,致力于实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和均等。城镇文化建设致力于创造城镇独一无二的文化形象,努力实现历史文化、现实、未来的延续和创造,注重以健康、活跃的生活方式弥补以往仅注重经济指标增长的缺陷。
城镇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丰富精神内涵。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关注城镇各要素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更强调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致力于实现用合理城市化建设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并促进优秀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仅仅是城镇乃至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巨大变迁,更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等的根本性改变。城镇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添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也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城镇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公共心理基础。文化的内核是价值,价值观念的最高形式是信仰。信仰是体现并决定人类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元素,能够产生不可想象的精神力量。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中国梦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公共心理基础。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逐渐塑造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应当重视人们精神状态的现代化。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不仅意味着身份和工作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逐渐实现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作者单位:国家电网焦作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