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和生/祖籍山东,1954年6月27日生于四川乐山,1981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数学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犹太人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等。
哥本哈根……意为商人的港口。
——《外国地名语源词典》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错。
——鲁迅
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
场景一欲望江湖:丹麦、资本和政府
人世是个江湖,只有童话的眼睛才看得透。“人太坏!”——安徒生的动物们如是说,相约愤起逃离人类,哪怕颠沛流离,也要寻找“做回自己”的希望。
安徒生的哥本哈根,一度沦陷得像个江湖。形形色色的政府齐聚气候变化大会,抛出形形色色的提案。只有童话的眼睛才参得透个中心机!要不就像丹麦悲剧王子哈姆雷特,从忧患中,把怀疑的目光投向形形色色的政府。
丹麦,当年北欧海盗维京人的江湖。维京人兼具海盗、武士、冒险家和商人身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持剑经商的人。公元8-11世纪,维京人横行欧洲,拉开了资本的序幕——他们的行径被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等“南欧海盗”所沿袭,全球的大洋大海从此沦为江湖。香料、金银等等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欧洲却无法满足:神性已然式微,人性的自然需求浮沉于虚无的江湖,迅速膨胀为目空一切的欲望,见证于感性和物性的战利品,升华为人性觉醒和解放的旗帜,无休无止地循环论证、自我扩张,最终道成肉身,结成个人主义/民主政体/市场经济三位一体。欧洲就像激情的三桅船,适时升级为资本的坚船利炮,在欲望的策动下一往无前,大有“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之势,绕过国家、政治、民族、种族、区域、文化的好望角,把人性和资本的福音带给全人类,到如今已然驶入全球化激进消费时代,其特征是感官至上/大众权力/虚无主义三位一体。在这样一个时代,政府身不由己,不得不是消费的向导、GDP的化身、企业的代表和资本的理由。
场景二马克思和海涅:作为NGO的犹太天才
马克思说得好: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在流淌污血和肮脏;只要有利润,资本就会胆大包天!1962年,美丽的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她的天鹅绝唱《寂静的春天》,勇敢揭露农药对环境的毒害;包括政府在内的利益集团群起围剿、封杀。两年后,蕾切尔·卡逊癌症不治,用生命见证了资本和资本家的贪婪本性。
资本家就是企业家。今天,欧洲人已经不相信企业家,欧盟环保署理事M·奎因如是说。“他们最相信……NGO非政府组织,最不相信企业界。欧洲人仅有2%相信企业界。”政府是资本家?不好一概而论。按马克思,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其灵魂“是资本的灵魂”。两者关系见证于海涅的一个故事:小伙子在小酒馆与魔鬼打赌:情愿出卖灵魂换一顿饕餮大餐!魔鬼留下足够的钱离开了;小伙子在众人喝彩中“敞开”大吃大喝直至酩酊大醉;魔鬼再次现身并发问:“如果某人买走了马,缰绳和马鞍不也该一并归他?”在众人的恐惧和颤栗中,魔鬼抓住小伙子穿过屋顶飞走了,“至于他的去向却没人知道”。
场景三仍然是NGO:犹太人卡夫卡,及其“精神邻居”齐克果
按卡夫卡,欧洲人一直在“从烟里逃到火里”:背离恩典,放弃自由,放纵感官,饮鸩止渴,最终沦入虚无主义。文艺复兴既是人性的解放、也是人性的乖离,启蒙运动既是人性的觉醒、也是人性的迷失。“除非逃来这儿,否则怎么会如此兴高采烈?”直至惊恐发现“气候的变化”——这的确是精彩的隐喻——欲望的膨化、生态的恶化、南北极冰山的溶化、自然本性的退化、文明的异化、人际关系的物化、资源和能源的矮化(枯竭)、以及(随之引发的)焦虑的泛化和恐惧的锐化等等等等,包括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利益争夺的白热化!
气候的变化可能让世界毁灭于2012,由此上溯200年,1813年的哥本哈根,宛如逆向的转世,卡夫卡的“精神邻居”齐克果呱呱坠地。1840年,英国禀承欧洲的欲望和传统,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翌年,年方28的齐克果展开了他一个人的战争:“哪怕世界明天毁灭,我也要在今天种一棵小苹果树。”欧洲人真了不起!铁路、巴士、汽船、传媒……资本主义真了不起!让人心甘情愿沦为消费机器的齿轮、传媒的复制品、被消费的消费者……生活越来越舒适、简单,但危险就是太舒适、太简单!严重时刻,需要有一个人,到处制造“困难”和“复杂”,让生活恢复自然:“宴会上,宾客已然饱魇,佳肴美味仍在花样翻新,可某人已为大家准备好了呕吐药!”
没有炮火硝烟,然而惊心动魄。就像美丽的蕾切尔·卡逊,齐克果向欧洲文明开战,向资本、企业和政府!白热的战斗一直延续到今天,孤独的天才不能说已经胜利。今天,世界政要和企业大腕齐聚哥本哈根,是向天才致歉?致敬?抑或又一个江湖的陷阱?不过没有关系:1964年,美丽的蕾切尔·卡逊因癌症和资本的迫害辞世,其时,她的《寂静的春天》已然售出50万册!引发一场公众良知的觉醒,历史因此改写。资本的归资本,上帝的归上帝!齐克果永远是他自己——孤独而美丽,在童话的哥本哈根街头独自彷徨!
场景四从卡夫卡到鲁迅:“相逢一笑”与江湖的拯救
独自彷徨的还有鲁迅。鲁迅年长卡夫卡2岁,晚卡夫卡12年辞世,仿佛空间的轮回。“彷徨”的鲁迅、“野草”的鲁迅,正像卡夫卡,冷峻而魔幻,亦蒙难于肺病。按卡夫卡,肺病或任何病不过是象征,隐喻着江湖的险恶。人世是江湖,互联网亦然。在互联网的江湖,冷不丁会邂逅忧愤深广的鲁迅,读到他的《纪念刘和珍君》,一如邂逅卡夫卡,以及他的《城堡》或《变形记》。
人世是江湖,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学习江湖的生存。不能相濡以沫,便相忘于江湖。形同陌路的人在江湖上行走,难免偶然邂逅,怎么办?相逢一笑泯恩仇?果真如此,这一笑又是什么笑?是《铸剑》中黑衣人对眉间尺“冷冷的一笑”、对大王的“嫣然一笑”?抑或《秋夜》中“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抑或某种一向为鲁迅所不习惯的犬儒之笑、终极关怀之笑?辞世之前不到两月,那个不被人理解的夜晚,鲁迅向死而生,在夜色和孤独中深情眷顾,一时间明白了“这也是生活”: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我与全体相关——这就是生活。然而,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身不由己“坠入了睡眠”?如果邻居屋顶上野草燃起野火、如果穿窗而入的不是“街灯的光”而是这团野火痛苦又绝望的挣动,我们仍旧昏睡依然?“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这样的时候,人和他的影都会“被黑暗沉没”?
除非钟声响起,唤起那个恍若隔世的记忆——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哥本哈根……意为商人的港口。
——《外国地名语源词典》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错。
——鲁迅
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
场景一欲望江湖:丹麦、资本和政府
人世是个江湖,只有童话的眼睛才看得透。“人太坏!”——安徒生的动物们如是说,相约愤起逃离人类,哪怕颠沛流离,也要寻找“做回自己”的希望。
安徒生的哥本哈根,一度沦陷得像个江湖。形形色色的政府齐聚气候变化大会,抛出形形色色的提案。只有童话的眼睛才参得透个中心机!要不就像丹麦悲剧王子哈姆雷特,从忧患中,把怀疑的目光投向形形色色的政府。
丹麦,当年北欧海盗维京人的江湖。维京人兼具海盗、武士、冒险家和商人身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持剑经商的人。公元8-11世纪,维京人横行欧洲,拉开了资本的序幕——他们的行径被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等“南欧海盗”所沿袭,全球的大洋大海从此沦为江湖。香料、金银等等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欧洲却无法满足:神性已然式微,人性的自然需求浮沉于虚无的江湖,迅速膨胀为目空一切的欲望,见证于感性和物性的战利品,升华为人性觉醒和解放的旗帜,无休无止地循环论证、自我扩张,最终道成肉身,结成个人主义/民主政体/市场经济三位一体。欧洲就像激情的三桅船,适时升级为资本的坚船利炮,在欲望的策动下一往无前,大有“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之势,绕过国家、政治、民族、种族、区域、文化的好望角,把人性和资本的福音带给全人类,到如今已然驶入全球化激进消费时代,其特征是感官至上/大众权力/虚无主义三位一体。在这样一个时代,政府身不由己,不得不是消费的向导、GDP的化身、企业的代表和资本的理由。
场景二马克思和海涅:作为NGO的犹太天才
马克思说得好: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在流淌污血和肮脏;只要有利润,资本就会胆大包天!1962年,美丽的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她的天鹅绝唱《寂静的春天》,勇敢揭露农药对环境的毒害;包括政府在内的利益集团群起围剿、封杀。两年后,蕾切尔·卡逊癌症不治,用生命见证了资本和资本家的贪婪本性。
资本家就是企业家。今天,欧洲人已经不相信企业家,欧盟环保署理事M·奎因如是说。“他们最相信……NGO非政府组织,最不相信企业界。欧洲人仅有2%相信企业界。”政府是资本家?不好一概而论。按马克思,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其灵魂“是资本的灵魂”。两者关系见证于海涅的一个故事:小伙子在小酒馆与魔鬼打赌:情愿出卖灵魂换一顿饕餮大餐!魔鬼留下足够的钱离开了;小伙子在众人喝彩中“敞开”大吃大喝直至酩酊大醉;魔鬼再次现身并发问:“如果某人买走了马,缰绳和马鞍不也该一并归他?”在众人的恐惧和颤栗中,魔鬼抓住小伙子穿过屋顶飞走了,“至于他的去向却没人知道”。
场景三仍然是NGO:犹太人卡夫卡,及其“精神邻居”齐克果
按卡夫卡,欧洲人一直在“从烟里逃到火里”:背离恩典,放弃自由,放纵感官,饮鸩止渴,最终沦入虚无主义。文艺复兴既是人性的解放、也是人性的乖离,启蒙运动既是人性的觉醒、也是人性的迷失。“除非逃来这儿,否则怎么会如此兴高采烈?”直至惊恐发现“气候的变化”——这的确是精彩的隐喻——欲望的膨化、生态的恶化、南北极冰山的溶化、自然本性的退化、文明的异化、人际关系的物化、资源和能源的矮化(枯竭)、以及(随之引发的)焦虑的泛化和恐惧的锐化等等等等,包括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利益争夺的白热化!
气候的变化可能让世界毁灭于2012,由此上溯200年,1813年的哥本哈根,宛如逆向的转世,卡夫卡的“精神邻居”齐克果呱呱坠地。1840年,英国禀承欧洲的欲望和传统,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翌年,年方28的齐克果展开了他一个人的战争:“哪怕世界明天毁灭,我也要在今天种一棵小苹果树。”欧洲人真了不起!铁路、巴士、汽船、传媒……资本主义真了不起!让人心甘情愿沦为消费机器的齿轮、传媒的复制品、被消费的消费者……生活越来越舒适、简单,但危险就是太舒适、太简单!严重时刻,需要有一个人,到处制造“困难”和“复杂”,让生活恢复自然:“宴会上,宾客已然饱魇,佳肴美味仍在花样翻新,可某人已为大家准备好了呕吐药!”
没有炮火硝烟,然而惊心动魄。就像美丽的蕾切尔·卡逊,齐克果向欧洲文明开战,向资本、企业和政府!白热的战斗一直延续到今天,孤独的天才不能说已经胜利。今天,世界政要和企业大腕齐聚哥本哈根,是向天才致歉?致敬?抑或又一个江湖的陷阱?不过没有关系:1964年,美丽的蕾切尔·卡逊因癌症和资本的迫害辞世,其时,她的《寂静的春天》已然售出50万册!引发一场公众良知的觉醒,历史因此改写。资本的归资本,上帝的归上帝!齐克果永远是他自己——孤独而美丽,在童话的哥本哈根街头独自彷徨!
场景四从卡夫卡到鲁迅:“相逢一笑”与江湖的拯救
独自彷徨的还有鲁迅。鲁迅年长卡夫卡2岁,晚卡夫卡12年辞世,仿佛空间的轮回。“彷徨”的鲁迅、“野草”的鲁迅,正像卡夫卡,冷峻而魔幻,亦蒙难于肺病。按卡夫卡,肺病或任何病不过是象征,隐喻着江湖的险恶。人世是江湖,互联网亦然。在互联网的江湖,冷不丁会邂逅忧愤深广的鲁迅,读到他的《纪念刘和珍君》,一如邂逅卡夫卡,以及他的《城堡》或《变形记》。
人世是江湖,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学习江湖的生存。不能相濡以沫,便相忘于江湖。形同陌路的人在江湖上行走,难免偶然邂逅,怎么办?相逢一笑泯恩仇?果真如此,这一笑又是什么笑?是《铸剑》中黑衣人对眉间尺“冷冷的一笑”、对大王的“嫣然一笑”?抑或《秋夜》中“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抑或某种一向为鲁迅所不习惯的犬儒之笑、终极关怀之笑?辞世之前不到两月,那个不被人理解的夜晚,鲁迅向死而生,在夜色和孤独中深情眷顾,一时间明白了“这也是生活”: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我与全体相关——这就是生活。然而,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身不由己“坠入了睡眠”?如果邻居屋顶上野草燃起野火、如果穿窗而入的不是“街灯的光”而是这团野火痛苦又绝望的挣动,我们仍旧昏睡依然?“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这样的时候,人和他的影都会“被黑暗沉没”?
除非钟声响起,唤起那个恍若隔世的记忆——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