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的育人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许多新思想,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还不尽如人意。
河北省保定师范附属小学自1896年建校以来,一直继承并发展着“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教育宗旨。进入21世纪,附小人抱着“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发展奠基”的信念,在王淑英校长“以身示范,以课示范”带领下,积极开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研究,并逐步发展为“项目主题下的学习实践”育人模式。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简介附小人的研究与做法。
一、用“主题”点亮学生的语文生活
有人感慨,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离学生学习生活越来越远的现象。细细思之,确乎有些道理。语文教学的言语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先哲早已告诉我们,形成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必须通过语言实践。可是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少老师正在不厌其烦地讲?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常常会把不好看的“学生学习”环节舍弃,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久而久之,语文教学“讲风”盛行,于是乎应了陶行知的那句话:“论起名字来,虽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
那么,语文学习的正路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1 用生活的精彩浸润语文的画板
自然不乏色彩,生活不乏故事。孩子们学习的是母语,他们生活的过程,也是语言发展的过程。因此,附小人十分注意把生活的精彩纳入学校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植物园春游寻找春天、参观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和直隶总督署、参观长城汽车厂、走近“英利新能源”认识低碳保定,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了解了家乡的美景、历史、文化、经济,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老师指导学生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并以《植物园游记》《做低碳小公民倡议书》《长城汽车采访录》《我爱家乡保定手抄报》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不仅认识了生活,也学习了语文,还提升了综合素养。
2 让教材的单元主题成为语文实践的项目
附小语文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时十分注意发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教材中与项目实践相契合的“整合点”“切入点”“延伸点”。如一年级的项目主题“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和春天手拉手”“我爱多彩的春天”“我和春天交朋友”。其中“我爱多彩的春天”是单元文本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任务,通过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读、品、思、拓等学习活动,感受春天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整合与课文相关的资源,如春天的词语、儿歌、古诗、图片、视频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识字量,感受鲜活、生动的春意。然后,延伸到看春天、种春天、玩春天,把享受春天和享受语文融为一体。
3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体验语言的美妙
就培养语文素养而言,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语文实践活动。附小语文教师积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书法比赛,让孩子感受汉字“一字一画、一字一诗”的意蕴美;经典诵读,让孩子感受汉语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音韵美;写作,让孩子体验发现、创造、倾吐的快乐;阅读,让孩子体会飞翔、变幻、充实、踏实的愉悦。这些传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夯实了学生们的语文基础。
二、学生实践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引领让课堂实起来
目前的语文教学总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内容分析多,语言发展少”。语文教学如何把教师的站位后移,把学生的重心前提呢?
1 “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前置性学习”即把传统意义的“预习”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首先,教师集体研究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年级学生特点,制定指向明确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和自己的学习水平,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有选择地自读自学。在低年级及实验起步阶段的中高年级,“前置性学习”可放在课内进行,随着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养成,逐步过渡到在课外完成,使学习渐渐成为孩子的自觉与习惯。
2 通过三种基本课型,让语文学习扎实起来
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前置性学习、“讨论交流”的合作性学习、“综合输出”的展示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着学习的困惑与迷茫,也享受着学习的幸福与快乐。然而是困惑多还是快乐多,则取决于教师的谋略,教师要为实践导航,为课堂训练点拨,为学生自主建构搭台。
(1)互助展示课——小组合作,八仙过海
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效果如何,收获多少,遇到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惑,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印证,在矫正中提升,因此附小语文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互助展示课”。组织好小组合作是上好“互助展示课”的关键,关于小组合作,附小人的体会是:
小组合作要注意“一二三四”:一个面向(面向全体);两个基础(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交流是全班交流的基础);三种方式(同伴互学、小组共学、全班交流学);四个策略(一个声音策略、两分钟汇报策略、互不干扰策略、轮流发言策略)。
小组合作要“三化”:小组规模合理化;小组合作最优化,人人都是学科长,人人明职责(记录员、噪音控制员、计时员等);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最大化。
(2)项目实践加工课——画龙点睛,启发创意
项目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收集到许多资料,会对问题产生新的认知,获得不同的感悟体验。在对输出成果进行实践加工时,教师要从内容上、展示形式上帮助学生进行加工,这就是“加工课”。在加工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启发学生的创意,指导学生在小组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不要简单堆砌原始材料,而是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加工课”是教师对学生“半成品”进行加工和指导的课,是成果展示课的准备课。教师指导时侧重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关注,以及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堂交流时,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成果输出的开放,学生个性化的生成不断涌现,这恰恰是课堂充满灵动的地方,教师应特别予以关注,顺学而导。
如四年级项目主题《祖国的万水千山》加工课中,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旅行社招聘小导游,展开学生实践活动的汇报。一组同学展示了他们的调查问卷设计的“在旅游景点游玩时,你见到过哪些破坏环境的做法,你是怎么做的”等问题。学生汇报时只是初步谈了谈调查的内容和体会,而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却没有涉及。教师因此指导学生可以采取写倡议书的形式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另一组学生表演了“游览桂林山水”课本剧。学生运用已学的课文语言,扮演导游介绍桂林山水,教师指导学生怎样解说最逼真,怎样表演效果最佳,最终形成成熟的情景剧表演作品。
(3)综合实践项目成果展示课——立体呈现,精彩无限
成果展示课是项目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对学生研究情况的检验,也是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又是对下一个项目研究方式方法的启蒙。展示课中学生的创意,成为课堂最为亮丽的风景。
学生展示内容涵盖了基于文本学习的成果和课前实践、课后再实践的拓展性成果。让学生把项目过程积累的作品展示出来,要尽量体现成果输出的成品化、艺术化、立体化。展示过程中,听众可以对不理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展示组现场解答。这一问一答的过程,检验了学生对于研究的问题是否真明白、真清楚,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示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设计不同的“板块”不同的“栏目”,加上不同的展示形式,使课堂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如一年级的“唱春天”“诵春天”“画春天”“种春天”等几个乐章,将孩子带入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多彩春天。三年级“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美”项目成果展示课,展现了孩子的快乐语文实践世界。教师设计了“山水保定、低碳保定、文化保定、美食保定”四个板块,并结合保定发展进行了有机的延伸与拓展,体现了课本内容向生活的延伸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展示兴趣和欲望。学生自己主持,引导大家欣赏,通过说快板、唱歌谣、看视频、图配诗、赏歌曲、扮叫卖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收获了自信、积极与骄傲。
“项目主题下的语文学习”,是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学习”向“体验学习”的转轨,是从“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的迈进,是从“学知识”向“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升。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有动力去探索语文知识的奥秘,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项目主题下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流连忘返,绽放着独有的魅力!
河北省保定师范附属小学自1896年建校以来,一直继承并发展着“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教育宗旨。进入21世纪,附小人抱着“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发展奠基”的信念,在王淑英校长“以身示范,以课示范”带领下,积极开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研究,并逐步发展为“项目主题下的学习实践”育人模式。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简介附小人的研究与做法。
一、用“主题”点亮学生的语文生活
有人感慨,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离学生学习生活越来越远的现象。细细思之,确乎有些道理。语文教学的言语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先哲早已告诉我们,形成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必须通过语言实践。可是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少老师正在不厌其烦地讲?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常常会把不好看的“学生学习”环节舍弃,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久而久之,语文教学“讲风”盛行,于是乎应了陶行知的那句话:“论起名字来,虽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
那么,语文学习的正路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1 用生活的精彩浸润语文的画板
自然不乏色彩,生活不乏故事。孩子们学习的是母语,他们生活的过程,也是语言发展的过程。因此,附小人十分注意把生活的精彩纳入学校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植物园春游寻找春天、参观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和直隶总督署、参观长城汽车厂、走近“英利新能源”认识低碳保定,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了解了家乡的美景、历史、文化、经济,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老师指导学生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并以《植物园游记》《做低碳小公民倡议书》《长城汽车采访录》《我爱家乡保定手抄报》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不仅认识了生活,也学习了语文,还提升了综合素养。
2 让教材的单元主题成为语文实践的项目
附小语文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时十分注意发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教材中与项目实践相契合的“整合点”“切入点”“延伸点”。如一年级的项目主题“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和春天手拉手”“我爱多彩的春天”“我和春天交朋友”。其中“我爱多彩的春天”是单元文本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任务,通过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读、品、思、拓等学习活动,感受春天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整合与课文相关的资源,如春天的词语、儿歌、古诗、图片、视频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识字量,感受鲜活、生动的春意。然后,延伸到看春天、种春天、玩春天,把享受春天和享受语文融为一体。
3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体验语言的美妙
就培养语文素养而言,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语文实践活动。附小语文教师积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书法比赛,让孩子感受汉字“一字一画、一字一诗”的意蕴美;经典诵读,让孩子感受汉语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音韵美;写作,让孩子体验发现、创造、倾吐的快乐;阅读,让孩子体会飞翔、变幻、充实、踏实的愉悦。这些传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夯实了学生们的语文基础。
二、学生实践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引领让课堂实起来
目前的语文教学总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内容分析多,语言发展少”。语文教学如何把教师的站位后移,把学生的重心前提呢?
1 “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前置性学习”即把传统意义的“预习”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首先,教师集体研究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年级学生特点,制定指向明确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和自己的学习水平,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有选择地自读自学。在低年级及实验起步阶段的中高年级,“前置性学习”可放在课内进行,随着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养成,逐步过渡到在课外完成,使学习渐渐成为孩子的自觉与习惯。
2 通过三种基本课型,让语文学习扎实起来
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前置性学习、“讨论交流”的合作性学习、“综合输出”的展示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着学习的困惑与迷茫,也享受着学习的幸福与快乐。然而是困惑多还是快乐多,则取决于教师的谋略,教师要为实践导航,为课堂训练点拨,为学生自主建构搭台。
(1)互助展示课——小组合作,八仙过海
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效果如何,收获多少,遇到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惑,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印证,在矫正中提升,因此附小语文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互助展示课”。组织好小组合作是上好“互助展示课”的关键,关于小组合作,附小人的体会是:
小组合作要注意“一二三四”:一个面向(面向全体);两个基础(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交流是全班交流的基础);三种方式(同伴互学、小组共学、全班交流学);四个策略(一个声音策略、两分钟汇报策略、互不干扰策略、轮流发言策略)。
小组合作要“三化”:小组规模合理化;小组合作最优化,人人都是学科长,人人明职责(记录员、噪音控制员、计时员等);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最大化。
(2)项目实践加工课——画龙点睛,启发创意
项目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收集到许多资料,会对问题产生新的认知,获得不同的感悟体验。在对输出成果进行实践加工时,教师要从内容上、展示形式上帮助学生进行加工,这就是“加工课”。在加工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启发学生的创意,指导学生在小组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不要简单堆砌原始材料,而是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加工课”是教师对学生“半成品”进行加工和指导的课,是成果展示课的准备课。教师指导时侧重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关注,以及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堂交流时,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成果输出的开放,学生个性化的生成不断涌现,这恰恰是课堂充满灵动的地方,教师应特别予以关注,顺学而导。
如四年级项目主题《祖国的万水千山》加工课中,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旅行社招聘小导游,展开学生实践活动的汇报。一组同学展示了他们的调查问卷设计的“在旅游景点游玩时,你见到过哪些破坏环境的做法,你是怎么做的”等问题。学生汇报时只是初步谈了谈调查的内容和体会,而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却没有涉及。教师因此指导学生可以采取写倡议书的形式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另一组学生表演了“游览桂林山水”课本剧。学生运用已学的课文语言,扮演导游介绍桂林山水,教师指导学生怎样解说最逼真,怎样表演效果最佳,最终形成成熟的情景剧表演作品。
(3)综合实践项目成果展示课——立体呈现,精彩无限
成果展示课是项目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对学生研究情况的检验,也是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又是对下一个项目研究方式方法的启蒙。展示课中学生的创意,成为课堂最为亮丽的风景。
学生展示内容涵盖了基于文本学习的成果和课前实践、课后再实践的拓展性成果。让学生把项目过程积累的作品展示出来,要尽量体现成果输出的成品化、艺术化、立体化。展示过程中,听众可以对不理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展示组现场解答。这一问一答的过程,检验了学生对于研究的问题是否真明白、真清楚,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示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设计不同的“板块”不同的“栏目”,加上不同的展示形式,使课堂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如一年级的“唱春天”“诵春天”“画春天”“种春天”等几个乐章,将孩子带入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多彩春天。三年级“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美”项目成果展示课,展现了孩子的快乐语文实践世界。教师设计了“山水保定、低碳保定、文化保定、美食保定”四个板块,并结合保定发展进行了有机的延伸与拓展,体现了课本内容向生活的延伸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展示兴趣和欲望。学生自己主持,引导大家欣赏,通过说快板、唱歌谣、看视频、图配诗、赏歌曲、扮叫卖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收获了自信、积极与骄傲。
“项目主题下的语文学习”,是学生从单一的“书本学习”向“体验学习”的转轨,是从“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的迈进,是从“学知识”向“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提升。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有动力去探索语文知识的奥秘,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项目主题下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流连忘返,绽放着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