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μ重链基因突变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1例μ重链(μHC)基因缺陷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类型。

方法

患儿为男性,1岁10个月,临床诊断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TK基因分析未见突变。采用PCR方法扩增患儿及父母μHC基因组DNA。采用RT-PCR扩增患儿μHC mRNA。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序列测定。

结果

患儿生后8个月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咳嗽。11个月出现右侧偏瘫,1岁零8个月出现左髋关节和右膝关节疼痛肿胀。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细胞总数18×106/L[参考值(0~15)×106/L],白细胞7×106/L[参考值(0~15)×106/L],生化示蛋白0.14 g/L (参考值0.15~0.45 g/L),糖4.68 mmol/L (参考值2.44~4.44 mmol/L),氯化物116.3 mmol/L(参考值120~132 mmol/L)。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球蛋白IgG 181 mg/L, IgA 22 mg/L, IgM 28.8 mg/L, IgE 4.6 U/ml。淋巴细胞分类示T淋巴细胞(CD3)67%,B淋巴细胞(CD19)为0,NK细胞(CD16 CD56)32%。基因分析患儿为μHC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一条等位基因在第4外显子剪接位点发生突变(1956 G>A),患儿父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一条等位基因在第1外显子核苷酸插入导致移码突变(170-175insert C, L11fs60X),患儿母亲为此突变基因的携带者。第1外显子插入突变为首次报道的突变类型。患儿μHC cDNA经半巢式PCR扩增并测序,发现第4外显子潜在剪接位点活化导致转录产物插入第4内含子136个核苷酸,导致仅合成分泌型μHC蛋白。

结论

通过临床筛查和基因分析,在我国首次报道μ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956 G>A和170-175insert C)患儿,并且发现1个第1外显子的新的突变位点。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5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62例EBV-HLH患儿临床特征、血清学、病毒载量、病理改变、基因筛查及预后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根据随访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 62例患儿中,男36例,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WASP家族Verprolin同源蛋白1(WAVE1)基因参与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相关蛋白(L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表达和调控的机制。方法将52例患儿依据是否在随访期内持续缓解(CCR)分为难治/复发组和缓解组,应用实时定量PCR(RQ-PCR)法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别检测52例AML
目的研究米诺环素(minocycline, MN)对未成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的作用。方法生后2 d(P 2) Sprague-Dawley (SD)大鼠192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HIBD组、HIBD+MN组,每组48只。通过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及8%氮氧混合气缺氧4 h,制作未成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