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合肥,不去拜谒包公祠,是一件憾事。
去年,正是玫瑰飘香的季节,我趁着在合肥参会的间隙去拜谒包公祠。从招待所出发,没走多远,就到了坐落在合肥包河公园香花墩上的包公祠。
包公祠背依环城南路,三面临水,周围“薄荷数里,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墩内曲桥幽径,亭台小榭,杨柳抚波,为游憩佳境。包河,由包拯得名,相传宋仁宗赵祯曾赐包拯巢湖,包拯辞而不受,最后,宋仁宗将庐州一段护城河封给他,他接受了。但他规定,家人只能用这段护城河栽树﹑养鱼﹑种藕,而不得卖钱。相传河内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无私,竟及于物”,传为佳话。包公祠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建筑群。它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代重修。祠堂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四合院,主建筑是包公享堂,大殿正中端坐着包公的高大塑像。包公蟒袍冠带,正襟危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塑像旁的三把铡刀令人瞩目,一把为龙头铡,专铡皇亲国戚;二把为虎头铡,专铡贪官污吏;三把为狗头铡,专铡劣绅恶霸。梁悬“节亮风清”“色正芒寒”“庐阳正气”的巨幅匾额,字迹苍劲有力,气贯云天。使每一位到这里凭吊的人读后都为之叹赏,为之共鸣。享堂西面配以曲榭回廊,西厢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墨迹和历代文人的碑刻。祠东有一座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青天白日,龙影入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蛟龙腾飞,俗称“龙井”。据说贪官污吏喝了此水会头痛,肚子疼;廉洁清正之士喝了此水则甘甜如饴。我们无法喝到此水,但觉口渴,买绿茶来喝,倍感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从包公祠到墓地约一华里。包公墓是近年迁来的,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由我国著名古建筑艺术家潘谷西先生设计并建造。主要建筑有石阙、神道碑、祁门、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及墓冢等。行至墓前,我怀着崇敬之情形了三鞠躬礼后,走进包公墓道。顶头是包公墓寝,墓室内安放有包公墓志铭和安放包公遗殖的金丝楠木黑棺,被有机玻璃封闭,却留有半圆小孔,旁有“禁止投币”字样,但仍见有不少游客往里撒落着钱币。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五座。墓旁石碑上刻有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穿过墓地,就是祭祀包公的高大享堂。由五开间、三大殿组成,其内有20根丹红涂漆整木大柱支撑梁坊。高支的神龛中置放包公神位,供桌上摆列着铜铸香炉和一对烛台,显得古朴庄重。主要建筑的廊柱上刻有“庐州有幸埋廉相,包水无言吊直臣”“一身正气冲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除暴安良、功昭万古;匡邪扶正、德耀千秋”“铁面贮黄泉,清风远播,墓侧犹张三宝铡;赤心化紫气,明镜长悬,民间永念一青天”等历代著名书法家撰写的楹联。
瞻仰庄严肃穆的墓园,诵读楹联,怀古思英,触摸后人的立碑,就如同触摸着一部近千年厚重的历史。
往昔,观看包公戏,总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舞台上的包公,脸庞黝黑锃亮,月牙镶嵌于额头,铁面无私,明察善断,敢于摧折权贵,为民伸冤做主,是我最喜爱的戏剧人物。现在,当寻访包拯故里,拜谒包公祠、墓,身临其境时,才真正觉得与包公接近了许多,历史与现实的时空拉近了。在浏览了包拯祠里那些历史遗迹及充满儒学色彩的历代碑碣后,我真正明白了千百年来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清官”情结之所以经久不衰的缘由。在包拯短短的六十三年生命历程中,他决然想不到同属特权阶层的自己在与特权阶层中的腐败官僚唱黑脸的时候,他已不知不觉地成了平民的代言人——为民请命,主持公理的“青天大老爷”。古代清官说少不少,说多不多,魏征、狄仁杰、寇准、况钟、徐九经、于谦、于成龙、林则徐……尽管我可以举出很多,但是和古往今来如恒河沙数的官吏数目相比,这个比例实在太小。尽管清官廉吏的数量不算很多。但是“彼为巨盗,我为清官”,作為长期以来贪官赃吏的对立面,他们的形象显得高大而灿烂,是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块块丰碑。
对于历史人物,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我坚信人民的心里总是有一杆秤的。
前不久读包拯《乞不用赃吏》,才知包拯“青天”之名实非浪得。包拯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若非包拯为人正直刚毅,廉洁无私,焉能说出千年之后仍有指导意义的道理。
翻开《宋史》,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字的包拯传记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出身历史,为官政绩。在显赫的政坛,他扶正祛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清正廉洁,堪为为官者的表率。他头顶着风风雨雨,肩扛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护送着虚弱的北宋王朝走过了一段坎坷的年代,也走完了自己几经沉浮的人生岁月。
史载包拯主政开封府时,“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足迹踏遍庐州、端州、扬州、池州等地,走访了大村小户,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庐州的山水连着九州的山水,包拯的心胸也远在庐州的山水之外。大宋这片土地承载着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积极向皇帝建言献策:“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他下决心要撕破重重无形的关系网,他下决心要在皇帝身边的重臣身上动手术刀,以敲山震虎。他义无反顾地闯入雷区,要用正义之剑剔除宋王朝中枢神经上的毒痈,要用贪官污吏的人头正法、正风、正百官、谢黎民。罢免三司使张方平、宋祁,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这就是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包拯!
包拯不仅是一位执法严明、铁面无私的古代“法官”,更是一位清廉刚正的“直臣”、“廉吏”。据史载,端州生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相传在他6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替皇宫送礼来的太监在礼品上面写道: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礼不通。
包拯看后,立即挥毫题诗: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他这样辞去了皇帝的赠送礼品,有礼有节,言辞恳切,充满正气,至今读来,余味悠长,发人深思。
走出墓园,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对于包拯,逝去太久的岁月没有也无法被历史尘封起来,包拯的灵魂恐怕也不会寂寞。历史的车轮虽已驶过近千年时光的隧道,但一代一代的后人并没有遗忘他。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大力惩治腐败,扫除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包拯,这位当年的反腐急先锋,倘若泉下有知,该如何慨叹世道的循环呢?
这个世界需要千万个包拯,但是我们更希望一个不需要包拯的世界。
作者简介:赵炳庭,宁夏西吉县人,宁夏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宁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出版专著《精品作文导写》《赵炳庭教写作》《怀念一棵树》等,其中散文集《怀念一棵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专著奖。作品入选《西海固的背影》《悄悄睁着的眼睛》《生命的重音》《中国当代微型文学作品选》等十多种文学书籍。
去年,正是玫瑰飘香的季节,我趁着在合肥参会的间隙去拜谒包公祠。从招待所出发,没走多远,就到了坐落在合肥包河公园香花墩上的包公祠。
包公祠背依环城南路,三面临水,周围“薄荷数里,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墩内曲桥幽径,亭台小榭,杨柳抚波,为游憩佳境。包河,由包拯得名,相传宋仁宗赵祯曾赐包拯巢湖,包拯辞而不受,最后,宋仁宗将庐州一段护城河封给他,他接受了。但他规定,家人只能用这段护城河栽树﹑养鱼﹑种藕,而不得卖钱。相传河内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无私,竟及于物”,传为佳话。包公祠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建筑群。它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代重修。祠堂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四合院,主建筑是包公享堂,大殿正中端坐着包公的高大塑像。包公蟒袍冠带,正襟危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塑像旁的三把铡刀令人瞩目,一把为龙头铡,专铡皇亲国戚;二把为虎头铡,专铡贪官污吏;三把为狗头铡,专铡劣绅恶霸。梁悬“节亮风清”“色正芒寒”“庐阳正气”的巨幅匾额,字迹苍劲有力,气贯云天。使每一位到这里凭吊的人读后都为之叹赏,为之共鸣。享堂西面配以曲榭回廊,西厢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墨迹和历代文人的碑刻。祠东有一座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青天白日,龙影入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蛟龙腾飞,俗称“龙井”。据说贪官污吏喝了此水会头痛,肚子疼;廉洁清正之士喝了此水则甘甜如饴。我们无法喝到此水,但觉口渴,买绿茶来喝,倍感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从包公祠到墓地约一华里。包公墓是近年迁来的,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由我国著名古建筑艺术家潘谷西先生设计并建造。主要建筑有石阙、神道碑、祁门、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及墓冢等。行至墓前,我怀着崇敬之情形了三鞠躬礼后,走进包公墓道。顶头是包公墓寝,墓室内安放有包公墓志铭和安放包公遗殖的金丝楠木黑棺,被有机玻璃封闭,却留有半圆小孔,旁有“禁止投币”字样,但仍见有不少游客往里撒落着钱币。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五座。墓旁石碑上刻有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穿过墓地,就是祭祀包公的高大享堂。由五开间、三大殿组成,其内有20根丹红涂漆整木大柱支撑梁坊。高支的神龛中置放包公神位,供桌上摆列着铜铸香炉和一对烛台,显得古朴庄重。主要建筑的廊柱上刻有“庐州有幸埋廉相,包水无言吊直臣”“一身正气冲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除暴安良、功昭万古;匡邪扶正、德耀千秋”“铁面贮黄泉,清风远播,墓侧犹张三宝铡;赤心化紫气,明镜长悬,民间永念一青天”等历代著名书法家撰写的楹联。
瞻仰庄严肃穆的墓园,诵读楹联,怀古思英,触摸后人的立碑,就如同触摸着一部近千年厚重的历史。
往昔,观看包公戏,总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舞台上的包公,脸庞黝黑锃亮,月牙镶嵌于额头,铁面无私,明察善断,敢于摧折权贵,为民伸冤做主,是我最喜爱的戏剧人物。现在,当寻访包拯故里,拜谒包公祠、墓,身临其境时,才真正觉得与包公接近了许多,历史与现实的时空拉近了。在浏览了包拯祠里那些历史遗迹及充满儒学色彩的历代碑碣后,我真正明白了千百年来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清官”情结之所以经久不衰的缘由。在包拯短短的六十三年生命历程中,他决然想不到同属特权阶层的自己在与特权阶层中的腐败官僚唱黑脸的时候,他已不知不觉地成了平民的代言人——为民请命,主持公理的“青天大老爷”。古代清官说少不少,说多不多,魏征、狄仁杰、寇准、况钟、徐九经、于谦、于成龙、林则徐……尽管我可以举出很多,但是和古往今来如恒河沙数的官吏数目相比,这个比例实在太小。尽管清官廉吏的数量不算很多。但是“彼为巨盗,我为清官”,作為长期以来贪官赃吏的对立面,他们的形象显得高大而灿烂,是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块块丰碑。
对于历史人物,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我坚信人民的心里总是有一杆秤的。
前不久读包拯《乞不用赃吏》,才知包拯“青天”之名实非浪得。包拯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若非包拯为人正直刚毅,廉洁无私,焉能说出千年之后仍有指导意义的道理。
翻开《宋史》,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字的包拯传记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出身历史,为官政绩。在显赫的政坛,他扶正祛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清正廉洁,堪为为官者的表率。他头顶着风风雨雨,肩扛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护送着虚弱的北宋王朝走过了一段坎坷的年代,也走完了自己几经沉浮的人生岁月。
史载包拯主政开封府时,“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足迹踏遍庐州、端州、扬州、池州等地,走访了大村小户,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庐州的山水连着九州的山水,包拯的心胸也远在庐州的山水之外。大宋这片土地承载着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积极向皇帝建言献策:“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他下决心要撕破重重无形的关系网,他下决心要在皇帝身边的重臣身上动手术刀,以敲山震虎。他义无反顾地闯入雷区,要用正义之剑剔除宋王朝中枢神经上的毒痈,要用贪官污吏的人头正法、正风、正百官、谢黎民。罢免三司使张方平、宋祁,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这就是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包拯!
包拯不仅是一位执法严明、铁面无私的古代“法官”,更是一位清廉刚正的“直臣”、“廉吏”。据史载,端州生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相传在他6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替皇宫送礼来的太监在礼品上面写道: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礼不通。
包拯看后,立即挥毫题诗: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他这样辞去了皇帝的赠送礼品,有礼有节,言辞恳切,充满正气,至今读来,余味悠长,发人深思。
走出墓园,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对于包拯,逝去太久的岁月没有也无法被历史尘封起来,包拯的灵魂恐怕也不会寂寞。历史的车轮虽已驶过近千年时光的隧道,但一代一代的后人并没有遗忘他。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大力惩治腐败,扫除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包拯,这位当年的反腐急先锋,倘若泉下有知,该如何慨叹世道的循环呢?
这个世界需要千万个包拯,但是我们更希望一个不需要包拯的世界。
作者简介:赵炳庭,宁夏西吉县人,宁夏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宁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出版专著《精品作文导写》《赵炳庭教写作》《怀念一棵树》等,其中散文集《怀念一棵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专著奖。作品入选《西海固的背影》《悄悄睁着的眼睛》《生命的重音》《中国当代微型文学作品选》等十多种文学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