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知识和艺术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观点。在笔记手稿中,他多次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不仅突破了中世纪神学框架下的艺术理论,重新发扬了古典时期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更将艺术提升至科学和哲学的高度,提出艺术改进完善自然以及艺术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多层内涵,这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之后的艺术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机 构】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10008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和艺术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观点。在笔记手稿中,他多次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不仅突破了中世纪神学框架下的艺术理论,重新发扬了古典时期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论,更将艺术提升至科学和哲学的高度,提出艺术改进完善自然以及艺术对自然进行审美超越多层内涵,这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之后的艺术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对于魏晋及刘宋诗文中的功业主题,学术界多有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而此一时期诗文中所表现出的及时行乐思想,因为评价负面,研究较少。实则这一时期的士人,出于生命苦短的生命意识,既把建功立业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方面,亦把及时行乐视为体现生命意义之一部分,因此其诗文中建功立业内容与及时行乐思想或同时或交替出现,共同构成了此一时期诗文的重要内容,都反映出士人对生命的重视,对只有一次而且瞬间即逝的生命的珍惜。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具有诗学、文学史和文献学的多重创新意义。从结构特点与命题方式来看,江淹此组诗受到谢灵运《拟邺中集》八首的影响,二者都具有总集的属性。在六朝隋唐人看来,总集既有汇总之义,又有总杂之义,既有总集的一面,更有选本的一面。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被收录于《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之下,很好体现了六朝隋唐人对于总集的认识。《杂体诗三十首》与《文选》一样,分别体类,以时为序,并以诗歌选本的方式,表达了江淹独具特色的文学史建构和承先启后的文献学创新。
李辉英是19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一个独特的存在,而研究者大多将其视作一位先声夺人但却终附骥尾的作家,这既未能揭示其文学特质,也遮蔽了彼时抗日叙事的多重面向。通过考察其《最后一课》的叙事特征与建构过程,可见与萧军、萧红等流亡来沪的东北作家不同,李辉英在上海完成思想启蒙、学术训练与文学准备,并在以丁玲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引领下实现文学转向,可谓"东北作家群"中的"内部他者"。发轫于《最后一课》,继之以《地理课》《半天的功课》《这样的地方》《女学校中》《校长》《某校记事》等文本,在李辉英笔下形成了一
从1919—1921这两年间,五四的激进知识分子,首先从"知识化主义"的点滴改造,走向寻求通盘解决的"信仰化主义";随后从"柔性化"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走向"复调的马克思主义",最后认同"刚性化"的列宁主义。在这一过程当中,五四知识分子内部发生了三波的思想与组织的分化,首先是寻求点滴改良的温和知识分子与追求整体解决的激进知识分子的分化,其次是相信兼容各种"主义"的知识分子与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分化,最后是"复调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一元的列宁主义"者的分化。到第三波
学界对于梁启超政治思想重点关注的是他的"开明专制"论和他的民主思想,即"立"的方面的研究;而对他"破"的方面即其长期对专制体制的批判乃至坚决否定的历史面相,研究还十分薄弱。通过研究发现,梁启超大致从早年流亡日本明确提出"专制"这一概念到五四时期退出中国政治舞台的长期政治活动中,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专制思想及其行为基本上是持批判和反对态度的。个别时期其表现有所波动,然"变"只是策略,不变的,则是反对专制这一思想主线。梁氏在中国近代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潮流中,比较清晰而准确地把握了那个时代的国
叶尼塞河流域是北亚鼓圈埃文克人/鄂温克族泰加林型萨满鼓流传的重要区域,黑龙江流域也见有踪影。新近发现的欧洲博物馆藏北亚萨满文物则提供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实物标本,从而推进这项跨界族群的萨满响器研究,终于从文献落实到文物,由假说步入实证;由此,也唤醒了我们重拾类型分析方法的学术兴趣。当代音乐人类学语境下的类型分析,需要"执田野与历史两端"来开凿历史与现实链接的通道,以洞悉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盲求对普世规律的认知。因而,超地方性的类型分析仍需持续不断地接受地方性知识的检视、补充与修正:类
坚持预防为主,是世界主要国家在构建和完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制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被国际社会誉为"危机应对优等生"的日本,坚持将危机预防作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最为核心的工作,并在地方层面构建起以保健所为核心的地方公共卫生危机预防机制,其核心举措包括依法实施日常监管、排摸和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并完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指导手册、构建并完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和强化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能力、制定和实施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演练预案。基于日本经验,我国在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疫情危机预警发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在张岱年的全部哲学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张岱年认为,哲学是由基本概念范畴构成的系统,厘清概念与命题的解析法为研究哲学的根本方法。张岱年的范畴研究,形成了以《中国哲学大纲》和《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为代表的两个前后相因而又有所变化的时期。张岱年吸收西方哲学的解析方法,经由对中国哲学范畴的多角度诠解,构造出一个体系精密的范畴系统,实现了对传统"字义"学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中国哲学研究的范畴解析派。
退押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开展的清理土地产权,为土改准备条件的政治运动。押租是退押运动的标的物,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货币贬值,地主不断加押、缩扣,为新政权将押租制视为封建剥削提供了历史依据。从中共中央到川西基层,对押租性质及退押运动的目标设置,越来越疏离于地权逻辑,而附会了诸多反封建色彩。为推动退押,新政权在川西农村开展了大规模押租调查申报,并根据民国时期市场米价,制定了押租保本保值折算标准,使退押运动区别于北方老区土改中无休止的挖浮财行为。退押造成了乡村财富的阶层转移,新政权采
"德"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庄子在《德充符》中对"德"的概念进行了集中阐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德充符》中"德"的基本内涵表现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处世原则,这一处世原则需要通过心的修行不断内化,并臻于"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与物为春"告诉我们庄子之德不是冰冷的,它具有春天般的温暖。为了达成"成和之修""游心于德之和"的修行与境界,庄子主张"忘形"与"无情"。《德充符》不仅在心(灵府)、形(形骸)的层面探讨修德之法,还间接论及修德在精神层面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