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语文新课程改革之路,已经走过了十多年历程。由此,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切,都旨在一个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该怎样去践行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呢?
关键词:追本;溯源;重视;语文;词句教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新语文教育”流派代表韩军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李卫东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葛维春先生于2011年4月在凯里授课。三位老师的授课,我从中悟到:新时期下的语文教改,不能只为了课改而去课改,而是以培养语文素养为本,还原语言、文学的本真。
就此次观课的感受,我从下面三个内容谈谈:
一、重视词句,从积累开始
语文素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口语表达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这些方面的能力,只有达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及意义,就是旨在培养这些方面的内容。
授课中,三位老师都注重词句的积累。韩军老师在讲授《南来北往》时,一开始就让学生用三至五分钟时间把第一小节熟读、背诵,让学生掌握精练的语言。在随后的词法、句法中,渗透了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悟作文时如何用词。例如:韩军老师在读的过程中,故意把“在清澈如洗的晴空里,你们骄傲地飞翔……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你们无畏地向前……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你们欢乐地歌唱……”中的“乌云密布”和“风雨交加”的位置交换,读完后,先让学生体会排比的句式,然后请学生对老师的朗读作评价。刚开始,学生低头较多,不太大胆地回答问题,见状,韩老师面带微笑,下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做心与心的亲切交流,在不断的启发下,学生纷纷举起手来,大胆地指出了老师朗读时出现的错误。并且分析了不能读错的原因:从自然现象规律来看,应先“乌云密布”才到“风雨交加”。此时,这一环节得到很多听课教师的赞叹。李卫东老师讲授《小石潭记》,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注重字、词。抓重点、突破难点。在特殊句式上,句一反三,举三归一,层层推进。葛维春老师在讲授《乡愁》,不仅仅停留在一首诗上,而举出于右任的诗歌《望大陆》,“狐死首丘”等典故。精讲一首,拓展两首。使学生更深理解诗歌的感情、意象、语言。三位老师的授课,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回顾新课改以来我的语文教学,在形式上改变了,课堂上多了师生间的合作互动,有了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而几年过去,学生的语文能力改观不大,就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学生所缺乏的东西。
二、留给学生动手机会,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为抓手
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体现,只能在写作上来体现,在当下,许多学生能说、却不能写、甚至大部分学生不能说、更不能写。由此,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当成为目前课堂上实现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韩军老师在讲授《我的叔叔干勒》,以《一封没有寄出的信》、《菲利普未公开的日记》为题,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之后,把自己理解表达出来。《我的叔叔于勒》读初中时老师就这样说:本课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于是今天也这样教学生,同时教学生大肆批判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虚伪。其实并不尽然,人的性格是多重性的,韩军老师从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入手,要求学生像理解自己的父亲那样去理解菲利普,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里,在认不认于勒当儿,菲利普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理煎熬?于是学生理解了,有话说了:“今天终于碰到了弟弟于勒,没想到他却是那样的状况,那样的穷,那样的破烂不堪,那样的令人可怜,然而我居然没有认他,他可是我的亲弟弟呀。我应该认他,但我不能呀,为了女儿的幸福,为了我们这个家,妻子跟了我这么多年,已经够可怜的了,不能再让于勒来拖累我们,但我真的于心不忍呀,我可是他的亲哥哥啊,我该怎么办,我虽是哥哥,然而我更是丈夫、更是父亲啊,于勒,我的亲弟弟,原谅哥哥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虚伪和自私,而是那样的令人同情,历史的“冤案”终于得到了昭雪。这样,不仅高度精练的提升了文章的主旨,更让学生走进主人公内心世界,感悟社会、感悟人生。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却终结在两个问题上演绎。这是何等的高明。正如韩军老师所说:“备课要备一座冰山,授课只授冰山一角。”而这冰山一角,确是文章的核心。“浓缩即是精华”,要达到此境界,教师不脱离教参,超越教参,直至读懂文本,是绝对实现不了的。而平时我们的教学呢?稍微长一点的篇幅,会花上三、四个课时,累了老师也拖垮了学生,效果没有达到还误了学生。悲哉。
三、让“源头活水”成为教师永久的要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确实,在社会文化光速化飞跃的今天,那一桶水已经早就过时了,而我们拥有的应是一条江、一条河,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新时期的教学,不继续学习,你绝对挨打。在授课中,三位老师丰富的学识,侃侃而谈的言辞,幽默的谈吐,无不让每个听众佩服。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交谈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展示了一位学者的文化底蕴。古话说“爱屋及乌”嘛,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在老师的课堂上表现力,求知欲越强,而这一切的成功,都源于对老师的崇拜,追根溯源,是对文化的崇拜。师者,更应如此。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从基础抓起,脚踏实地,才能构建语言文化的大厦。任何超现代的,脱离实际的教学,都只能是豆腐渣工程。为此,重视汉语的基本元素,不弄花哨,还语文课堂本真,是增强学生语文素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选杰,邹兆文.新课改背景下知识缺席导致的课堂教学畸变[J].中学语文教学.2005(04)
[2] 赵永嵩.深入开展语文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综述[J]. 教育研究.1999(01)
[3] 陈日亮.呼唤严谨求实的语文学风[J].中学语文教学.2006(03)
(作者单位:贵州省麻江县龙山中学 557603)
关键词:追本;溯源;重视;语文;词句教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新语文教育”流派代表韩军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李卫东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葛维春先生于2011年4月在凯里授课。三位老师的授课,我从中悟到:新时期下的语文教改,不能只为了课改而去课改,而是以培养语文素养为本,还原语言、文学的本真。
就此次观课的感受,我从下面三个内容谈谈:
一、重视词句,从积累开始
语文素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口语表达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这些方面的能力,只有达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及意义,就是旨在培养这些方面的内容。
授课中,三位老师都注重词句的积累。韩军老师在讲授《南来北往》时,一开始就让学生用三至五分钟时间把第一小节熟读、背诵,让学生掌握精练的语言。在随后的词法、句法中,渗透了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悟作文时如何用词。例如:韩军老师在读的过程中,故意把“在清澈如洗的晴空里,你们骄傲地飞翔……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你们无畏地向前……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你们欢乐地歌唱……”中的“乌云密布”和“风雨交加”的位置交换,读完后,先让学生体会排比的句式,然后请学生对老师的朗读作评价。刚开始,学生低头较多,不太大胆地回答问题,见状,韩老师面带微笑,下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做心与心的亲切交流,在不断的启发下,学生纷纷举起手来,大胆地指出了老师朗读时出现的错误。并且分析了不能读错的原因:从自然现象规律来看,应先“乌云密布”才到“风雨交加”。此时,这一环节得到很多听课教师的赞叹。李卫东老师讲授《小石潭记》,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注重字、词。抓重点、突破难点。在特殊句式上,句一反三,举三归一,层层推进。葛维春老师在讲授《乡愁》,不仅仅停留在一首诗上,而举出于右任的诗歌《望大陆》,“狐死首丘”等典故。精讲一首,拓展两首。使学生更深理解诗歌的感情、意象、语言。三位老师的授课,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回顾新课改以来我的语文教学,在形式上改变了,课堂上多了师生间的合作互动,有了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而几年过去,学生的语文能力改观不大,就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学生所缺乏的东西。
二、留给学生动手机会,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为抓手
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体现,只能在写作上来体现,在当下,许多学生能说、却不能写、甚至大部分学生不能说、更不能写。由此,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当成为目前课堂上实现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韩军老师在讲授《我的叔叔干勒》,以《一封没有寄出的信》、《菲利普未公开的日记》为题,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之后,把自己理解表达出来。《我的叔叔于勒》读初中时老师就这样说:本课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于是今天也这样教学生,同时教学生大肆批判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虚伪。其实并不尽然,人的性格是多重性的,韩军老师从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入手,要求学生像理解自己的父亲那样去理解菲利普,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里,在认不认于勒当儿,菲利普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理煎熬?于是学生理解了,有话说了:“今天终于碰到了弟弟于勒,没想到他却是那样的状况,那样的穷,那样的破烂不堪,那样的令人可怜,然而我居然没有认他,他可是我的亲弟弟呀。我应该认他,但我不能呀,为了女儿的幸福,为了我们这个家,妻子跟了我这么多年,已经够可怜的了,不能再让于勒来拖累我们,但我真的于心不忍呀,我可是他的亲哥哥啊,我该怎么办,我虽是哥哥,然而我更是丈夫、更是父亲啊,于勒,我的亲弟弟,原谅哥哥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虚伪和自私,而是那样的令人同情,历史的“冤案”终于得到了昭雪。这样,不仅高度精练的提升了文章的主旨,更让学生走进主人公内心世界,感悟社会、感悟人生。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却终结在两个问题上演绎。这是何等的高明。正如韩军老师所说:“备课要备一座冰山,授课只授冰山一角。”而这冰山一角,确是文章的核心。“浓缩即是精华”,要达到此境界,教师不脱离教参,超越教参,直至读懂文本,是绝对实现不了的。而平时我们的教学呢?稍微长一点的篇幅,会花上三、四个课时,累了老师也拖垮了学生,效果没有达到还误了学生。悲哉。
三、让“源头活水”成为教师永久的要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确实,在社会文化光速化飞跃的今天,那一桶水已经早就过时了,而我们拥有的应是一条江、一条河,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新时期的教学,不继续学习,你绝对挨打。在授课中,三位老师丰富的学识,侃侃而谈的言辞,幽默的谈吐,无不让每个听众佩服。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交谈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展示了一位学者的文化底蕴。古话说“爱屋及乌”嘛,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在老师的课堂上表现力,求知欲越强,而这一切的成功,都源于对老师的崇拜,追根溯源,是对文化的崇拜。师者,更应如此。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从基础抓起,脚踏实地,才能构建语言文化的大厦。任何超现代的,脱离实际的教学,都只能是豆腐渣工程。为此,重视汉语的基本元素,不弄花哨,还语文课堂本真,是增强学生语文素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选杰,邹兆文.新课改背景下知识缺席导致的课堂教学畸变[J].中学语文教学.2005(04)
[2] 赵永嵩.深入开展语文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综述[J]. 教育研究.1999(01)
[3] 陈日亮.呼唤严谨求实的语文学风[J].中学语文教学.2006(03)
(作者单位:贵州省麻江县龙山中学 55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