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仲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3
68.00元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及一般课题5项,出版著作10种。
词是中国文学体裁中极具艺术个性的韵文形式,宋詞是极具艺术魅力的优秀文化遗产。本书立足于诗词比较,把宋词的艺术个性概括为四种审美特质,将审美阐发与名篇赏析结合起来,力求深入浅出,展现宋词独有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中,作为韵文形式之一的词,有着独特的表现功能和审美特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系统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有机体,它对应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性格、气质而次第生成并逐渐丰满,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姿态与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就某一种具体文体来说,它的出现应是因为有某种情志需要表达,而且只有用这种文体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这种独特的表现功能是该文体产生的前提和存在的理由。以词而言,在唐代以前,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文体系统。章学诚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这些说法或许不无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那时的文体已经比较丰富了。再晚一些,到了陆机作《文赋》、挚虞写《文章流别论》,或是刘勰完成《文心雕龙》的时候,所提到的文体就更加丰富,颇让人眼前缭乱了。可是词这种独特的韵文形式还是姗姗来迟,直到唐代才应运而生,在宋代走向极致。耐人寻味的是,唐之前无词,人们似乎并没有感到缺憾。当然,那时有《诗经》,有楚辞,有汉魏六朝乐府,它们和词一样都是音乐文学。而在宋代及以后的人看来,在中国文学史或者说是在中华民族的审美表现系统里,假如缺少了词这种文体,该是多么大的遗憾与损失。
有些人为了推尊词体,很努力或是很虔诚地强调诗词同源,诗词一理。如清初徐士俊为徐喈凤所作《荫绿轩词序》云:“词与诗虽体格不同,其为摅写性情,标举景物一也。”他的意思是说,词与诗的文体区别只在体格形式上,其表现功能是一样的。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词与诗如果功能相同,词这种文体压根儿就不会产生,因为没有产生的必要。又如刘熙载《艺概·词概》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这恐怕也只能理解为东坡词的题材领域较为开阔而已,若是真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则只能是杂体文,连诗也不是。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题材限制,韵文中个性很强的词也不可能像这样包容与谐俗。老杜以文为诗,东坡以诗为词,均有过犹不及之处,不过以其才学功力过人,所以成为特色而不是缺点,但他人仿之,易流入偏至过火一路。刘熙载又云:“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可谓谈言微中。“虽小却好,虽好却小”八个字,把他那种爱赏不置而又不无遗憾的心态传达得十分准确而传神。事实上词也正因其小而能成其好,即因其专一而成就其擅场。清人意欲推尊词体,以诗教律词,讲“沉郁顿挫”,讲“重拙大”,其初衷未尝不佳,却导致词体个性的消解,就是因为不明白“虽小却好”、大则未必佳的道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3
68.00元
张仲谋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及一般课题5项,出版著作10种。
词是中国文学体裁中极具艺术个性的韵文形式,宋詞是极具艺术魅力的优秀文化遗产。本书立足于诗词比较,把宋词的艺术个性概括为四种审美特质,将审美阐发与名篇赏析结合起来,力求深入浅出,展现宋词独有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中,作为韵文形式之一的词,有着独特的表现功能和审美特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系统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有机体,它对应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性格、气质而次第生成并逐渐丰满,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姿态与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就某一种具体文体来说,它的出现应是因为有某种情志需要表达,而且只有用这种文体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这种独特的表现功能是该文体产生的前提和存在的理由。以词而言,在唐代以前,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文体系统。章学诚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这些说法或许不无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那时的文体已经比较丰富了。再晚一些,到了陆机作《文赋》、挚虞写《文章流别论》,或是刘勰完成《文心雕龙》的时候,所提到的文体就更加丰富,颇让人眼前缭乱了。可是词这种独特的韵文形式还是姗姗来迟,直到唐代才应运而生,在宋代走向极致。耐人寻味的是,唐之前无词,人们似乎并没有感到缺憾。当然,那时有《诗经》,有楚辞,有汉魏六朝乐府,它们和词一样都是音乐文学。而在宋代及以后的人看来,在中国文学史或者说是在中华民族的审美表现系统里,假如缺少了词这种文体,该是多么大的遗憾与损失。
有些人为了推尊词体,很努力或是很虔诚地强调诗词同源,诗词一理。如清初徐士俊为徐喈凤所作《荫绿轩词序》云:“词与诗虽体格不同,其为摅写性情,标举景物一也。”他的意思是说,词与诗的文体区别只在体格形式上,其表现功能是一样的。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词与诗如果功能相同,词这种文体压根儿就不会产生,因为没有产生的必要。又如刘熙载《艺概·词概》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这恐怕也只能理解为东坡词的题材领域较为开阔而已,若是真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则只能是杂体文,连诗也不是。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题材限制,韵文中个性很强的词也不可能像这样包容与谐俗。老杜以文为诗,东坡以诗为词,均有过犹不及之处,不过以其才学功力过人,所以成为特色而不是缺点,但他人仿之,易流入偏至过火一路。刘熙载又云:“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可谓谈言微中。“虽小却好,虽好却小”八个字,把他那种爱赏不置而又不无遗憾的心态传达得十分准确而传神。事实上词也正因其小而能成其好,即因其专一而成就其擅场。清人意欲推尊词体,以诗教律词,讲“沉郁顿挫”,讲“重拙大”,其初衷未尝不佳,却导致词体个性的消解,就是因为不明白“虽小却好”、大则未必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