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深度学习,首先需要明确目前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达到炼思维和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语文教学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识字写字、遣词造句,逐渐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育工作者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判断是非,养成基础道德品德。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则不利于学生以后学习的长期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开展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正向迁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作为没有过多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人,在初接触语文学习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困难。但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逐渐能够掌握正向学习的迁移策略,学习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因此,教师实施深度学习,应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知识逐步构建成语文知识框架,在接触新的知识时可以从框架中调取经验帮助自己快速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将所学的间接经验内化为与自身相关联的、可操作的、可思考的内容。
小学语文会涉及很多寓言故事,这些都有着共通点。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学生还无法总结,但同类文章接触多了,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当教师问到这则寓言表达的含义和道埋时,他们会更有思路和想法。例如,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会学习到一些我国古代的寓言“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到高年级还会学习到国外的一些寓言故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这些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学习的内容。
二、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无法真正实施深度学习、落实学习的有效性,有部分原因是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这部分教师还没有适应教学身份的转变。
在学习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尊重、赞赏学生,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发展为出发点,设计和制订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激励学生探索求知。
首先,可以将语文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寻文章作者的意图,总结中心思想。例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自己对冬天的感受,谈论所在城市的冬天是怎样的景象。让他们带着对冬天的回忆走进课堂,在看到作者的描叙时会心生对比、向往,从而增强阅读文章的情感。
其次,教师不应当让课堂过程过于自由。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通过设计出落实核心素养的“问题串”来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
三、积极创造有效的条件,优化课程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做教学计划时,应当突出每一课的主题,以主题为中心,发散其他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保障始终围绕着主题展开,学生也能够从中感知到学习的重点。
其次,在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时,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将直观的教学活动与思维活动结合一起,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感知,让学生明白探知活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开始思考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寻找新内容与过去经验的连接点,让学生可以成功将所学习的知识在脑中进行归納、分类,并利用过去的经验理解当下的内容。
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引发他们不断思考,刺激他们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例如,教师在小学高年级的问题设计上,不可设置过多单一化的问题,不是仅让学去判断正确与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文体的学习,部分学生分不清散文、记叙文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两种文体的对照,让学生探讨散文与记叙文之间的区别,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再进行总结分享。
四、锻炼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在语文课堂中应当通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
小学课本筛选的很多文学作品也都是带有批评性的。深度学习需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批判内容,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以及故事主人翁的身份背景,并让其提出自身的疑惑。有的学生就提到两者身份悬殊,为何刘备要如此恭恭敬敬地请介布衣诸葛亮。这时,再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课文内容,提出疑惑的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原来诸葛亮有着匡扶社稷的大才,刘备求贤若渴、诚心求才,自然愿意放低身份三顾茅庐了。当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问题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慢慢得到提升,促进他们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结语
深度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甚至无法判断是否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教师要做到优化课堂活动,不断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进行深度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深度学习有着必要性,教师应当大胆实践,细心总结,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張荣晋.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0):199-200.
[2]张盈盈. 小学语文教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误区及其突破[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92-99+12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语文教学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识字写字、遣词造句,逐渐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育工作者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判断是非,养成基础道德品德。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则不利于学生以后学习的长期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开展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正向迁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作为没有过多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人,在初接触语文学习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困难。但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逐渐能够掌握正向学习的迁移策略,学习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因此,教师实施深度学习,应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知识逐步构建成语文知识框架,在接触新的知识时可以从框架中调取经验帮助自己快速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将所学的间接经验内化为与自身相关联的、可操作的、可思考的内容。
小学语文会涉及很多寓言故事,这些都有着共通点。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学生还无法总结,但同类文章接触多了,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当教师问到这则寓言表达的含义和道埋时,他们会更有思路和想法。例如,学生在低年级阶段会学习到一些我国古代的寓言“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到高年级还会学习到国外的一些寓言故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这些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学习的内容。
二、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无法真正实施深度学习、落实学习的有效性,有部分原因是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这部分教师还没有适应教学身份的转变。
在学习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尊重、赞赏学生,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发展为出发点,设计和制订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激励学生探索求知。
首先,可以将语文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寻文章作者的意图,总结中心思想。例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自己对冬天的感受,谈论所在城市的冬天是怎样的景象。让他们带着对冬天的回忆走进课堂,在看到作者的描叙时会心生对比、向往,从而增强阅读文章的情感。
其次,教师不应当让课堂过程过于自由。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通过设计出落实核心素养的“问题串”来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
三、积极创造有效的条件,优化课程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做教学计划时,应当突出每一课的主题,以主题为中心,发散其他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保障始终围绕着主题展开,学生也能够从中感知到学习的重点。
其次,在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时,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将直观的教学活动与思维活动结合一起,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感知,让学生明白探知活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开始思考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寻找新内容与过去经验的连接点,让学生可以成功将所学习的知识在脑中进行归納、分类,并利用过去的经验理解当下的内容。
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引发他们不断思考,刺激他们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例如,教师在小学高年级的问题设计上,不可设置过多单一化的问题,不是仅让学去判断正确与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文体的学习,部分学生分不清散文、记叙文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两种文体的对照,让学生探讨散文与记叙文之间的区别,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再进行总结分享。
四、锻炼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在语文课堂中应当通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
小学课本筛选的很多文学作品也都是带有批评性的。深度学习需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批判内容,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以及故事主人翁的身份背景,并让其提出自身的疑惑。有的学生就提到两者身份悬殊,为何刘备要如此恭恭敬敬地请介布衣诸葛亮。这时,再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课文内容,提出疑惑的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原来诸葛亮有着匡扶社稷的大才,刘备求贤若渴、诚心求才,自然愿意放低身份三顾茅庐了。当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问题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慢慢得到提升,促进他们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结语
深度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甚至无法判断是否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教师要做到优化课堂活动,不断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进行深度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深度学习有着必要性,教师应当大胆实践,细心总结,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張荣晋.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0):199-200.
[2]张盈盈. 小学语文教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误区及其突破[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92-9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