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便是写作素材贫乏,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我们的做法是从内容入手,大量开发写作课程资源,从读写结合中,仿作也是见贤思齐的人生;在体验活动中用审美活动丰富学生的人生;探索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的人生越发地接地气;在生活中磨砺学生敏锐的触角,循“物质”之道,探习作之美。
写作的过程,其实本质上就是写作者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揭示社会规律表现自然之道的过程。所谓循“物质之道”就是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特点、规律,并遵循和尊重一切外在客观事物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那么就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循“物质”之道最终指向学生的人生,活得好,才写得好;人生精彩,写作才精彩。
一、读写结合:仿作也是见贤思齐的人生
对于有心的教师,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教学的资料库,而且,历经专家学者的淘滤,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无论是作为写作技法上的学习借鉴,还是内容和立德树人角度的价值,都是巨大的,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充分发掘和利用。读写结合,是常用的方法,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的做法要比读写结合更进一步。课文,不仅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例子,同时也是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起点或曰原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萧红的语言特色在这里表现得比较集中,充分体现了童趣,因此,很多教师偏爱它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案例。“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样生动的语言,没有亲眼看到,没有亲耳听到,是无法写出来的。“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这样的描述,没有切身体验,也不可能写出来。所以,单纯的空对空的读写结合,是无法实现表达效果最大化的。怎么办呢?我们在思考,在摸索,在思考中摸索,在摸索中思考。我们提出了实践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理念,甚至多学科融合理念,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实践性劳动,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学校的优势,带着学生走进田野,锄草、点种、盖土、掐头、间苗……在各种劳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许多平时根本无法得到的生动的体验。回到作文本上,学生便有话说,也说得生动有趣,生活味十足。
以课文为原点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读写结合教学的效率,学生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人生,从而更深入地解读人物,深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二、体验活动:用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人生
留心处处皆学问,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以课文为原点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毕竟受时间和种种条件的限制,每年能组织的不是很多,但是有效果,学生也喜欢。因此,我们总会把眼光转向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六一节、国庆、元旦等节日庆典,各级运动会,各种读书、朗诵比赛等等,都成为我们的写作课程资源。
每一次活动,教师都会付出很多精力,学生也会投入很多,这其中的切身体验,都是学生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本着走过场完成任务的态度,学生将会一无所获或所获甚少。教育无小事,我们会想方设法让活动的教育價值实现最大化。怎么做呢?我们是这样做的:首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全情参与,甚至连活动的组织都要让部分学生全程跟踪并参与策划和操作,每一次亲力亲为,都让学生记忆深刻,其次,我们会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有事做,“不教一人闲过”,是我们活动教育的宗旨之一。哪怕只是啦啦队,我们都会郑重其事地部署安排,让他们也获得参与感,这是学生主动进行表达的前提。
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效果也很显著,从学生的习作中日、记中也可见一斑。
三、探索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接地气
学校是小社会,但社会远不只是学校。学生从社会中来,也必然走向社会中去,学校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合格的文明的社会人,学生社会化的程度如何也是衡量其成长的一个标准。同时,社会化程度也会制约学生习作的内容和水平。写作教学不只是传授或锻炼写作技法,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力、感知力、思维力的过程。
我们学校处于广州市番禺区,社区资源丰富,大可以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我们的写作课程资源。比如名闻遐迩的“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便出自我们区历史人文典故,它教育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讲慎独。这成为我们学校诚信立校的“原教旨”,也是我们学校写作教学的课程资源。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我们每年都会以“四知堂”为原点,组织若干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瞻仰历史名人,梳理名人逸事,走访当地人物,记录凡人故事……这样的活动,受到社区支持,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也受到区局领导的好评;学生也是乐此不疲,他们总是高兴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地记录下来,敷衍成文。在这样的“活动一写作”循环往复的练习中,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包括思维能力都得到长足的进步,用家长的话说:我们孩子的作文越来越接地气了。那种学生腔在我们学生的习作中基本上是没有的。
四、链接时事:在生活中磨砺学生思维的触角
社会时事总会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打磨着人们的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有很多时事是他们避不开的,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响应“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延期”的号召,众志成城,齐心抗疫。我们开始线上学习,宅家阅读,宅家绘画,如火如荼开展居家学习。
这次疫情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我们的精神,都得在这场挑战中磨砺、前行和成长。这也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资源。在低年级,我们开展了读写绘课程;在中年级,我们开展了读绘写课程;在高年级,我们开展了读演写课程。“读”指阅读,阅读绘本、中外名著和疫情防控手册以及“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写”,在低年级是写话,在中高年级是写作;“绘”在低年级指绘制与抗疫有关的图画,在中年级指绘制与抗疫有关的图画和手抄报;“演”,指开展与抗疫有关的演讲和话剧表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家长的协助下,学生的超长假期过得充实而丰富,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很多学生的绘画作品、习作在学校网站上展示,浏览量一度飚升。从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思维的敏锐性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循“物质”之道,学生在教材、生活、活动、社会、时事中收获丰富的人生体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不断提升,反馈到习作中,他们的笔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愈发生动和成熟,一篇篇优秀的习作伴着学生的成长脱颖而出。
写作的过程,其实本质上就是写作者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揭示社会规律表现自然之道的过程。所谓循“物质之道”就是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特点、规律,并遵循和尊重一切外在客观事物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那么就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循“物质”之道最终指向学生的人生,活得好,才写得好;人生精彩,写作才精彩。
一、读写结合:仿作也是见贤思齐的人生
对于有心的教师,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教学的资料库,而且,历经专家学者的淘滤,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无论是作为写作技法上的学习借鉴,还是内容和立德树人角度的价值,都是巨大的,都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充分发掘和利用。读写结合,是常用的方法,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的做法要比读写结合更进一步。课文,不仅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例子,同时也是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起点或曰原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萧红的语言特色在这里表现得比较集中,充分体现了童趣,因此,很多教师偏爱它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案例。“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这样生动的语言,没有亲眼看到,没有亲耳听到,是无法写出来的。“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这样的描述,没有切身体验,也不可能写出来。所以,单纯的空对空的读写结合,是无法实现表达效果最大化的。怎么办呢?我们在思考,在摸索,在思考中摸索,在摸索中思考。我们提出了实践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理念,甚至多学科融合理念,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实践性劳动,充分发挥城乡结合部学校的优势,带着学生走进田野,锄草、点种、盖土、掐头、间苗……在各种劳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许多平时根本无法得到的生动的体验。回到作文本上,学生便有话说,也说得生动有趣,生活味十足。
以课文为原点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读写结合教学的效率,学生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人生,从而更深入地解读人物,深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二、体验活动:用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人生
留心处处皆学问,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以课文为原点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毕竟受时间和种种条件的限制,每年能组织的不是很多,但是有效果,学生也喜欢。因此,我们总会把眼光转向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六一节、国庆、元旦等节日庆典,各级运动会,各种读书、朗诵比赛等等,都成为我们的写作课程资源。
每一次活动,教师都会付出很多精力,学生也会投入很多,这其中的切身体验,都是学生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本着走过场完成任务的态度,学生将会一无所获或所获甚少。教育无小事,我们会想方设法让活动的教育價值实现最大化。怎么做呢?我们是这样做的:首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全情参与,甚至连活动的组织都要让部分学生全程跟踪并参与策划和操作,每一次亲力亲为,都让学生记忆深刻,其次,我们会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有事做,“不教一人闲过”,是我们活动教育的宗旨之一。哪怕只是啦啦队,我们都会郑重其事地部署安排,让他们也获得参与感,这是学生主动进行表达的前提。
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效果也很显著,从学生的习作中日、记中也可见一斑。
三、探索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接地气
学校是小社会,但社会远不只是学校。学生从社会中来,也必然走向社会中去,学校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合格的文明的社会人,学生社会化的程度如何也是衡量其成长的一个标准。同时,社会化程度也会制约学生习作的内容和水平。写作教学不只是传授或锻炼写作技法,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力、感知力、思维力的过程。
我们学校处于广州市番禺区,社区资源丰富,大可以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我们的写作课程资源。比如名闻遐迩的“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便出自我们区历史人文典故,它教育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讲慎独。这成为我们学校诚信立校的“原教旨”,也是我们学校写作教学的课程资源。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我们每年都会以“四知堂”为原点,组织若干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瞻仰历史名人,梳理名人逸事,走访当地人物,记录凡人故事……这样的活动,受到社区支持,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也受到区局领导的好评;学生也是乐此不疲,他们总是高兴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地记录下来,敷衍成文。在这样的“活动一写作”循环往复的练习中,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包括思维能力都得到长足的进步,用家长的话说:我们孩子的作文越来越接地气了。那种学生腔在我们学生的习作中基本上是没有的。
四、链接时事:在生活中磨砺学生思维的触角
社会时事总会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打磨着人们的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有很多时事是他们避不开的,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响应“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延期”的号召,众志成城,齐心抗疫。我们开始线上学习,宅家阅读,宅家绘画,如火如荼开展居家学习。
这次疫情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我们的精神,都得在这场挑战中磨砺、前行和成长。这也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资源。在低年级,我们开展了读写绘课程;在中年级,我们开展了读绘写课程;在高年级,我们开展了读演写课程。“读”指阅读,阅读绘本、中外名著和疫情防控手册以及“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写”,在低年级是写话,在中高年级是写作;“绘”在低年级指绘制与抗疫有关的图画,在中年级指绘制与抗疫有关的图画和手抄报;“演”,指开展与抗疫有关的演讲和话剧表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家长的协助下,学生的超长假期过得充实而丰富,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很多学生的绘画作品、习作在学校网站上展示,浏览量一度飚升。从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思维的敏锐性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循“物质”之道,学生在教材、生活、活动、社会、时事中收获丰富的人生体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不断提升,反馈到习作中,他们的笔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愈发生动和成熟,一篇篇优秀的习作伴着学生的成长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