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君匋先生长公子大绪兄的推介,我有幸被邀参加浙江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建馆15周年艺术研讨会,忝陪末座。
1997年深秋,我在《浙江日报》上刊发了一则文艺通讯《故乡传来喜讯》,文中叙述,10月24日,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主体工程落成,金石书画艺术家、收藏家钱君匋先生从晚年所藏书画、文物和自己的佳作中精选出1000件,捐献给故乡海宁。我著该文是为君匋先生的捐赠义举所感动。
当天晚上,我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看到这一盛况时,又想起了1985年君匋先生将4083件家藏书画、文物和自己的作品捐给他的出生地桐乡,桐乡为此兴建了君匋艺术院。我曾两次去君匋艺术院参观,并写下散文《玉壶冰心钱君匋》,在《光明日报》介绍。
桐乡君匋艺术院于1987年11月9日正式开放。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于1998年8月9日正式开放。两地都与君匋先生有亲缘。君匋先生祖籍海宁路仲镇(现并入斜桥镇),1907年2月(丙午年除夕夜)出生在毗邻的桐乡屠甸镇。君匋先生从小喜刻画,稍长习刻画,1927年到上海开明书店任编辑,从此开始了长达70余年的艺术生涯。现在,两地都收藏有君匋先生的“家珍”:书画印独领风骚,诗文乐誉满遐迩,刀笔毫各臻其美,精气神兼而有之。
君匋先生萌发捐赠的想法,是在1985年。他说:“……80岁,已走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不得不考虑到身后的事了……如果照平常的处理分给儿孙,我能监护的不过三代而已;而延续下去,他们对这些文物所持的态度如何不得而知,也许吃尽卖光;而我千辛万苦收集珍护下来的文物,聚则不易,散则极快,不如把这些文物一股脑儿如数捐献给故乡。由故乡建立机构来永远珍护下去,永不分散,这不是一件很放心的事吗?”君匋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藏品公开,让后学者观摩研究,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藏家“一己为大公”,把民族的文化遗产好好地保存在更稳妥的地方。在首次捐赠桐乡之后,君匋先生又将之后12年中收藏和创作的1000件精致艺术品捐给了海宁。
其实,君匋先生最初的捐赠在1972年。那年年初,他将鲁迅先生于1928年7月17日写给他的信,捐给了上海鲁迅纪念馆。
1998年初,上海鲁迅纪念馆拟建“朝花文库·钱君匋专库”,君匋先生表示支持,还欣然接受馆方建议,准备书录鲁迅先生的有关旧体诗、文摘,以及重新描绘他曾给鲁迅书籍设计的封面。可是不幸,君匋先生于同年8月2日病逝,这一计划搁浅。后来,大绪兄出面,捐给上海鲁迅纪念馆字画20幅,图书420余册,书信170余封,照片、资料等千余件,家具、文房四宝等实物34件,作为建立“朝花文库·钱君匋专库”之用。
我曾两次参观桐乡的君匋艺术院。君匋先生所捐藏品中,有17件是国家一级文物。艺术院主任沈伯鸿先生指着一幅张大千设色山水画,说:“这幅画现在(1994年)的拍卖价,抵得上建造—座君匋艺术院,还绰绰有余。”沈先生介绍,君匋先生共捐献吴昌硕刻的印章152方,其中60方到日本展览,每方的保险金高达45万美元。沈先生又次第讲解指点了文徵明、陈洪绶、吴昌硕、齐白石、于右任、张大千、徐悲鸿、朱屺瞻、潘天寿、唐云等古今名家的书画作品。这使我真正晓得什么叫大饱眼福和大开眼界,也使我对君匋先生的捐赠义举愈发敬佩。
君匋先生多才多艺,是一位集书、诗、画、印、音乐、文学于一身的艺术大家。1928年,年仅22岁的君匋先生就以“钱封面”的美名在上海出版界走红,先后为鲁迅、叶圣陶、丰子恺、巴金、郁达夫、陈望道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设计封面。他是出了名的创作勤奋者,出版有诗集、散文集、歌曲集、书画篆刻集及美术专著数十种,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并不夸张。
我曾在君匋先生家里看他作画。大约两个半钟头,他竟一口气画了7幅花卉条幅。师母对我说:“他是个‘木陀’(傻子),只晓得画画写字,不晓得休息。”先生听了,憨厚地笑笑,算是回答夫人的埋怨嗔怪。君匋先生给自己刻过一方闲章“闲工夫”,边款云:“事艺需闲工夫,余终岁碌碌无游日。见袖手之徒辄羡之。惜彼辈浪掷大好工夫,岂不可悲。”这方朱文篆印刻于1948年,距离君匋先生逝世整整五十个年头。在这期间,他惜时如金,不少作品是用“闲工夫”完成的。1960年,他为潘天寿先生作“未能陈言务去”闲章,边款云:“庚子冬至前三日严寒,君匋呵冻并记。”同年,他又为潘先生刻名章,边款云:“牺牲午睡为天寿兄作。”他曾为毛泽东主席刻名章,边款云:“1949年11月3日赴京倚装作。”由上几例可见,君匋先生用“闲工夫”已经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令人感慨。
君匋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1995年10月初,同学旧友高健行兄送我一套徐菊庵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画赠君匋先生的《金陵十二钗》册页影印件,并附故乡海宁书画名家蒋孝游先生、许安康先生近年的各一题记。我将其拍成照片,寄君匋先生过目。10月28日,君匋先生复信说:“前寄来徐菊庵题记两则,已经拜读。其中所谈,类多猜测。今将此册由来简述一过,不知以为如何耳。”(君匋先生另纸毛笔书写“简述”如下:此册为老友徐菊庵先生赠予余者。余得此册即四出请海上十二名家对题。后捐藏于君匋艺术院。一九八九年由上海市印七厂假得影印挂历,旋为庄月江先生所得,属为题记。因将经过简述如上。乙亥秋九月钱君匋年九十于抱华精舍)
1998年5月7日,我去上海办事,上午十点光景抽空到君匋先生府上拜访,恰逢海宁派人派车来接他去海宁参加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揭幕式。客厅里人很多,我独自坐在一隅。君匋先生走下楼梯,即奔我而来,说“让你久等了”,接着问我是否也去海宁。君匋先生说:“你若去,同车去好了。”我答应下午办完事、乘夜车到硖石。
第二天下午,我和高健行兄去西山脚下的钱君匋艺术研究馆。馆内展品已基本布置就绪。不久,工作人员推着君匋先生的轮椅来到了展厅。君匋先生见我,点头示意。想不到这竟是我和君匋先生的最后一面!
当天晚上,我回到衢州,草就《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开馆》的简讯。10日,《衢州日报》《杭州日报》刊出;稍后,《宁波日报》等其他地市兄弟报也予以刊发。我相信,大家都为君匋先生的捐赠精神感动。
君匋先生活到93岁,驾鹤西去,没带走一丝纸屑,却留下桐乡君匋艺术院、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上海鲁迅纪念馆“朝花文库·钱君匋专库”,以及出生地屠甸镇钱君匋故居。君匋先生逝世后,师母按照先生的生前愿望,将六大册线装函套的装帧设计图,无偿捐给了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
捐赠以供世人接受艺术、欣赏艺术、研究艺术,君匋先生善莫大焉。□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1997年深秋,我在《浙江日报》上刊发了一则文艺通讯《故乡传来喜讯》,文中叙述,10月24日,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主体工程落成,金石书画艺术家、收藏家钱君匋先生从晚年所藏书画、文物和自己的佳作中精选出1000件,捐献给故乡海宁。我著该文是为君匋先生的捐赠义举所感动。
当天晚上,我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看到这一盛况时,又想起了1985年君匋先生将4083件家藏书画、文物和自己的作品捐给他的出生地桐乡,桐乡为此兴建了君匋艺术院。我曾两次去君匋艺术院参观,并写下散文《玉壶冰心钱君匋》,在《光明日报》介绍。
桐乡君匋艺术院于1987年11月9日正式开放。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于1998年8月9日正式开放。两地都与君匋先生有亲缘。君匋先生祖籍海宁路仲镇(现并入斜桥镇),1907年2月(丙午年除夕夜)出生在毗邻的桐乡屠甸镇。君匋先生从小喜刻画,稍长习刻画,1927年到上海开明书店任编辑,从此开始了长达70余年的艺术生涯。现在,两地都收藏有君匋先生的“家珍”:书画印独领风骚,诗文乐誉满遐迩,刀笔毫各臻其美,精气神兼而有之。
君匋先生萌发捐赠的想法,是在1985年。他说:“……80岁,已走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不得不考虑到身后的事了……如果照平常的处理分给儿孙,我能监护的不过三代而已;而延续下去,他们对这些文物所持的态度如何不得而知,也许吃尽卖光;而我千辛万苦收集珍护下来的文物,聚则不易,散则极快,不如把这些文物一股脑儿如数捐献给故乡。由故乡建立机构来永远珍护下去,永不分散,这不是一件很放心的事吗?”君匋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藏品公开,让后学者观摩研究,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藏家“一己为大公”,把民族的文化遗产好好地保存在更稳妥的地方。在首次捐赠桐乡之后,君匋先生又将之后12年中收藏和创作的1000件精致艺术品捐给了海宁。
其实,君匋先生最初的捐赠在1972年。那年年初,他将鲁迅先生于1928年7月17日写给他的信,捐给了上海鲁迅纪念馆。
1998年初,上海鲁迅纪念馆拟建“朝花文库·钱君匋专库”,君匋先生表示支持,还欣然接受馆方建议,准备书录鲁迅先生的有关旧体诗、文摘,以及重新描绘他曾给鲁迅书籍设计的封面。可是不幸,君匋先生于同年8月2日病逝,这一计划搁浅。后来,大绪兄出面,捐给上海鲁迅纪念馆字画20幅,图书420余册,书信170余封,照片、资料等千余件,家具、文房四宝等实物34件,作为建立“朝花文库·钱君匋专库”之用。
我曾两次参观桐乡的君匋艺术院。君匋先生所捐藏品中,有17件是国家一级文物。艺术院主任沈伯鸿先生指着一幅张大千设色山水画,说:“这幅画现在(1994年)的拍卖价,抵得上建造—座君匋艺术院,还绰绰有余。”沈先生介绍,君匋先生共捐献吴昌硕刻的印章152方,其中60方到日本展览,每方的保险金高达45万美元。沈先生又次第讲解指点了文徵明、陈洪绶、吴昌硕、齐白石、于右任、张大千、徐悲鸿、朱屺瞻、潘天寿、唐云等古今名家的书画作品。这使我真正晓得什么叫大饱眼福和大开眼界,也使我对君匋先生的捐赠义举愈发敬佩。
君匋先生多才多艺,是一位集书、诗、画、印、音乐、文学于一身的艺术大家。1928年,年仅22岁的君匋先生就以“钱封面”的美名在上海出版界走红,先后为鲁迅、叶圣陶、丰子恺、巴金、郁达夫、陈望道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设计封面。他是出了名的创作勤奋者,出版有诗集、散文集、歌曲集、书画篆刻集及美术专著数十种,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并不夸张。
我曾在君匋先生家里看他作画。大约两个半钟头,他竟一口气画了7幅花卉条幅。师母对我说:“他是个‘木陀’(傻子),只晓得画画写字,不晓得休息。”先生听了,憨厚地笑笑,算是回答夫人的埋怨嗔怪。君匋先生给自己刻过一方闲章“闲工夫”,边款云:“事艺需闲工夫,余终岁碌碌无游日。见袖手之徒辄羡之。惜彼辈浪掷大好工夫,岂不可悲。”这方朱文篆印刻于1948年,距离君匋先生逝世整整五十个年头。在这期间,他惜时如金,不少作品是用“闲工夫”完成的。1960年,他为潘天寿先生作“未能陈言务去”闲章,边款云:“庚子冬至前三日严寒,君匋呵冻并记。”同年,他又为潘先生刻名章,边款云:“牺牲午睡为天寿兄作。”他曾为毛泽东主席刻名章,边款云:“1949年11月3日赴京倚装作。”由上几例可见,君匋先生用“闲工夫”已经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令人感慨。
君匋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1995年10月初,同学旧友高健行兄送我一套徐菊庵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画赠君匋先生的《金陵十二钗》册页影印件,并附故乡海宁书画名家蒋孝游先生、许安康先生近年的各一题记。我将其拍成照片,寄君匋先生过目。10月28日,君匋先生复信说:“前寄来徐菊庵题记两则,已经拜读。其中所谈,类多猜测。今将此册由来简述一过,不知以为如何耳。”(君匋先生另纸毛笔书写“简述”如下:此册为老友徐菊庵先生赠予余者。余得此册即四出请海上十二名家对题。后捐藏于君匋艺术院。一九八九年由上海市印七厂假得影印挂历,旋为庄月江先生所得,属为题记。因将经过简述如上。乙亥秋九月钱君匋年九十于抱华精舍)
1998年5月7日,我去上海办事,上午十点光景抽空到君匋先生府上拜访,恰逢海宁派人派车来接他去海宁参加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揭幕式。客厅里人很多,我独自坐在一隅。君匋先生走下楼梯,即奔我而来,说“让你久等了”,接着问我是否也去海宁。君匋先生说:“你若去,同车去好了。”我答应下午办完事、乘夜车到硖石。
第二天下午,我和高健行兄去西山脚下的钱君匋艺术研究馆。馆内展品已基本布置就绪。不久,工作人员推着君匋先生的轮椅来到了展厅。君匋先生见我,点头示意。想不到这竟是我和君匋先生的最后一面!
当天晚上,我回到衢州,草就《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开馆》的简讯。10日,《衢州日报》《杭州日报》刊出;稍后,《宁波日报》等其他地市兄弟报也予以刊发。我相信,大家都为君匋先生的捐赠精神感动。
君匋先生活到93岁,驾鹤西去,没带走一丝纸屑,却留下桐乡君匋艺术院、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上海鲁迅纪念馆“朝花文库·钱君匋专库”,以及出生地屠甸镇钱君匋故居。君匋先生逝世后,师母按照先生的生前愿望,将六大册线装函套的装帧设计图,无偿捐给了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
捐赠以供世人接受艺术、欣赏艺术、研究艺术,君匋先生善莫大焉。□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