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达莲花山,己过日暮。此时,夜渐渐深了。
园子入口处,一尊方方正正的“和”字碑静静矗立着,在桔黄的灯光映照下,泛起道道金光。好一个“和”啊!眼前这座园子,因了一个“和”字,顿显出天地苍茫的境界来。园子四周静悄悄的,园里不见一人。月华如水,在疏疏密密的林间洒下一地斑驳的黑影。曲曲弯弯的青石小路,在夜色的掩映下,伸向未知的远方。路两旁的莲灯朦朦胧胧的,昏沉的灯光依然在坚定地站立,仿佛在守候一个晚来的游人。
园子不大,但枕山抱石,接柳衔湖,她匍匐于烟雨江南的千年古城,苏子踏雪寻梅的西山之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度因争议声声的元极功,成为响誉中外的圣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这么一个小小的园子,从不缺少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朝圣的旅痕,尽管这一切早己在历史的风烟中荡涤净尽,落幕潮退,成为最鬼魅最摄人心魂乃至最昏暗的一章,但新潮勃发,后浪奔涌的二十年,莲花山乃至整个鄂州一步步在去魅还魂的道路上,写下辉煌壮丽的篇章,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和漂亮的蝶变。自是风雷还激荡,云水仍飞扬。
我庆幸生在了这座懂得自我革新,风华正盛的江南古城。我是莲花山的子民,莲花山离我所在的陋室不过几公里的距离,但我已整整十五年没走进这座园子了,这就像一个浪迹四方久未还乡的游子,欠父母妻儿一次深情的对视和久违的拥抱。
月白风清的夜晚,一个人在园中穿梭,我真切体验了一把和清风明月撞个满怀的滋味。从来没有如此蜜甜,如此心旌摇曳。
匆匆半生走过,我们的身心被欲望还有焦虑裹挟,为尘世所累,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停地赶路。可是,半生归来,我们早已不是最初的少年。我们一度苦苦追求想要得到的,最终莫名成了别人的;我们努力寻找的,却在无情地失去;我们曾经如此厌恶的,却成了现在俗不可耐的自己。没有了守望的距离,我们早已失去了打量周遭的眼力和机缘。
今夜,一切都刚刚好。一山一水,一桥一塔,一亭一阁,一盏青灯,一朵莲花,一切是如此静穆,如此深沉。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不必参禅打坐,眼前的花木就是铺陈的香火。
我一人立于通天桥上。隐于苍松翠柏间的元明塔兀立在我眼前,数十级台阶一字排开,仿佛是在等待一个个朝圣的旅人,而通天桥似乎就是为羽化的信徒准备的。望着眼前通体透亮的元明塔,我突然想起,八百年前元代太乙真人布施的无边法力是否还在暗暗运转,那莲花化就的不死不灭真身,像是在塔间,在水面,在一朵莲中悄悄游走。我不是参禅悟道之人,此刻,也有必要保持足够的虔诚和敬意。我想,她在风雨中站立了数十载,还将永远站立下去,像瞭望的灯塔,为这座城市,为她的子民昼夜守望。要不然,为何你无论何时何地来鄂州,总能在万千烟火中把她寻找呢?
通天桥向下,是环湖的长廊。古朴古香的檀木,五颜六色的彩绘,飞檐翘角雕龙画栋的布置,让长廊处处散发出古典端庄的美。沿着长廊缓缓前行,仿佛走进唐宋的风雨,走进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游园惊梦,不觉想起曾在这里开坛授业的先公,泽畔行吟的诗人……在这样的夜晚,耸立于群峰间若隐若现的碑林石刻注定是不能前去的,一顆不够肃穆的心,还不足以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的打量。被喻为世界之最的莲山碑林,汇集了儒释道文化的精华,一万多块石刻典藏于此,随手翻检一块,都是锥心的疼痛。
正当我想把自己定格进这湖光塔影,时针已指向晚上十点整,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嚓声,元明塔还有四周突然齐刷刷地昏暗了下去,万物连同我一起归于黑暗,归于寂静,这也许正是我最初来时的模样吧!
在昏黑的山中摸索前行,我并不感到害怕!
园子入口处,一尊方方正正的“和”字碑静静矗立着,在桔黄的灯光映照下,泛起道道金光。好一个“和”啊!眼前这座园子,因了一个“和”字,顿显出天地苍茫的境界来。园子四周静悄悄的,园里不见一人。月华如水,在疏疏密密的林间洒下一地斑驳的黑影。曲曲弯弯的青石小路,在夜色的掩映下,伸向未知的远方。路两旁的莲灯朦朦胧胧的,昏沉的灯光依然在坚定地站立,仿佛在守候一个晚来的游人。
园子不大,但枕山抱石,接柳衔湖,她匍匐于烟雨江南的千年古城,苏子踏雪寻梅的西山之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度因争议声声的元极功,成为响誉中外的圣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这么一个小小的园子,从不缺少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朝圣的旅痕,尽管这一切早己在历史的风烟中荡涤净尽,落幕潮退,成为最鬼魅最摄人心魂乃至最昏暗的一章,但新潮勃发,后浪奔涌的二十年,莲花山乃至整个鄂州一步步在去魅还魂的道路上,写下辉煌壮丽的篇章,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和漂亮的蝶变。自是风雷还激荡,云水仍飞扬。
我庆幸生在了这座懂得自我革新,风华正盛的江南古城。我是莲花山的子民,莲花山离我所在的陋室不过几公里的距离,但我已整整十五年没走进这座园子了,这就像一个浪迹四方久未还乡的游子,欠父母妻儿一次深情的对视和久违的拥抱。
月白风清的夜晚,一个人在园中穿梭,我真切体验了一把和清风明月撞个满怀的滋味。从来没有如此蜜甜,如此心旌摇曳。
匆匆半生走过,我们的身心被欲望还有焦虑裹挟,为尘世所累,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停地赶路。可是,半生归来,我们早已不是最初的少年。我们一度苦苦追求想要得到的,最终莫名成了别人的;我们努力寻找的,却在无情地失去;我们曾经如此厌恶的,却成了现在俗不可耐的自己。没有了守望的距离,我们早已失去了打量周遭的眼力和机缘。
今夜,一切都刚刚好。一山一水,一桥一塔,一亭一阁,一盏青灯,一朵莲花,一切是如此静穆,如此深沉。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不必参禅打坐,眼前的花木就是铺陈的香火。
我一人立于通天桥上。隐于苍松翠柏间的元明塔兀立在我眼前,数十级台阶一字排开,仿佛是在等待一个个朝圣的旅人,而通天桥似乎就是为羽化的信徒准备的。望着眼前通体透亮的元明塔,我突然想起,八百年前元代太乙真人布施的无边法力是否还在暗暗运转,那莲花化就的不死不灭真身,像是在塔间,在水面,在一朵莲中悄悄游走。我不是参禅悟道之人,此刻,也有必要保持足够的虔诚和敬意。我想,她在风雨中站立了数十载,还将永远站立下去,像瞭望的灯塔,为这座城市,为她的子民昼夜守望。要不然,为何你无论何时何地来鄂州,总能在万千烟火中把她寻找呢?
通天桥向下,是环湖的长廊。古朴古香的檀木,五颜六色的彩绘,飞檐翘角雕龙画栋的布置,让长廊处处散发出古典端庄的美。沿着长廊缓缓前行,仿佛走进唐宋的风雨,走进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游园惊梦,不觉想起曾在这里开坛授业的先公,泽畔行吟的诗人……在这样的夜晚,耸立于群峰间若隐若现的碑林石刻注定是不能前去的,一顆不够肃穆的心,还不足以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的打量。被喻为世界之最的莲山碑林,汇集了儒释道文化的精华,一万多块石刻典藏于此,随手翻检一块,都是锥心的疼痛。
正当我想把自己定格进这湖光塔影,时针已指向晚上十点整,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嚓声,元明塔还有四周突然齐刷刷地昏暗了下去,万物连同我一起归于黑暗,归于寂静,这也许正是我最初来时的模样吧!
在昏黑的山中摸索前行,我并不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