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来源 :体育时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v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田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教学方法也是丰富多彩,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定要求和不同特点,它们之间也有其共性和特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的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动态性、针对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本文中就田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
  关键词 田径教学 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田径所特有的保健、医疗、健身、健美、娱乐的实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吸引了不同年龄的爱好者参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田径,每到上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田径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内容豐富,信息来源广泛,练习的可变性强
  在田径教学中,既有来自于动作本身的大量信息,同时也有来自于音乐、医学、营养学等方面的信息,教学中可接收的信息量大。因此,练习的可变性强。
  (二)在反复的练习中健康体魄,培养正确的姿态
  在田径教学中,无论是教授单个动作、组合动作还是成套动作,强调的是对称、协调、平衡和规格(幅度、力度、韵律、肢体配合等),这些练习为保持和发展身体的正常状态、纠正不良的姿态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三)田径教学具有相应的美育目标
  在田径教学中,除田径自身的动作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外,其发展身体、增进健康的特殊功效具有最大的美学价值。田径教学不仅要强调这些特征,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这些特征达到美育教育的目标。
  二、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脱节
  经过调查,学校田径理论课内容主要以田径的概述,田径的特点,田径的运动价值,田径的锻炼意义,田径的审美和欣赏,以及田径的创编等。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的应试教育,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田径教师在一种定势下教学,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高素质人才。
  (三)考评存在的问题
  1.学校田径技能考评是必考内容,并占很大的比例;技能考评主要是对学生运动技术掌握情况的考察。这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教学成绩的考核和竞赛成绩的测量,偏离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能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2.学校田径课程考试重视总结性的评价,平时成绩被忽视,学生的进步幅度和求知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体现其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和对田径的喜爱程度。
  3.只有很少学校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采用学生创编成套田径或者田径步伐组合来作为评定内容。
  三、田径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田径基本知识、基本动作的教学
  人体按解剖结构可分为头颈、肩部、上肢、下肢、躯干5个部分;人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屈、伸、踢、摆,以及由躯干、上肢活动与下肢活动配合而产生的各种姿态、步伐、跳跃等。田径所有的变化和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二)重视和加强田径创编的实践活动
  任何能力的培养不仅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创编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成套动作的创编建立在乐句创编的基础上,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总体印象。
  (三)优化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
  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的综合评价,应包含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田径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学习态度等指标。
  (四)科学编排组织教学内容:因人而异,科学施教
  在田径课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学,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最终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感到学习的欢乐,感到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
  (五)安排学生观摩一些大型的赛事,看看录像,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学习兴趣
  田径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在初中的田径选修课上我认为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掌握田径的基本技巧、技能,师生应当进行和谐、融洽的交流;因人而异,科学施教;运用教学的教学手段与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论
  要加强对学校田径教学的重视,建立多层次教学模式,至少开设一定学时的田径课程,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引进特色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理论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深入学习动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循序渐进学习,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锡璜.田径[J].高教出版社.
  [2] 俞爱玲.高校田径教学模式的创新[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
  [3] 张凤奕.高校田径与素质教育的实施[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5.
  [4] 方熙嫦.田径教学中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探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8.4.
  [5] 丛冬梅.高校田径课的实施[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6] 何艳芳.对创造性思维引入高校田径教学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在从事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进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每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对体育课的“厌倦”现象,并针对存在的“厌倦”现象,分析原因,并探讨解决的办法,逐步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学生 教学 原因 办法  一、初中学生上体育与健康课厌倦心理的调查结果  调查年级七年级八年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21世纪以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逐步应用,使得高职体育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高校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发展意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以及解决了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不仅促进了高职体育教育的革新与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