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软件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软件开发所需的软件开发工具,了解软件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理论讲解和动手实践相互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本文《C#程序设计》课程控件知识点为例,以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经过教学的实践说明,课堂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被激发。
关键词:程序设计;项目化教学;C#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
学生软件设计的基本技能并了解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课程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实践,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但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1]。
按照课程标准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创新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学情分析(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13级软件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现状和前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如下:他们前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强,但变通能力较弱,难以做到举一反三;思维活跃、乐于沟通,但团队合作意识稍显薄弱,缺乏探索精神。
3 教学项目知识点分析与整合(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project of knowledge points)
3.1 教学项目教材知识点分析
单选按钮和复选框是《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材第九教学单元的内容,教学总时数为4课时。主要介绍单选按钮和复选框的属性、常用的事件和方法。教学总时数为4课时。主要介绍了单选按钮、复选框的属性、常用的事件和方法。虽然在内容编编排上根据控件特点结合多分支语句设计案例,但仍然按照先讲解知识点再完成任务的方式,没有体现项目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
3.2 教学项目处理
(1)重组整合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创新,将第七章第二单元多分支条件选择结构,和第九章第三单元单选按钮、复选框,第四单元计时器控件的内容进行提炼总结,并设计具体的项目“滚动电子屏”设置界面,通过案例使各单元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知识更加系统。
(2)设计创新
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教学单元的体系结构按照“项目-任务”的思路进行重新整合,根据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加工、设计,最终形成包含若干个具体任务的项目[2]。通过将知识点融入每一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掌握了相关知识。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4 教学重难点分析(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focus
and difficulties)
4.1 重点
(1)单选按钮和复选框的Value属性
单选按钮和复选框的Value属性值不同,均能实现判断用户的选择。但是单选按钮的Value值有true和false,分别代表选中和不选中;而复选框的Value属性值有三种:0表示Unchecked,即复选框处于未被选中状态,1表示checked即复选框处于被选中状态,2表示Unavailable即复选框处于禁止状态,不可使用,复选框将以灰色显示。此部分在讲解时,准备利用两类控件的Value属性,来完成判断字体、字形、颜色、滚动方向等功能,以强化知识点的理解。
(2)多分支语句结构的书写
多分控制结构语句书写也是本次课的重点之一,在本项目中主要实现根据用户不同的选择实现字幕的控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集中讲解该部分知识点,更好促进学生消化知识。
4.2 难点
(1)根据用户选择改变字型设置
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采用讲授法、对比法、演示法等,引导学生使用思考分析,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利用Timer控件和多分支结构语句设置显示字幕滚动
通过将知识点融入任务中,逐步消化吸收,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5 教学方法设计(The design of teaching method)
5.1 目标逆向教学法
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理论知识讲解来解决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5.2 双层情境教学法
教师将教学情境分类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必需的技术知识、概念和掌握常用的技术操作,并初步获得技术在工作中的感性认识,即技术情景化阶段。在第二阶段,创设应用技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并创新,即技术应用情景化阶段[3]。
6 教学过程设计(The design of teaching process)
6.1 创设情境
关键词:程序设计;项目化教学;C#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
学生软件设计的基本技能并了解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课程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实践,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但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1]。
按照课程标准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创新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学情分析(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13级软件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现状和前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如下:他们前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强,但变通能力较弱,难以做到举一反三;思维活跃、乐于沟通,但团队合作意识稍显薄弱,缺乏探索精神。
3 教学项目知识点分析与整合(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project of knowledge points)
3.1 教学项目教材知识点分析
单选按钮和复选框是《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材第九教学单元的内容,教学总时数为4课时。主要介绍单选按钮和复选框的属性、常用的事件和方法。教学总时数为4课时。主要介绍了单选按钮、复选框的属性、常用的事件和方法。虽然在内容编编排上根据控件特点结合多分支语句设计案例,但仍然按照先讲解知识点再完成任务的方式,没有体现项目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
3.2 教学项目处理
(1)重组整合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创新,将第七章第二单元多分支条件选择结构,和第九章第三单元单选按钮、复选框,第四单元计时器控件的内容进行提炼总结,并设计具体的项目“滚动电子屏”设置界面,通过案例使各单元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知识更加系统。
(2)设计创新
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教学单元的体系结构按照“项目-任务”的思路进行重新整合,根据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加工、设计,最终形成包含若干个具体任务的项目[2]。通过将知识点融入每一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掌握了相关知识。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4 教学重难点分析(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focus
and difficulties)
4.1 重点
(1)单选按钮和复选框的Value属性
单选按钮和复选框的Value属性值不同,均能实现判断用户的选择。但是单选按钮的Value值有true和false,分别代表选中和不选中;而复选框的Value属性值有三种:0表示Unchecked,即复选框处于未被选中状态,1表示checked即复选框处于被选中状态,2表示Unavailable即复选框处于禁止状态,不可使用,复选框将以灰色显示。此部分在讲解时,准备利用两类控件的Value属性,来完成判断字体、字形、颜色、滚动方向等功能,以强化知识点的理解。
(2)多分支语句结构的书写
多分控制结构语句书写也是本次课的重点之一,在本项目中主要实现根据用户不同的选择实现字幕的控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集中讲解该部分知识点,更好促进学生消化知识。
4.2 难点
(1)根据用户选择改变字型设置
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采用讲授法、对比法、演示法等,引导学生使用思考分析,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利用Timer控件和多分支结构语句设置显示字幕滚动
通过将知识点融入任务中,逐步消化吸收,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5 教学方法设计(The design of teaching method)
5.1 目标逆向教学法
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理论知识讲解来解决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5.2 双层情境教学法
教师将教学情境分类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必需的技术知识、概念和掌握常用的技术操作,并初步获得技术在工作中的感性认识,即技术情景化阶段。在第二阶段,创设应用技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并创新,即技术应用情景化阶段[3]。
6 教学过程设计(The design of teaching process)
6.1 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