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业院校发展;落实待遇;治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45—02
2016年10月28日,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落實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晋人社厅发[2016]78号),明确要求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用人单位,今后在涉及相关人事劳动、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和事务办理时,对持有技工院校中级工班毕业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工种)中级技能(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者,要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对持有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者,要与高等教育专科相同相近专业毕业生同等对待;对持有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毕业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工种)预备技师资格证书者,要与高等教育本科相同相近专业毕业生同等对待。
此文一出,几天之内,各类媒体纷纷予以转载评论,引发热议。在网友狂热点赞的同时,有专家惊呼,山西省的这一政策,对于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这一评价显然远远超过人们对此前所有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府文件的褒赞。
一个“省级通知”,何以会引发此等瞩目?根源在于它触碰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认同度”差异的敏感底线,在于它找准了解决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低迷徘徊的治本路径。
众所周知,近十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召开的职业教育专题会议、出台的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门文件不在少数,多部门联合发文的也不鲜见,然而,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原因何在?关键在于许多国家文件只是在面上强调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普遍缺少操作层面的激励政策和强制措施,而省、市级政府出台的“地方文件"SL始终跳不出“上级文件”的圈圈,缺乏创新和突破,结果人人都知道职业教育重要,但真正碰到具体的民生事务,职业教育还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牵手”社区教育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今后,社区教育资源会越来越丰富,而职业院校也具有本身的师资、设备及科研等优势。各地的职业院校放低身段,可以和社区共建数字化学习中心,从电脑装配、网络建构,到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保障,职业院校给予社区支持。职业院校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学习需求调查,以调整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要。要成立“政校企社”合作理事会,各系成立政校企社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的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要经过理事会或委员会的指导和论证;要建立教职工企业社区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全员参与,以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社区。这样一定能够促进职业院校和社区及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和谐发展、共进共荣,并让职业院校与街道、社区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伙伴。是无法体现出“重要”,相反却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斥。这种只是空喊而不落实的文件怪圈,折射到家长和考生层面,就是“用脚投票”远离职业教育,拼死拼活也要挤进普通教育,导致许多中职学校出现生源危机。现实中,各级政府这几年都在强调“普职大体相当”,但实际招生结果却大都无法兑现,有些地方虽然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保证职教生源,勉强完成了“普职大体相当”的任务,但到了学期中途,职教的流生率却一直居高不下,不少学生因对就业前景不够乐观而选择辍学直接打工,不能不说是一种人为的悲哀。
毋庸讳言,职教长期不受待见,职业教育陷入生源差与质量低的恶性循环,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事政策不给力。职校生理论学得再好,专业技能再精,也只能在“蓝领”条线就业,享受“工人”待遇,而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能进事业单位,社会声誉和地位无法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提并论。虽说绝大部分职校生并非一定要“高大上”就业,很多学生普遍愿意到企业坚守自己的专业理想,但就业的限制和待遇的歧视却会令他们感受到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近几年,已有不少省市规定技能大赛获奖者可以免试保送到大学深造,不过,从政策导向的效果来看,它虽对少部分技能拔尖人才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对绝大多数普通职校毕业生来讲,还是在无形之中拉大了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差距,造成人们更加膜拜普通教育而迫切期望逃离职业教育。
许多读者可能还有印象,2013年4月15日《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过一篇引发全国热议的报道《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第一次公开说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名不副实的现状。从理性认知的角度讲,由于家庭条件和教育投入的不同,官员子女的学业成绩超过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应该没有争议,绝大多数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成绩考取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因而统一要求官员子女进职校,或因官员子女没进职校就妄加揣测,显然不太合适。然而,市长书记台上强调职教重要台下却设法帮助子女“逃离”职校,就显得很不正常。之所以如此,根源在哪?关键还在于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再向前追溯,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待遇对等,这才是根源。平心而论,这个奇怪逻辑许多人都非常清楚,其对于社会的危害,大家也都有目共睹,破解的“药方”也早有人开出,但却任由这种恶性循环持续了这么多年,值得深思。
山西省的文件,不是简单笼统地规定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与相应的中专、专科、本科学历相对应,而是特别分条列举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新聘用人员手续办理、起点工资确定、单位内部岗位竞聘、岗位工资确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对口升学报名、就业扶持、创业担保贷款、人员流动手续办理、人事档案代理服务、参加工作时间确定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相近专业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一项政策性文件能够站在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受益者的角度,如此细致地罗列可能遇到的民生现实问题,深得人心,难能可贵。
反观,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许多支持职教发展、校企合作、中职免费、生均拨款等政策文件,却大多停留在“鼓励”“支持”“提倡”层面,真正细化到具体执行的制度创新层面少之又少,缺乏关键的可操作性,从而形成了职业教育“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执行起来可要可不要”,尤其是事关职业院校毕业生工作、生活待遇方面的民生政策缺乏明确规定,使得人们不敢、不愿冒着风险去尝试职业教育,而不得不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
众多的政府文件、官方会议多年来治不了职教的顽症,山西省的政策文件不足1200字,却找准了职教发展的瓶颈,以明文规定释解了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让人感到读职教与读普教能够殊途同归。这是一个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全新尝试,值得鼓励,值得期待。笔者完全相信,如果能在政策执行层面再进一步细化落实,保证不走偏、不懈怠,必将从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走出困局,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45—02
2016年10月28日,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落實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晋人社厅发[2016]78号),明确要求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用人单位,今后在涉及相关人事劳动、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和事务办理时,对持有技工院校中级工班毕业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工种)中级技能(四级)职业资格证书者,要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对持有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者,要与高等教育专科相同相近专业毕业生同等对待;对持有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毕业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工种)预备技师资格证书者,要与高等教育本科相同相近专业毕业生同等对待。
此文一出,几天之内,各类媒体纷纷予以转载评论,引发热议。在网友狂热点赞的同时,有专家惊呼,山西省的这一政策,对于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这一评价显然远远超过人们对此前所有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府文件的褒赞。
一个“省级通知”,何以会引发此等瞩目?根源在于它触碰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认同度”差异的敏感底线,在于它找准了解决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低迷徘徊的治本路径。
众所周知,近十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召开的职业教育专题会议、出台的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门文件不在少数,多部门联合发文的也不鲜见,然而,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原因何在?关键在于许多国家文件只是在面上强调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普遍缺少操作层面的激励政策和强制措施,而省、市级政府出台的“地方文件"SL始终跳不出“上级文件”的圈圈,缺乏创新和突破,结果人人都知道职业教育重要,但真正碰到具体的民生事务,职业教育还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牵手”社区教育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今后,社区教育资源会越来越丰富,而职业院校也具有本身的师资、设备及科研等优势。各地的职业院校放低身段,可以和社区共建数字化学习中心,从电脑装配、网络建构,到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保障,职业院校给予社区支持。职业院校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学习需求调查,以调整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要。要成立“政校企社”合作理事会,各系成立政校企社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的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要经过理事会或委员会的指导和论证;要建立教职工企业社区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全员参与,以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社区。这样一定能够促进职业院校和社区及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和谐发展、共进共荣,并让职业院校与街道、社区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伙伴。是无法体现出“重要”,相反却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斥。这种只是空喊而不落实的文件怪圈,折射到家长和考生层面,就是“用脚投票”远离职业教育,拼死拼活也要挤进普通教育,导致许多中职学校出现生源危机。现实中,各级政府这几年都在强调“普职大体相当”,但实际招生结果却大都无法兑现,有些地方虽然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保证职教生源,勉强完成了“普职大体相当”的任务,但到了学期中途,职教的流生率却一直居高不下,不少学生因对就业前景不够乐观而选择辍学直接打工,不能不说是一种人为的悲哀。
毋庸讳言,职教长期不受待见,职业教育陷入生源差与质量低的恶性循环,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事政策不给力。职校生理论学得再好,专业技能再精,也只能在“蓝领”条线就业,享受“工人”待遇,而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能进事业单位,社会声誉和地位无法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提并论。虽说绝大部分职校生并非一定要“高大上”就业,很多学生普遍愿意到企业坚守自己的专业理想,但就业的限制和待遇的歧视却会令他们感受到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近几年,已有不少省市规定技能大赛获奖者可以免试保送到大学深造,不过,从政策导向的效果来看,它虽对少部分技能拔尖人才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对绝大多数普通职校毕业生来讲,还是在无形之中拉大了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差距,造成人们更加膜拜普通教育而迫切期望逃离职业教育。
许多读者可能还有印象,2013年4月15日《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过一篇引发全国热议的报道《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第一次公开说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名不副实的现状。从理性认知的角度讲,由于家庭条件和教育投入的不同,官员子女的学业成绩超过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应该没有争议,绝大多数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成绩考取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因而统一要求官员子女进职校,或因官员子女没进职校就妄加揣测,显然不太合适。然而,市长书记台上强调职教重要台下却设法帮助子女“逃离”职校,就显得很不正常。之所以如此,根源在哪?关键还在于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再向前追溯,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待遇对等,这才是根源。平心而论,这个奇怪逻辑许多人都非常清楚,其对于社会的危害,大家也都有目共睹,破解的“药方”也早有人开出,但却任由这种恶性循环持续了这么多年,值得深思。
山西省的文件,不是简单笼统地规定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与相应的中专、专科、本科学历相对应,而是特别分条列举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新聘用人员手续办理、起点工资确定、单位内部岗位竞聘、岗位工资确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对口升学报名、就业扶持、创业担保贷款、人员流动手续办理、人事档案代理服务、参加工作时间确定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相近专业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一项政策性文件能够站在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受益者的角度,如此细致地罗列可能遇到的民生现实问题,深得人心,难能可贵。
反观,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许多支持职教发展、校企合作、中职免费、生均拨款等政策文件,却大多停留在“鼓励”“支持”“提倡”层面,真正细化到具体执行的制度创新层面少之又少,缺乏关键的可操作性,从而形成了职业教育“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执行起来可要可不要”,尤其是事关职业院校毕业生工作、生活待遇方面的民生政策缺乏明确规定,使得人们不敢、不愿冒着风险去尝试职业教育,而不得不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
众多的政府文件、官方会议多年来治不了职教的顽症,山西省的政策文件不足1200字,却找准了职教发展的瓶颈,以明文规定释解了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让人感到读职教与读普教能够殊途同归。这是一个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全新尝试,值得鼓励,值得期待。笔者完全相信,如果能在政策执行层面再进一步细化落实,保证不走偏、不懈怠,必将从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走出困局,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