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通过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理解以及表达交流等各种基本能力”。根据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持续较短、好奇心强、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说教等特点,教师应该多方引领,让学生细读文本。文本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阅读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从教学实践出发,本文从教学过程的前、中、后,对如何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效果,提出几点有效策略。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在正式进入文本学习之前,巧设导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千篇一律的导语设计,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笔者首先在课堂上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瓶子,瓶子里面装上半瓶子水,然后在旁边放上小石子、吸管等。接着开始发问:“假如你是一只小乌鸦,在不能用手把瓶子拿起来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喝到水呢?”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然后让他们试着做一做。很简单的一个设计,就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主动要求自己动手,将一块块小石子投入瓶子,看着水位逐渐提升……学前的铺垫做足了,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出来,接下来再导入文本展开阅读,收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导入阶段,让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综合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出富有新意的课前导语。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到了具体的文本讲解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是通过阅读和讲解,让学生凭借想象力去理解和感悟文本。但是小学生的经验有限,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听过文本中的物态,就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这样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在教学《春笋》一课时,很多小学生没有切身体验过大自然中春笋生长的经历,所以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孩子们创设了一种更直观、更形象、更可感的春天、春雷、春雨的情景。随着这些画面和声音的出现,笔者适时引导:“听!这是什么声音?看!什么长出来了?谁见过大自然里的春笋?想知道它们是怎么钻出来的吗?”然后画面演示春笋生长的过程,以全文朗诵为配乐让孩子们在视觉、听觉、感觉都被调动起来的情况下,进入文本。接着再让孩子们逐句通读,自己进入文本去感受春雷是“轰隆隆”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春笋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起来……课堂上的多媒体情境创设通过形象的画面,可以让孩子们全面感受文本中的意象,加深理解。
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弥补小学生的体验不足,对加深文本阅读印象和理解非常有帮助,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条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作尝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或模拟情境中进行感悟学习。
三、拓展学习增加快乐
在课文学习完成以后,阅读拓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对文本阅读的巩固、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跟进环节中,利用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表演比赛等等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快乐、多彩的语文空间。
比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束后,笔者就专门安排了一堂表演课,让学生们以童话剧的形式,对《狼和小羊》文本中的情景进行表演。孩子们兴趣很高,表演得很投入,效果很好。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表演的时候,没有按照文本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拓展”,他们创造性地编创了新的故事情节:小羊在狼扑过来的时候,急中生智,赶紧对狼撒了个慌,说自己误吃了喷洒过农药的毒草,并且装作浑身发抖的样子躺倒了。狼害怕吃了小羊中毒,于是小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狼。这个小组的表演最终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通过多种形式的拓展学习,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不仅进一步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有效加强。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多种角度、多种方式、多种策略进行合理引导,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细读文本中,让学生阅读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在正式进入文本学习之前,巧设导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千篇一律的导语设计,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笔者首先在课堂上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瓶子,瓶子里面装上半瓶子水,然后在旁边放上小石子、吸管等。接着开始发问:“假如你是一只小乌鸦,在不能用手把瓶子拿起来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喝到水呢?”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然后让他们试着做一做。很简单的一个设计,就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主动要求自己动手,将一块块小石子投入瓶子,看着水位逐渐提升……学前的铺垫做足了,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出来,接下来再导入文本展开阅读,收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导入阶段,让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综合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出富有新意的课前导语。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到了具体的文本讲解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是通过阅读和讲解,让学生凭借想象力去理解和感悟文本。但是小学生的经验有限,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听过文本中的物态,就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这样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在教学《春笋》一课时,很多小学生没有切身体验过大自然中春笋生长的经历,所以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孩子们创设了一种更直观、更形象、更可感的春天、春雷、春雨的情景。随着这些画面和声音的出现,笔者适时引导:“听!这是什么声音?看!什么长出来了?谁见过大自然里的春笋?想知道它们是怎么钻出来的吗?”然后画面演示春笋生长的过程,以全文朗诵为配乐让孩子们在视觉、听觉、感觉都被调动起来的情况下,进入文本。接着再让孩子们逐句通读,自己进入文本去感受春雷是“轰隆隆”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春笋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起来……课堂上的多媒体情境创设通过形象的画面,可以让孩子们全面感受文本中的意象,加深理解。
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弥补小学生的体验不足,对加深文本阅读印象和理解非常有帮助,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条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作尝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或模拟情境中进行感悟学习。
三、拓展学习增加快乐
在课文学习完成以后,阅读拓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对文本阅读的巩固、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跟进环节中,利用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表演比赛等等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快乐、多彩的语文空间。
比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束后,笔者就专门安排了一堂表演课,让学生们以童话剧的形式,对《狼和小羊》文本中的情景进行表演。孩子们兴趣很高,表演得很投入,效果很好。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表演的时候,没有按照文本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拓展”,他们创造性地编创了新的故事情节:小羊在狼扑过来的时候,急中生智,赶紧对狼撒了个慌,说自己误吃了喷洒过农药的毒草,并且装作浑身发抖的样子躺倒了。狼害怕吃了小羊中毒,于是小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狼。这个小组的表演最终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通过多种形式的拓展学习,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不仅进一步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有效加强。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多种角度、多种方式、多种策略进行合理引导,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细读文本中,让学生阅读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