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对于各个阶段的学生都非常重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应该重视。语文学科作为文学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学科不同,不需要大量且高深的学术基础,也不需要大量的动手操作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发散性讨论、对课文进行多角度解读等多种方式,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让学生将课本内容内化于心,学会发散性思考,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课堂提问;自由讨论;多角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的重要作用后,教师应该研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首先,创新性思维需要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采用整堂课灌输的教学方式,可以搭配一些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插入随机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其次,虽然语文学科不像物理化学学科会有实验教学,但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教学方式,如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演绎课文等,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乐趣,还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出创新性的观点;最后,语文课程基本都是通过学习文章的方式逐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感悟和解读就不同,教师可以从多角度解读同一篇文章,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从创新的层面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课堂随机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给学生创造活跃、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提问,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同时,课堂提问可以穿插在课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除了提前设定好的重点问题,教师还可以在教授的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情境、生活场景随机提问,这种提问更侧重于发散性,往往不一定需要唯一的正确答案,可以是开放式、互动式的,鼓励学生多多提问、多多回答、多多参与,帮助学生打开传统学习思维的禁锢。
例如,在教授《琥珀》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琥珀及其他石头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辨识不同的石头种类,了解学生对琥珀的了解程度,随后进行课文讲解,带领学生认识琥珀形成、发现过程、形态特征及科学价值,此文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分析完每段话后将其与图片进行对比,提问学生哪些图片满足这一特征,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一步步的揭开琥珀的面纱;在讲解结束后,可以提出发散性问题,如: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种类的石头,他们的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启发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并进行思考,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中。
二、鼓励自由讨论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常常会有很多非固化的、个性化的想法观点,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多多思考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但为了防止课堂秩序混乱的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某一篇课文中的某个观点、某个知识点展开讨论,可以是思维拓展,也可以是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但这种讨论需要有理有据,讲出原因,才能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天窗》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教学的方式,运用“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唯一的慰藉?”不同成长环境中的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天窗的时代,不能对文章内容感同身受,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思想,丰富不同的人生经历。当然,采用自由讨论方式需要注意在讨论前,教师要引导每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以及发言代表,要求学生们按照课堂秩序踊跃参与讨论,用思想交流碰撞火花,激发创新能力。
三、多角度解讀文章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与应用学科不同,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固化的结论,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因此,语文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思维方式入手,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见识,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向和角度,分析为何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解读,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体系,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程时,文中有一段描写鲁迅先生扁鼻子是因为碰到墙壁导致的,一些学生会提出质疑。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需要进行多角度的解析,引导学生不仅仅只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而要更加深入的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解读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没有想到还能够通过人物的外貌描述,渗透到时代社会背景中去,但通过教师的解读分析,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被激发出来,并且在阅读其他同类型文章时,运用创新能力多角度自主分析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随机的课堂提问,活跃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情境演绎等创新方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善总结,通过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会发散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该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解读课文,帮助学生找到思考逻辑,不拘泥于固化的标准答案,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庆碧.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交际,2016(21):220.
[2]叶爱洋.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才智,2016(06):4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课堂提问;自由讨论;多角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的重要作用后,教师应该研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首先,创新性思维需要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采用整堂课灌输的教学方式,可以搭配一些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插入随机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其次,虽然语文学科不像物理化学学科会有实验教学,但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教学方式,如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演绎课文等,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乐趣,还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出创新性的观点;最后,语文课程基本都是通过学习文章的方式逐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感悟和解读就不同,教师可以从多角度解读同一篇文章,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从创新的层面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课堂随机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给学生创造活跃、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提问,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同时,课堂提问可以穿插在课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除了提前设定好的重点问题,教师还可以在教授的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情境、生活场景随机提问,这种提问更侧重于发散性,往往不一定需要唯一的正确答案,可以是开放式、互动式的,鼓励学生多多提问、多多回答、多多参与,帮助学生打开传统学习思维的禁锢。
例如,在教授《琥珀》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琥珀及其他石头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辨识不同的石头种类,了解学生对琥珀的了解程度,随后进行课文讲解,带领学生认识琥珀形成、发现过程、形态特征及科学价值,此文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分析完每段话后将其与图片进行对比,提问学生哪些图片满足这一特征,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一步步的揭开琥珀的面纱;在讲解结束后,可以提出发散性问题,如: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种类的石头,他们的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启发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并进行思考,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中。
二、鼓励自由讨论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常常会有很多非固化的、个性化的想法观点,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多多思考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但为了防止课堂秩序混乱的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某一篇课文中的某个观点、某个知识点展开讨论,可以是思维拓展,也可以是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但这种讨论需要有理有据,讲出原因,才能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天窗》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教学的方式,运用“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唯一的慰藉?”不同成长环境中的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天窗的时代,不能对文章内容感同身受,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思想,丰富不同的人生经历。当然,采用自由讨论方式需要注意在讨论前,教师要引导每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以及发言代表,要求学生们按照课堂秩序踊跃参与讨论,用思想交流碰撞火花,激发创新能力。
三、多角度解讀文章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与应用学科不同,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固化的结论,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因此,语文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思维方式入手,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见识,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向和角度,分析为何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解读,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体系,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程时,文中有一段描写鲁迅先生扁鼻子是因为碰到墙壁导致的,一些学生会提出质疑。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需要进行多角度的解析,引导学生不仅仅只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而要更加深入的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解读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没有想到还能够通过人物的外貌描述,渗透到时代社会背景中去,但通过教师的解读分析,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被激发出来,并且在阅读其他同类型文章时,运用创新能力多角度自主分析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随机的课堂提问,活跃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情境演绎等创新方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善总结,通过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会发散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该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解读课文,帮助学生找到思考逻辑,不拘泥于固化的标准答案,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庆碧.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交际,2016(21):220.
[2]叶爱洋.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才智,2016(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