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以来,我市传达了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我校同样也坚决执行。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无疑提出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提倡减负的今天,如何增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我教六年级,往年周六下午还可以上一些辅导课,今年不行,而教学要求不变,如何减负增效?下面我就从备课、上课和作业三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备课,减负增效的前提
如何减负增效,我认为备课是一个前提条件。原来我在备课时只是在知识点的传授上下工夫:如何使学生易懂,如何使学生掌握,如何使学生领会,我考虑得较多,总之就是我教得太多。而在本学期的备课中,我更多地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的基础是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又能掌握哪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备课中,不仅要备学习内容,更要备学生的实际基础,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二、课堂,减负增效的主阵地
记得今年的10月20日去泰州听课,省教研室原主任郑君威在讲话中具体分析了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教学目标、组织、过程、方式和手段、评价。他认为,教学目标应全面、合理、恰当;教学内容组织取舍要得当,分量适中,有“数学味”;教学过程组织应关注新知生长有无依据,知识展开有无起伏,思想训练有无方法,技能训练是否到位;教学方式和手段选择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评价注意多样化,体现教学民主,有激励作用,评价要得体。如果我们的常态课也朝着这些目标每天前进那么一点点,那我们的课堂效率就会慢慢地提高。我在常态课上的减负增效的做法如下: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对于倾听的这个技能的培养我和同年级的数学老师做过小课题的研究。起初就是发现学生坐在课堂上不会倾听,有的即使听了也没在脑海中留下痕迹,上课的效率非常低。学校也正好倡导老师在大课题的引领下可以合作做小课题的研究,我们就把倾听作为了研究课题。最初在课堂上我经常提的一个要求就是:“你听了没有?你能重复一下同学和老师说的话吗?”之后慢慢地细化,进而提高听的要求:一要专心,二要耐心,三要虚心。
“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
“写”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对新课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写的一些不成熟的方法和理解,第二层次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了数学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写”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在讲完“圆”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作业,减负增效的保障
作业是检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作业不应该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但由于以前我们对“知识巩固”与“技能强化”过于偏重,导致学生作业应试的色彩太浓,就是单纯地为了把技能训练扎实,把教材习题,补充习题和练习册习题题题练,反复练。以前的这种作业布置的方式与现在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要重新设计作业,使它更为“人本化”,我有以下做法。
1.作业简约。在相当长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试图在多次强化中让学生掌握知识。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因此学生的数学作业不能单纯地用数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必须考虑作业的质量。布置课外作业时,我力求少中取胜,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努力做到一类不做多题,一题不做数遍。为此我买来了很多参考书籍,自己深入“题海”,从中精选数学题,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作业资源,以此来确保作业的质量,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作业实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找出家中的长方体,量出相关数据并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学生在亲手实践中灵活运用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3.作业分层。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差异。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我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具体地说:我把作业分为三层次:A组是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B组是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C组是拓展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感到困难,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
以上就是我减负增效的三点策略。我认为,减负是减去多余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以及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而增效是围绕恰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减负是减去被动的学习方式维护和机械重复的作业练习,而增效是指改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一、备课,减负增效的前提
如何减负增效,我认为备课是一个前提条件。原来我在备课时只是在知识点的传授上下工夫:如何使学生易懂,如何使学生掌握,如何使学生领会,我考虑得较多,总之就是我教得太多。而在本学期的备课中,我更多地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的基础是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又能掌握哪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备课中,不仅要备学习内容,更要备学生的实际基础,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二、课堂,减负增效的主阵地
记得今年的10月20日去泰州听课,省教研室原主任郑君威在讲话中具体分析了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教学目标、组织、过程、方式和手段、评价。他认为,教学目标应全面、合理、恰当;教学内容组织取舍要得当,分量适中,有“数学味”;教学过程组织应关注新知生长有无依据,知识展开有无起伏,思想训练有无方法,技能训练是否到位;教学方式和手段选择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评价注意多样化,体现教学民主,有激励作用,评价要得体。如果我们的常态课也朝着这些目标每天前进那么一点点,那我们的课堂效率就会慢慢地提高。我在常态课上的减负增效的做法如下: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对于倾听的这个技能的培养我和同年级的数学老师做过小课题的研究。起初就是发现学生坐在课堂上不会倾听,有的即使听了也没在脑海中留下痕迹,上课的效率非常低。学校也正好倡导老师在大课题的引领下可以合作做小课题的研究,我们就把倾听作为了研究课题。最初在课堂上我经常提的一个要求就是:“你听了没有?你能重复一下同学和老师说的话吗?”之后慢慢地细化,进而提高听的要求:一要专心,二要耐心,三要虚心。
“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
“写”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对新课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写的一些不成熟的方法和理解,第二层次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了数学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写”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在讲完“圆”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作业,减负增效的保障
作业是检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作业不应该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但由于以前我们对“知识巩固”与“技能强化”过于偏重,导致学生作业应试的色彩太浓,就是单纯地为了把技能训练扎实,把教材习题,补充习题和练习册习题题题练,反复练。以前的这种作业布置的方式与现在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要重新设计作业,使它更为“人本化”,我有以下做法。
1.作业简约。在相当长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试图在多次强化中让学生掌握知识。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因此学生的数学作业不能单纯地用数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必须考虑作业的质量。布置课外作业时,我力求少中取胜,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努力做到一类不做多题,一题不做数遍。为此我买来了很多参考书籍,自己深入“题海”,从中精选数学题,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作业资源,以此来确保作业的质量,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作业实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找出家中的长方体,量出相关数据并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学生在亲手实践中灵活运用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3.作业分层。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差异。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我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具体地说:我把作业分为三层次:A组是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B组是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C组是拓展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感到困难,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
以上就是我减负增效的三点策略。我认为,减负是减去多余的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以及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而增效是围绕恰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减负是减去被动的学习方式维护和机械重复的作业练习,而增效是指改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