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生活激活语文课堂发展文化素养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qi007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的育人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许多新思想,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还不尽如人意。
  河北省保定师范附属小学自1896年建校以来,一直继承并发展着“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教育宗旨。进入21世纪,附小人抱着“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发展奠基”的信念,在王淑英校长“以身示范,以课示范”带领下,积极开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研究,并逐步发展为“项目主题下的学习实践”育人模式。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简介附小人的研究与做法。
  
  一、用“主题”点亮学生的语文生活
  
  有人感慨,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离学生学习生活越来越远的现象。细细思之,确乎有些道理。语文教学的言语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先哲早已告诉我们,形成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必须通过语言实践。可是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少老师正在不厌其烦地讲?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常常会把不好看的“学生学习”环节舍弃,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久而久之,语文教学“讲风”盛行,于是乎应了陶行知的那句话:“论起名字来,虽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
  那么,语文学习的正路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1 用生活的精彩浸润语文的画板
  自然不乏色彩,生活不乏故事。孩子们学习的是母语,他们生活的过程,也是语言发展的过程。因此,附小人十分注意把生活的精彩纳入学校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植物园春游寻找春天、参观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和直隶总督署、参观长城汽车厂、走近“英利新能源”认识低碳保定,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了解了家乡的美景、历史、文化、经济,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老师指导学生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并以《植物园游记》《做低碳小公民倡议书》《长城汽车采访录》《我爱家乡保定手抄报》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不仅认识了生活,也学习了语文,还提升了综合素养。
  
  2 让教材的单元主题成为语文实践的项目
  附小语文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时十分注意发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教材中与项目实践相契合的“整合点”“切入点”“延伸点”。如一年级的项目主题“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和春天手拉手”“我爱多彩的春天”“我和春天交朋友”。其中“我爱多彩的春天”是单元文本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任务,通过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读、品、思、拓等学习活动,感受春天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整合与课文相关的资源,如春天的词语、儿歌、古诗、图片、视频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识字量,感受鲜活、生动的春意。然后,延伸到看春天、种春天、玩春天,把享受春天和享受语文融为一体。
  
  3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体验语言的美妙
  就培养语文素养而言,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语文实践活动。附小语文教师积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书法比赛,让孩子感受汉字“一字一画、一字一诗”的意蕴美;经典诵读,让孩子感受汉语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音韵美;写作,让孩子体验发现、创造、倾吐的快乐;阅读,让孩子体会飞翔、变幻、充实、踏实的愉悦。这些传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夯实了学生们的语文基础。
  
  二、学生实践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引领让课堂实起来
  
  目前的语文教学总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内容分析多,语言发展少”。语文教学如何把教师的站位后移,把学生的重心前提呢?
  
  1 “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前置性学习”即把传统意义的“预习”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首先,教师集体研究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年级学生特点,制定指向明确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和自己的学习水平,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有选择地自读自学。在低年级及实验起步阶段的中高年级,“前置性学习”可放在课内进行,随着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养成,逐步过渡到在课外完成,使学习渐渐成为孩子的自觉与习惯。
  
  2 通过三种基本课型,让语文学习扎实起来
  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前置性学习、“讨论交流”的合作性学习、“综合输出”的展示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着学习的困惑与迷茫,也享受着学习的幸福与快乐。然而是困惑多还是快乐多,则取决于教师的谋略,教师要为实践导航,为课堂训练点拨,为学生自主建构搭台。
  (1)互助展示课——小组合作,八仙过海
  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效果如何,收获多少,遇到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惑,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印证,在矫正中提升,因此附小语文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互助展示课”。组织好小组合作是上好“互助展示课”的关键,关于小组合作,附小人的体会是:
  小组合作要注意“一二三四”:一个面向(面向全体);两个基础(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交流是全班交流的基础);三种方式(同伴互学、小组共学、全班交流学);四个策略(一个声音策略、两分钟汇报策略、互不干扰策略、轮流发言策略)。
  小组合作要“三化”:小组规模合理化;小组合作最优化,人人都是学科长,人人明职责(记录员、噪音控制员、计时员等);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最大化。
  (2)项目实践加工课——画龙点睛,启发创意
  项目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收集到许多资料,会对问题产生新的认知,获得不同的感悟体验。在对输出成果进行实践加工时,教师要从内容上、展示形式上帮助学生进行加工,这就是“加工课”。在加工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启发学生的创意,指导学生在小组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不要简单堆砌原始材料,而是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加工课”是教师对学生“半成品”进行加工和指导的课,是成果展示课的准备课。教师指导时侧重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关注,以及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堂交流时,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成果输出的开放,学生个性化的生成不断涌现,这恰恰是课堂充满灵动的地方,教师应特别予以关注,顺学而导。
  如四年级项目主题《祖国的万水千山》加工课中,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旅行社招聘小导游,展开学生实践活动的汇报。一组同学展示了他们的调查问卷设计的“在旅游景点游玩时,你见到过哪些破坏环境的做法,你是怎么做的”等问题。学生汇报时只是初步谈了谈调查的内容和体会,而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却没有涉及。教师因此指导学生可以采取写倡议书的形式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另一组学生表演了“游览桂林山水”课本剧。学生运用已学的课文语言,扮演导游介绍桂林山水,教师指导学生怎样解说最逼真,怎样表演效果最佳,最终形成成熟的情景剧表演作品。
  (3)综合实践项目成果展示课——立体呈现,精彩无限
  成果展示课是项目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对学生研究情况的检验,也是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又是对下一个项目研究方式方法的启蒙。展示课中学生的创意,成为课堂最为亮丽的风景。
  学生展示内容涵盖了基于文本学习的成果和课前实践、课后再实践的拓展性成果。让学生把项目过程积累的作品展示出来,要尽量体现成果输出的成品化、艺术化、立体化。展示过程中,听众可以对不理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展示组现场解答。这一问一答的过程,检验了学生对于研究的问题是否真明白、真清楚,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示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设计不同的“板块”不同的“栏目”,加上不同的展示形式,使课堂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如一年级的“唱春天”“诵春天”“画春天”“种春天”等几个乐章,将孩子带入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多彩春天。三年级“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美”项目成果展示课,展现了孩子的快乐语文实践世界。教师设计了“山水保定、低碳保定、文化保定、美食保定”四个板块,并结合保定发展进行了有机的延伸与拓展,体现了课本内容向生活的延伸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展示兴趣和欲望。学生自己主持,引导大家欣赏,通过说快板、唱歌谣、看视频、图配诗、赏歌曲、扮叫卖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收获了自信、积极与骄傲。
  “项目主题下的语文学习”,是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学习”向“体验学习”的转轨,是从“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的迈进,是从“学知识”向“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升。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有动力去探索语文知识的奥秘,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项目主题下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流连忘返,绽放着独有的魅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出现一个新词语,先是在网上流行,后来进入一般的纸质媒体,它就是“爱国贼”。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在感觉新颖之余,曾为之一愣。因为“爱国”是令人尊崇且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高尚品行,“贼”是人人痛恨的卑鄙小人,犹如过街老鼠。在一般意义上,它们是对立的,水火不相容。可是现在它们竟然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指称语,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从语法方面来看,“爱国”既可用为动词,也可用于表示指称(即指称该动作行
为发现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字词试题的共同特点,我们统计了2005至2008年22个地区的中考试题(以下简称样本卷),总结试题呈现的一些规律,同时比照现行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教科书,从试题赋分、考查内容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文言字词试题考查内容统计    在考查内容方面,除去重复字词,2005至2008年88套样本卷中共考查文言字词251个,个别字词在多套样本卷中均有出现,考查率相对较高。
2011年全国大纲卷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
【摘 要】本文以教师发展性评价为视角,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为例,研究教师课程能力评价体系,目标设计凸显教师主体发展需求,内容建构体现评价标准全面客观,方式方法注重多维真实任务驱动,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突出对教师课程能力全方位的追踪,以符合当前教师发展的价值需求。  【关键词】教师课程能力评价 发展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
在文选集锦式的语文教科书中,教科书编写者通过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展示自己的意图。包括教材体系的确立、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指引和对课文的解读角度,强有力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对具体选文提供的助读资料和编排的练习,将选文蕴涵的静态的语文课程内容动态地挖掘出来,决定着具体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成为实际上的教学内容。  比较相同文本在不同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对于清晰认识教科书
编者按: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既简易又深刻,同时赢得了普通大众和专业评论界的广泛认可。普通大众觉得,弗罗斯特那些以简单口语描写日常事物的诗歌亲切可诵,而诗评家则叹服于其诗的高超技巧和丰厚蕴藉。语文版教材选了弗罗斯特的两首诗,都是名作。一首《一条未走的路》,在九年级下册;一首是《牧场》,在高中选修教材《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对一首诗的解读,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为了让弗罗斯特浅白的诗歌语言背后的多重向度和
让年轻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论语》,但《论语》的打开方式却是个问题,即使有兴趣的学生也有读不下去的情况。  是什么原因让对《论语》产生了兴趣的学生读不下去呢?讨论起来,除了文字上的原因外,是《论语》的体式特征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论语》整本书只是零乱的章句,章句之间大多没什么联系,虽有“篇”,但篇名并不反映本篇整体的内容,篇的内部也没有完整的结构可言,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呈现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诗意的表达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慢”事业,需要静静的陪伴,需要爱心,需要静待花开。2017年11月25日,由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以“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的明远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召开,共议如何用教育的思想来办有思想的教育。这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理事长和名誉院长顾
教学设想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之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的第一篇散文。  该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淳朴,语调舒缓优美,意境恬静冲淡,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优美的江南暖冬水墨画长卷。看不出什么时代特点或政治色彩,有的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由衷赞赏和无限热爱,读来格外令人惬意和舒坦。这样的美文,学生一看就懂,所以教学重点不在解读;这样的美文,学生一读就喜欢,所以教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文言文这东西不花大量的时间,学不精熟。有些人自小讽诵,仍旧会被其他学者骂为不通,比如章太炎就笑话林纾不识字,叶德辉讥笑康有为典章制度还没入门。而我们知道,林纾和康有为都是现在视为国学大师的人物。当然,如果不要求精湛,不去细究每个字词的意思,一般的文言文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基本能够读懂。只是要真正学好文言文,却势必细抠每个字的意思不可。所以,高考语文考试的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