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chen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雨惊春清谷天”,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天空清澈,大气洁净,草木繁茂,桃李芬芳,万物皆“洁齐清明”,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候,就像一姑娘,正值十七八岁的芳龄。
  清明时节,是农业上播种耕耘的季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刮了坟头土,一旱就是四十五;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可见,清明的雨水是多么宝贵。清明到,农民们开始忙碌,把楼前闲置的花坛开垦成菜地的几位阿姨也开始各自忙碌。
  清明, 是唯一一个演变成“节日”的节气。4月5日的“清明节”,是祭祀节,人们在这一天上坟祭祖、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清明无客不思家”。这种传统据说始于周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和介子推的传说,后被民间效仿,历代沿袭。老天,也似乎特别能体谅人们的情思,总在这一天降下纷纷的小雨,欲为清明节增添一些清冷哀愁的气氛。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清明的雨没有丝毫的感伤,而是清新欢快的雨。上小学的时候,清明节那天老师会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那天,在霏霏的小雨中,我和伙伴们背着干粮步行前往烈士陵园,我们就像一群小树苗,在雨水中被哺育,说着唱着,走着跳着就到了目的地。扫墓之后,我们在陵园里找一片草地,席地而坐,一同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所以,清明节就是郊游日,它为我的童年记下了一份份淡然而珍贵的快乐时光。据说古人也是如此:“清明,祀其祖先,祭扫坟墓,必邀亲友同行;妇女驾车到山,祭毕,席地而饮,薄暮而还。”其实,清明节有另一种名称,就是“踏青节”。
  据说踏青的习俗自周代开始,宋代最为盛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百姓踏青春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周密的《武林旧事》也有一段清明的描述:“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富家女子)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萧鼓,终日不绝。”清明时节,春光清新萌动、不浓不淡,“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沾衣欲湿杏花雨,拂面不寒杨柳风”……如此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吸引着人们去涉足、体验了。如今,人们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生活久了,心被物质、功利填满了,到大自然中去踏青就更显得必要和珍贵。到山上、原野,到公园、郊外,或者只是街边巷内的小花园,走走青草地,做做深呼吸,放松心灵,活动身体,用一份天真感受春天真实的律动。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色彩缤纷、鲜明灵动的节日,它既有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的庄重神圣,又有踏青游玩的轻松欢悦;既有祭祀新坟、思念至亲的别离忧愁,又有花草风雨的生动浪漫。清明里寄托了一年又一年人们不同的梦想、希望和感怀。
其他文献
“民以食为天”,说到底,人们依然在为一日三餐忙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除了那些在舞厅、酒吧一掷千金,用人民的血汗钱装潢门面的人,而普普通通的一介凡人,能够从每顿饭里吃出一些情调和韵味来,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乐和享受。  从上初中起我便开始吃公共食堂,几乎上瘾。学生时代无忧无虑,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凑成一堆,逗个乐子,讲段笑话,纵然是相互讽刺挖苦几句,也绝对不会往心里去,大伙儿要的就是这股子热乎劲。一
期刊
如果四季有味道,那么,春天的味道应该就像妈妈烹饪出的饭菜的味道吧!每当我用记忆回味或用心灵品味那些饭菜的时候,总会被一股暖洋洋的气息所包围,整颗心变得软绵绵又沉甸甸,在清新、湿润、酸甜的味道里沉沉浮浮、飘洋过海,将幸福抵达……  小时候,住在破旧平房里,到了冬天,屋外的水管很容易冻结,妈妈总是提早给管子穿上厚厚的草衣。有时候,草衣挡不住强势的寒冷,妈妈就得用滚烫的水不停浇淋水管将它“救醒”。妈妈的
期刊
在我国悠久的饮食历史文化中,食之“五味”一说其实由来已久。夏商时的自然食物尚不能说是“五味俱全”,但在西周以后的文献中,“五味”一词已经较为常见。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烹调食物菜肴时,对食之“五味”的正确理解与恰好运用是提高生活饮食质量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咸——百味之首    咸味是食品五原味中的最基本之味。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曰:“五味之中,惟此不可缺。”它是烹饪调味中
期刊
凡人物——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有许多关于他的评价。  在各式各样的评价中,“盖棺论定”式的评价最为重要,“历史”对人物的评价往往最准确也最真切。换言之,只有经过历史检验的评价才格外有穿透力,格外有权威性。  自然,当人物成了历史,在关于那“人物”的故事中,也总会包含着后人对他的评价。  请听两个人物故事。  其一见于《聊斋》。《聊斋》里有个故事称,有一次有人杀猪,发现猪肉臭不可闻,杀猪者“奇之”
期刊
年关将至,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挤满了旅客。紧挨我坐着的是一个年轻人,从穿着装扮和随身携带的大包小包行李来看,他应该是一位准备返乡过年的民工。时间还早,我漫不经心地翻看着晚报;突然,一阵浓烈的方便面的味道让我眉头顿锁;抬头一看,走过来一个朴实无华的青年女子,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正往那位民工的手里塞。显然,他们是一对年轻夫妻。我发现,做丈夫的只是连连摇头,起身让座,并没拿眼看她;就地蹲下后,他还在不
期刊
与君一壶茶,不“斗地主”,也不去搓麻将,只让身体和心灵都随意地散坐。双目可微闭,也可沉静地睁开,看看窗外的风景,周围的人事。如果碰上了,还可以看看素衣女子娴静的茶道表演。有时也摆上几盘没有赌注的棋,举止之间虽然也有争执,但绝不高声大气,只互相善意地幽默。散坐之中,如果有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把头向你我转过来,也免费将脸上呈现出来的微笑与轻松给别人看。  与君一壶茶,不撮合事情,不洽谈生意,不讲说是与非,
期刊
可乐肉排·麻酱莴笋    在日本,“妈妈的便当”是幸福的象征。为了丈夫和孩子的幸福,多少日本妇女天不亮就起床煮饭做菜准备便当,以期家人揭开饭盒那一刻旁人的喝彩。我一直在庆幸此东洋流行没有发展蔓延到中国来,俺们职业妇女已身负几重大山,如再加此一重,非同小可。  不幸的是,上星期遭遇了“妈妈便当”大比拼。女儿很气愤地告诉我,室友申申太过份,周一带来妈妈做的饭盒,蛋炒饭、熏鱼、大排一样一样公然吃三天,舔
期刊
2008年1月15日,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此举意味着199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沿用10年后,中国营养学会为中国百姓的膳食问题量身定制了新标准。  上海有4位营养专家参加了指南的修订:上海市营养学会的名誉理事长赵法教授、柳启沛教授,理事长郭俊生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孙建琴教授。孙教授表示:“国外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类似的《指南》,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定为“马铃薯年”,我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也建议每人每天应保证250~400克粮谷以及薯类食物的摄入量,以满足平衡膳食的需要。据了解,近20年来,我国居民薯类的摄入量明显下降,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每日薯类摄入量1982年为179.9克,2002年下降到49.1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成员赵法教授在“2008年度马铃薯营养研讨会”上提到
期刊
在荟萃现代科技的张江地区,坐落着浦东新区唯一的一家百年老字号企业——上海钱万隆调味品有限公司。最近,这家驰名中外的调味品企业正迎来两件大事:一是企业的酱油酿造技艺继成功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最近又作为上海酿造行业的唯一老字号,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成功,将为钱万隆“官酱园”品牌注入国家级的文化内涵,进而打造创新的民族自主品牌;二是厂区内一幢建造于1933年的小洋楼即将改建成为全国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