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1例μ重链(μHC)基因缺陷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
方法患儿为男性,1岁10个月,临床诊断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TK基因分析未见突变。采用PCR方法扩增患儿及父母μHC基因组DNA。采用RT-PCR扩增患儿μHC mRNA。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序列测定。
结果患儿生后8个月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咳嗽。11个月出现右侧偏瘫,1岁零8个月出现左髋关节和右膝关节疼痛肿胀。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细胞总数18×106/L[参考值(0~15)×106/L],白细胞7×106/L[参考值(0~15)×106/L],生化示蛋白0.14 g/L (参考值0.15~0.45 g/L),糖4.68 mmol/L (参考值2.44~4.44 mmol/L),氯化物116.3 mmol/L(参考值120~132 mmol/L)。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球蛋白IgG 181 mg/L, IgA 22 mg/L, IgM 28.8 mg/L, IgE 4.6 U/ml。淋巴细胞分类示T淋巴细胞(CD3+)67%,B淋巴细胞(CD19+)为0,NK细胞(CD16+ CD56+)32%。基因分析患儿为μHC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一条等位基因在第4外显子剪接位点发生突变(1956 G>A),患儿父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一条等位基因在第1外显子核苷酸插入导致移码突变(170-175insert C, L11fs60X),患儿母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第1外显子插入突变为首次报道的突变类型。患儿μHC cDNA经半巢式PCR扩增并测序,发现第4外显子潜在剪接位点活化导致转录产物插入第4内含子136个核苷酸,导致仅合成分泌型μHC蛋白。
结论通过临床筛查和基因分析,在我国首次报道μ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956 G>A和170-175insert C)患儿,并且发现1个第1外显子的新的突变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