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色阅读”是遵循语文阅读规律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精髓。文章从“生活体验”“自主发问”“平等对话”“咬文嚼字”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本色阅读教学不能忽略的视角。
【关键词】本色阅读 生活体验 自主发问 平等对话 咬文嚼字
本色阅读是一种最本真的原生态的阅读,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最贴近的、最真切的、最真实的阅读,去发现文本的精髓。但是,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过分机械地强调“本色”,教学方法简单枯燥,学生的阅读动力不足,致使文本的原汁美味很难溢出。笔者认为,本色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能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客观地阅读文本,并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而且,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沉闷没有活力的。如果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不仅文本活起来了,而且课堂也活起来了,这才是真正的本色阅读。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的段落非常精彩,这应当是学生阅读时觉得最有味的地方。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费尽了口舌,学生依然提不起精神。有些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为这样就能读出语文味,就是真阅读,可是,学生读着读着就厌倦了,只张口却没有声音。还有的教师把鲁迅故居里的百草园图片做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试图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学生总觉得这些离自己很遥远,新奇之后,对文章还是没什么感觉。
有一位教师的做法却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在引领学生学习了第一段后,首先明确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要旨,然后让学生研读第二段,说一说“如果你是少年鲁迅,来到百草园后,最喜欢这里的什么”,再要求他们找一找“这里面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快乐”。学生找得很用心,很快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里有吃的快乐。吃何首乌的根,吃覆盆子,吃桑椹……”这时,立马有学生反驳:“没有吃桑椹,鲁迅只说了吃覆盆子。”到底吃没吃桑椹呢?学生一时争论起来。有一位学生说:“肯定吃了,因为根据‘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句话,说明只有将桑椹与覆盆子比较着吃,才能感觉出不同的味道。”教师因势利导,巧妙一问:“你们小时候有这样的体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顿时被点燃了,有的说小时候抓到蝉后用火烧着吃,有的说把红薯放在田野里的茅草上烤着吃……平时冷清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活实际的介入,变得空前活跃。学生不是为了品味语言而品味语言,而是在快乐中,享受阅读。
二、不能忽略学生的质疑发问
通常,课堂阅读教学是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在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中绕来绕去。这样的阅读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不停地发问,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提问机会,这样,阅读教学才不会变成教师的“独角戏”。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也非常有意义:“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有一天下雨迟到被爸爸打的事?”“毕业典礼上,‘我’为什么会回忆起那么多往事?”“‘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何含义?”……这些问题涉及文本的各个方面,学生在自主提问、自我解答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这位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发现这基本也是他准备提出的问题。这充分说明,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质疑发问,让学生自主提问,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能忽略师生的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是一种不盲从、不自卑的课堂交流。当前,不少学生在长期不平等的阅读环境里,已经变得不会阅读了,只是做一个听话的奴隶。语文阅读课上,他们不断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答案不对后,“庄重”地拿起笔,不停地记录下所谓的标准答案,一次次、一页页、一本本,课上得越多,奴性就越强。还有的学生干脆买几本参考资料,照着资料回答教师的提问,阅读的时间越长,越不会思考。
真正本色的阅读应当是平等对话式的阅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文本发问并思考,共同与文本对话,既不迷信任何人,也不迷信任何资料。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则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插入这则故事有何作用”是一个老问题,长期以来,各种资料几乎都是用“增添百草园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让‘我’明白道理”来回答。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得出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增添文章的文采和趣味”“丰富‘我’的内心情感”“前面是写春夏秋的快乐,这里是写恐惧”“增添文章的波澜,更能表现‘我’的天真幼稚和好奇”……尽管不是所有的答案都合理、符合逻辑,但正是这样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创造性的、多角度的解读,而这恰恰契合了本色阅读的理念。
四、不能忽略咬文嚼字
语言文字是语文的根本。教师只有在独立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咀嚼文字的意蕴,使学生真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能力,进而提升素养,才是真正本色的阅读。
例如,笔者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告诉学生文中的“赖床被打”片段是学习的重点,要求他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的学生说“咻咻”一词富有表现力,因为这说明爸爸用力之大,确实气极了;有的学生说“抄起”一词富有表现力,因为这表明速度之快,充分说明爸爸确实生气了……总之,大部分学生都读出了爸爸的气愤。其实,这还是对文本的浅层次阅读。笔者又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思考,有学生发现,“左看右看”这个词有些奇怪,既然是气极了,完全可以拳打脚踢,干吗还要找东西打呢?而且“左看右看”后找到的只是个鸡毛掸子,并不能把孩子打成怎样。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学生恍然大悟:爸爸很爱女儿,舍不得打女儿,但又不得不打,于是,只能在矛盾与痛苦中去打她,只能“左看右看”地去找不会伤着女儿的东西去打她。
综上所述,本色阅读教学并不是简单枯燥、机械死板的,它需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在本真的阅读状态下还原阅读最真实的生命。这就要求教师遵循阅读规律,让生活体验介入阅读,让质疑发问陪伴阅读,让平等对话走进阅读,让咬文嚼字渗入阅读,从而让学生真正乐享阅读。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本色阅读的状态及研究”(编号:D/2013/02/164)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本色阅读 生活体验 自主发问 平等对话 咬文嚼字
本色阅读是一种最本真的原生态的阅读,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最贴近的、最真切的、最真实的阅读,去发现文本的精髓。但是,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过分机械地强调“本色”,教学方法简单枯燥,学生的阅读动力不足,致使文本的原汁美味很难溢出。笔者认为,本色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能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客观地阅读文本,并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而且,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沉闷没有活力的。如果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不仅文本活起来了,而且课堂也活起来了,这才是真正的本色阅读。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的段落非常精彩,这应当是学生阅读时觉得最有味的地方。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费尽了口舌,学生依然提不起精神。有些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为这样就能读出语文味,就是真阅读,可是,学生读着读着就厌倦了,只张口却没有声音。还有的教师把鲁迅故居里的百草园图片做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试图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学生总觉得这些离自己很遥远,新奇之后,对文章还是没什么感觉。
有一位教师的做法却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在引领学生学习了第一段后,首先明确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要旨,然后让学生研读第二段,说一说“如果你是少年鲁迅,来到百草园后,最喜欢这里的什么”,再要求他们找一找“这里面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快乐”。学生找得很用心,很快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里有吃的快乐。吃何首乌的根,吃覆盆子,吃桑椹……”这时,立马有学生反驳:“没有吃桑椹,鲁迅只说了吃覆盆子。”到底吃没吃桑椹呢?学生一时争论起来。有一位学生说:“肯定吃了,因为根据‘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句话,说明只有将桑椹与覆盆子比较着吃,才能感觉出不同的味道。”教师因势利导,巧妙一问:“你们小时候有这样的体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顿时被点燃了,有的说小时候抓到蝉后用火烧着吃,有的说把红薯放在田野里的茅草上烤着吃……平时冷清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活实际的介入,变得空前活跃。学生不是为了品味语言而品味语言,而是在快乐中,享受阅读。
二、不能忽略学生的质疑发问
通常,课堂阅读教学是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在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中绕来绕去。这样的阅读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不停地发问,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提问机会,这样,阅读教学才不会变成教师的“独角戏”。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也非常有意义:“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有一天下雨迟到被爸爸打的事?”“毕业典礼上,‘我’为什么会回忆起那么多往事?”“‘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何含义?”……这些问题涉及文本的各个方面,学生在自主提问、自我解答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这位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发现这基本也是他准备提出的问题。这充分说明,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质疑发问,让学生自主提问,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能忽略师生的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是一种不盲从、不自卑的课堂交流。当前,不少学生在长期不平等的阅读环境里,已经变得不会阅读了,只是做一个听话的奴隶。语文阅读课上,他们不断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答案不对后,“庄重”地拿起笔,不停地记录下所谓的标准答案,一次次、一页页、一本本,课上得越多,奴性就越强。还有的学生干脆买几本参考资料,照着资料回答教师的提问,阅读的时间越长,越不会思考。
真正本色的阅读应当是平等对话式的阅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文本发问并思考,共同与文本对话,既不迷信任何人,也不迷信任何资料。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则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插入这则故事有何作用”是一个老问题,长期以来,各种资料几乎都是用“增添百草园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让‘我’明白道理”来回答。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得出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增添文章的文采和趣味”“丰富‘我’的内心情感”“前面是写春夏秋的快乐,这里是写恐惧”“增添文章的波澜,更能表现‘我’的天真幼稚和好奇”……尽管不是所有的答案都合理、符合逻辑,但正是这样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创造性的、多角度的解读,而这恰恰契合了本色阅读的理念。
四、不能忽略咬文嚼字
语言文字是语文的根本。教师只有在独立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咀嚼文字的意蕴,使学生真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能力,进而提升素养,才是真正本色的阅读。
例如,笔者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告诉学生文中的“赖床被打”片段是学习的重点,要求他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的学生说“咻咻”一词富有表现力,因为这说明爸爸用力之大,确实气极了;有的学生说“抄起”一词富有表现力,因为这表明速度之快,充分说明爸爸确实生气了……总之,大部分学生都读出了爸爸的气愤。其实,这还是对文本的浅层次阅读。笔者又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思考,有学生发现,“左看右看”这个词有些奇怪,既然是气极了,完全可以拳打脚踢,干吗还要找东西打呢?而且“左看右看”后找到的只是个鸡毛掸子,并不能把孩子打成怎样。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学生恍然大悟:爸爸很爱女儿,舍不得打女儿,但又不得不打,于是,只能在矛盾与痛苦中去打她,只能“左看右看”地去找不会伤着女儿的东西去打她。
综上所述,本色阅读教学并不是简单枯燥、机械死板的,它需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在本真的阅读状态下还原阅读最真实的生命。这就要求教师遵循阅读规律,让生活体验介入阅读,让质疑发问陪伴阅读,让平等对话走进阅读,让咬文嚼字渗入阅读,从而让学生真正乐享阅读。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本色阅读的状态及研究”(编号:D/2013/02/164)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