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的沦陷和拯救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和生/祖籍山东,1954年6月27日生于四川乐山,1981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数学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犹太人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等。
  
  哥本哈根……意为商人的港口。
  ——《外国地名语源词典》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错。
  ——鲁迅
  
  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
  
  场景一欲望江湖:丹麦、资本和政府
  人世是个江湖,只有童话的眼睛才看得透。“人太坏!”——安徒生的动物们如是说,相约愤起逃离人类,哪怕颠沛流离,也要寻找“做回自己”的希望。
  安徒生的哥本哈根,一度沦陷得像个江湖。形形色色的政府齐聚气候变化大会,抛出形形色色的提案。只有童话的眼睛才参得透个中心机!要不就像丹麦悲剧王子哈姆雷特,从忧患中,把怀疑的目光投向形形色色的政府。
  丹麦,当年北欧海盗维京人的江湖。维京人兼具海盗、武士、冒险家和商人身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持剑经商的人。公元8-11世纪,维京人横行欧洲,拉开了资本的序幕——他们的行径被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等“南欧海盗”所沿袭,全球的大洋大海从此沦为江湖。香料、金银等等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欧洲却无法满足:神性已然式微,人性的自然需求浮沉于虚无的江湖,迅速膨胀为目空一切的欲望,见证于感性和物性的战利品,升华为人性觉醒和解放的旗帜,无休无止地循环论证、自我扩张,最终道成肉身,结成个人主义/民主政体/市场经济三位一体。欧洲就像激情的三桅船,适时升级为资本的坚船利炮,在欲望的策动下一往无前,大有“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之势,绕过国家、政治、民族、种族、区域、文化的好望角,把人性和资本的福音带给全人类,到如今已然驶入全球化激进消费时代,其特征是感官至上/大众权力/虚无主义三位一体。在这样一个时代,政府身不由己,不得不是消费的向导、GDP的化身、企业的代表和资本的理由。
  
  场景二马克思和海涅:作为NGO的犹太天才
  马克思说得好: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在流淌污血和肮脏;只要有利润,资本就会胆大包天!1962年,美丽的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她的天鹅绝唱《寂静的春天》,勇敢揭露农药对环境的毒害;包括政府在内的利益集团群起围剿、封杀。两年后,蕾切尔·卡逊癌症不治,用生命见证了资本和资本家的贪婪本性。
  资本家就是企业家。今天,欧洲人已经不相信企业家,欧盟环保署理事M·奎因如是说。“他们最相信……NGO非政府组织,最不相信企业界。欧洲人仅有2%相信企业界。”政府是资本家?不好一概而论。按马克思,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其灵魂“是资本的灵魂”。两者关系见证于海涅的一个故事:小伙子在小酒馆与魔鬼打赌:情愿出卖灵魂换一顿饕餮大餐!魔鬼留下足够的钱离开了;小伙子在众人喝彩中“敞开”大吃大喝直至酩酊大醉;魔鬼再次现身并发问:“如果某人买走了马,缰绳和马鞍不也该一并归他?”在众人的恐惧和颤栗中,魔鬼抓住小伙子穿过屋顶飞走了,“至于他的去向却没人知道”。
  
  场景三仍然是NGO:犹太人卡夫卡,及其“精神邻居”齐克果
  按卡夫卡,欧洲人一直在“从烟里逃到火里”:背离恩典,放弃自由,放纵感官,饮鸩止渴,最终沦入虚无主义。文艺复兴既是人性的解放、也是人性的乖离,启蒙运动既是人性的觉醒、也是人性的迷失。“除非逃来这儿,否则怎么会如此兴高采烈?”直至惊恐发现“气候的变化”——这的确是精彩的隐喻——欲望的膨化、生态的恶化、南北极冰山的溶化、自然本性的退化、文明的异化、人际关系的物化、资源和能源的矮化(枯竭)、以及(随之引发的)焦虑的泛化和恐惧的锐化等等等等,包括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利益争夺的白热化!
  气候的变化可能让世界毁灭于2012,由此上溯200年,1813年的哥本哈根,宛如逆向的转世,卡夫卡的“精神邻居”齐克果呱呱坠地。1840年,英国禀承欧洲的欲望和传统,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翌年,年方28的齐克果展开了他一个人的战争:“哪怕世界明天毁灭,我也要在今天种一棵小苹果树。”欧洲人真了不起!铁路、巴士、汽船、传媒……资本主义真了不起!让人心甘情愿沦为消费机器的齿轮、传媒的复制品、被消费的消费者……生活越来越舒适、简单,但危险就是太舒适、太简单!严重时刻,需要有一个人,到处制造“困难”和“复杂”,让生活恢复自然:“宴会上,宾客已然饱魇,佳肴美味仍在花样翻新,可某人已为大家准备好了呕吐药!”
  没有炮火硝烟,然而惊心动魄。就像美丽的蕾切尔·卡逊,齐克果向欧洲文明开战,向资本、企业和政府!白热的战斗一直延续到今天,孤独的天才不能说已经胜利。今天,世界政要和企业大腕齐聚哥本哈根,是向天才致歉?致敬?抑或又一个江湖的陷阱?不过没有关系:1964年,美丽的蕾切尔·卡逊因癌症和资本的迫害辞世,其时,她的《寂静的春天》已然售出50万册!引发一场公众良知的觉醒,历史因此改写。资本的归资本,上帝的归上帝!齐克果永远是他自己——孤独而美丽,在童话的哥本哈根街头独自彷徨!
  
  场景四从卡夫卡到鲁迅:“相逢一笑”与江湖的拯救
  独自彷徨的还有鲁迅。鲁迅年长卡夫卡2岁,晚卡夫卡12年辞世,仿佛空间的轮回。“彷徨”的鲁迅、“野草”的鲁迅,正像卡夫卡,冷峻而魔幻,亦蒙难于肺病。按卡夫卡,肺病或任何病不过是象征,隐喻着江湖的险恶。人世是江湖,互联网亦然。在互联网的江湖,冷不丁会邂逅忧愤深广的鲁迅,读到他的《纪念刘和珍君》,一如邂逅卡夫卡,以及他的《城堡》或《变形记》。
  人世是江湖,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学习江湖的生存。不能相濡以沫,便相忘于江湖。形同陌路的人在江湖上行走,难免偶然邂逅,怎么办?相逢一笑泯恩仇?果真如此,这一笑又是什么笑?是《铸剑》中黑衣人对眉间尺“冷冷的一笑”、对大王的“嫣然一笑”?抑或《秋夜》中“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抑或某种一向为鲁迅所不习惯的犬儒之笑、终极关怀之笑?辞世之前不到两月,那个不被人理解的夜晚,鲁迅向死而生,在夜色和孤独中深情眷顾,一时间明白了“这也是生活”: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我与全体相关——这就是生活。然而,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身不由己“坠入了睡眠”?如果邻居屋顶上野草燃起野火、如果穿窗而入的不是“街灯的光”而是这团野火痛苦又绝望的挣动,我们仍旧昏睡依然?“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这样的时候,人和他的影都会“被黑暗沉没”?
  除非钟声响起,唤起那个恍若隔世的记忆——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其他文献
党同伐异 Intolerance (1916)  编剧:Anita Loos / Hettie Grey Baker   D.W. Griffith / Walt Whitman  导演: D.W. Griffith  主演:Mae Marsh / Robert Harron / F.A. Turner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格里菲斯大胆地用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表现偏执这一主题。但复杂的叙事结
期刊
镜头一:荒芜未来,决战废墟  《最后的决战》是沉闷的,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已经让人变得不太适应了,加上没有色彩的画面更显得了无生趣。而电影中的世界也是一样的了无生趣,这是核战后被毁灭的人类世界——我们在不少电影中都看到过这样的描绘。  这是拍摄于彩色电影和有声电影诞生后近半个世纪的影片。《最后的决战》是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从美国好莱坞学习电影归来后,于1983年激情拍摄的处女作。虽说吕克·贝松本人对这
期刊
“电影戏剧”,被评论家誉为戏剧、电影、电视、美术、动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之外的“第八种艺术”。这种表演形式于1980年诞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戏剧咖啡馆 ,一开始被看作是过于前卫的小众艺术,直到1985年,比利时人马克·奥洛涅创作的两部电影戏剧《比利时制造的阿玛德斯》和《另一个》首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注意,从此,“电影戏剧”逐渐在欧美蔓延。1997年夏天,在法国巴黎左岸剧场上演了一出叫做《马歇尔到
期刊
杨键/1967年生于安徽马鞍山,有诗集《暮晚》和《古桥头》,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奖等。    春回大地所给我的最重要的有两个感觉,一是天地之间有一个大的循环往复的秩序存在,这就是礼。另一个就是这种循环往复本身也是一种节奏,一种韵律,此为乐。天地是中国人效法的最完美的典范存在,在二十世纪我们首先放弃的就是对天地精神的学习,导致的结果就是礼乐精神的消失。礼乐精神其实是中国人的身份
期刊
朱大可/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2006年9月号的《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朱大可与李敖、余秋雨、王小慧、程抱一等人一起,成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耶路撒冷哭墙(Wailing Wall),世界上唯一以哭泣为主题的建筑物,向我
期刊
美学的布道者    蒋勋是这样回溯自己生命之初的,“如果一个女子在怀胎的时候不快乐,她的忧伤大概会遗传给肚里的孩子。”他敏感而悲伤母亲把去国怀乡的幻灭感、婚姻不如意的悲凉感,通过血液、脐带和隐秘的基因,提前埋入了他的身体。  家族的繁华梦终成幻灭,1949年,两岁的蒋勋随父母举家迁往台湾。后来,他爱上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爱上了南唐李后主的诗词,爱上了南宋的绘画……出身北方高门望族的王羲之在永嘉之乱
期刊
悬崖来自地理学,正如房子来自建筑学,在悬崖处造屋,是地理学与建筑学的美妙恋情。悬崖地理学激发了建筑学的激情,让房子面对风景而逃离了社群与阶级,让建筑师攫取诗意而回避了都市空间里的争夺、霸占与屈辱,由此激发出了跨越阶级的悬崖建筑学——既是地理彰显的建筑学,也是反城市主义的建筑学,更是风景建筑学。    悬崖是地形在剖面上高低骤变的节点,显得突兀,显得惹眼,它是风景,也是观望风景的好地界。悬崖是陡峭的
期刊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里这首优美的诗歌流传千古,其主角“薇”也因此被人熟知,受人瞩目。诗的浪漫也渐成薇的浪漫和名气,几乎所有读书人都知道有这么一种植物。而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知道“薇”的人都不知道它究系何物……    采薇,被浪漫化的民族悲剧    《采薇》诗很美,可是诗背后的故事却一点都不美。诗的主角是一个中原农夫(也可以理解为可能的任何一位农夫),他被侵略中原的游
期刊
其实,当时的情形就是一起家庭暴力事件:偷腥的男人东窗事发,老婆河东狮吼,丈夫被打得找牙,夺门而出。老婆操起一支家里最方便拿到的高尔夫球杆,围追丈夫的逃命卡迪拉克,丈夫不幸先撞到消防栓,后撞到大树,后车窗粉碎。但是,就因为这个男人叫老虎伍兹,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同时,又因为我们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只有大概千余人见过老虎的真身,几十个人有幸和老虎打球或攀谈,上百人被他拒绝过签名的请求
期刊
Ⅰ马克确实创造了这样一个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的奇妙空间,在他的舞台上,戏剧与电影的结合几近完美让人难以产生怀疑。如果不是告诉你存在这样的空间差别,也许对于正在观看并且已经投入到这个事实与幻想世界里的你来说,早已忘记了银幕的存在。在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背后,却并不缺乏完整的故事。他的每一出戏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说,作为传统戏剧舞台上需要导演和演员完成的事,他做好了;而作为电影导演和演员应该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