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实现它们的梦想
李在孝1965年出生于韩国,1992年毕业于弘益大学(Hong-ik University)造型艺术专业。与大部分韩国当代艺术家不同,李在孝对一味模仿西方艺术没有兴趣。他将自己的艺术理念根植于韩国传统文化中,通过对材料天然特质的视觉展现,探索生态环境与人类精神、情感世界之间的联系。他偏爱普通且看似无趣的材料,例如木头、钉子、石头等等。面对这些材料时,李在孝始终保持着一种谦卑的态度,他将其归纳为 “将石头当做金子对待”。同时,他倾听材料的“想法”并帮助它们实现“梦想”:“将钉子变得更加美丽。使木头变得更加愉快。”经过反复地雕琢打磨材料、精心设计布置作品形象、细致地将材料整合在一起,李在孝将自己在材料中体会到的美丽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些有着神秘名字的石块装置艺术作品 (例如0121-1110=1080620、0121-1110=106102、0121-1110=106103等等)是李在孝用20多年时间设计制作完成的。普普通通的石块经过他的演绎,展现出了它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被悬吊起的石头层次分明,勾勒出圆柱体的轮廓,乍一看就像是在空气中凭空孕育出的隧道。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立体效果仿佛要将人吸入隧道中。在复杂的创作过程中,石块与生俱来的美感并没有消失殆尽,反而得到彰显。石块看上去平常而熟悉,但整个作品却令人感到新鲜、离奇,使人意识到石块的力量与美丽,同时激发人们对大自然、世界、宇宙的思索。李在孝说过:“我无法使世界变得更美。我只希望能够将现有的美丽展现给人们。”通过将普通的物品变为使人惊诧的艺术品,他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
合众为一,以一见众
李在孝富于东方风格的艺术作品在西方评论界广受好评。苏富比艺术学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艺术市场主任伊安·罗伯特森(Iain Robertson)这样评价他:“李在孝的作品蕴含了禅意……他和他所使用的材料融为一体。”罗伯特森认为,想要理解李在孝的作品,观察它们的安放位置是关键:“无论装置是悬空的,还是安置在地面上的,每种形体之间的距离和形状之间的关系都增强了作品中固有的灵性和引人冥思的特质。”
这固有的灵性或许正是蕴含在材料中的天然之美。李在孝曾写道:“毫无吸引力的钉子聚集在一起汇成了爵士乐;没有用处的折断树杈在一起汇成了庞大的古典乐。一位小提琴家所演奏出的音乐一定与十几位或二十几位小提琴家演奏出的音乐截然不同。人们为什么说‘越多越好’?‘合众为一,以一见众’的世界是怎样的?”他富于哲学意味的石块装置艺术作品可能正是这些问题的最好答案:数量众多的石块合在一起形成了圆形,层层圆形聚成了圆柱体。“圆”简单、完美、和谐。将石块杂乱的形状整合为圆形,再通过一个个圆形表达大自然应有的和谐:是时候意识到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了。人与自然在不断相互主导、征服中一步步走向对立,却渐渐遗忘了如何互补为优美的圆形。
事实上,在李在孝的整个作品中体现了他对自然以及人在自然界所处位置的深刻理解。他对天然材料的使用、对自然韵律的理解、对量度的直觉使人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真实碰撞。如同纽约著名设计师季裕棠所说:“这是人间与神明的混合,是生命的真正体现。”
李在孝1965年出生于韩国,1992年毕业于弘益大学(Hong-ik University)造型艺术专业。与大部分韩国当代艺术家不同,李在孝对一味模仿西方艺术没有兴趣。他将自己的艺术理念根植于韩国传统文化中,通过对材料天然特质的视觉展现,探索生态环境与人类精神、情感世界之间的联系。他偏爱普通且看似无趣的材料,例如木头、钉子、石头等等。面对这些材料时,李在孝始终保持着一种谦卑的态度,他将其归纳为 “将石头当做金子对待”。同时,他倾听材料的“想法”并帮助它们实现“梦想”:“将钉子变得更加美丽。使木头变得更加愉快。”经过反复地雕琢打磨材料、精心设计布置作品形象、细致地将材料整合在一起,李在孝将自己在材料中体会到的美丽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些有着神秘名字的石块装置艺术作品 (例如0121-1110=1080620、0121-1110=106102、0121-1110=106103等等)是李在孝用20多年时间设计制作完成的。普普通通的石块经过他的演绎,展现出了它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被悬吊起的石头层次分明,勾勒出圆柱体的轮廓,乍一看就像是在空气中凭空孕育出的隧道。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立体效果仿佛要将人吸入隧道中。在复杂的创作过程中,石块与生俱来的美感并没有消失殆尽,反而得到彰显。石块看上去平常而熟悉,但整个作品却令人感到新鲜、离奇,使人意识到石块的力量与美丽,同时激发人们对大自然、世界、宇宙的思索。李在孝说过:“我无法使世界变得更美。我只希望能够将现有的美丽展现给人们。”通过将普通的物品变为使人惊诧的艺术品,他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
合众为一,以一见众
李在孝富于东方风格的艺术作品在西方评论界广受好评。苏富比艺术学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艺术市场主任伊安·罗伯特森(Iain Robertson)这样评价他:“李在孝的作品蕴含了禅意……他和他所使用的材料融为一体。”罗伯特森认为,想要理解李在孝的作品,观察它们的安放位置是关键:“无论装置是悬空的,还是安置在地面上的,每种形体之间的距离和形状之间的关系都增强了作品中固有的灵性和引人冥思的特质。”
这固有的灵性或许正是蕴含在材料中的天然之美。李在孝曾写道:“毫无吸引力的钉子聚集在一起汇成了爵士乐;没有用处的折断树杈在一起汇成了庞大的古典乐。一位小提琴家所演奏出的音乐一定与十几位或二十几位小提琴家演奏出的音乐截然不同。人们为什么说‘越多越好’?‘合众为一,以一见众’的世界是怎样的?”他富于哲学意味的石块装置艺术作品可能正是这些问题的最好答案:数量众多的石块合在一起形成了圆形,层层圆形聚成了圆柱体。“圆”简单、完美、和谐。将石块杂乱的形状整合为圆形,再通过一个个圆形表达大自然应有的和谐:是时候意识到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了。人与自然在不断相互主导、征服中一步步走向对立,却渐渐遗忘了如何互补为优美的圆形。
事实上,在李在孝的整个作品中体现了他对自然以及人在自然界所处位置的深刻理解。他对天然材料的使用、对自然韵律的理解、对量度的直觉使人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真实碰撞。如同纽约著名设计师季裕棠所说:“这是人间与神明的混合,是生命的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