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感恩 共创和谐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它不仅仅具有道德价值,还具有美德价值。“感恩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价值取向,它包括知足、报恩、尊重、乐观、博爱等含义。感恩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人们的和谐共处;感恩能使人有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有利于缓和人们工作生活中的矛盾;感恩使人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从而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感恩;和谐;创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第21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及时总结推广《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响应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在广大学生中宣传感恩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创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我校组织了以“挖掘感恩文化、关注心理健康、展现青春本色”为主题的活动。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很高,学院非常重视各民族学生的和谐相处。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学院基层党支部在全院开展了以“挖掘感恩文化、关注心理健康、展现青春本色”为主题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内外获得好评。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构建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
  本次活动依据心理学中品德个性心理的形成具有多端性的特点,分别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挖掘感恩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一、心门开启
  为了加深学生对“感恩”的认知,了解感恩包含的价值取向,塑造学生的感恩心态,我院开展主题为“心门开启”的活动,策划如下:
  1.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在校内开展以“关注心理健康、展现青春本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利用展板、黑板报、校园广播、微博、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感恩心态和感恩文化。
  2.要求学生登陆校园网站,利用专业心理测评软件测试并记录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院心理健康协会及心理咨询中心,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3.为了推广此次活动的效果,也为了培养学生反哺社会、回报社会的感恩心态,学院组织学生志愿者在学校周边的街道和社区向学生、居民等发放免费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二、心灵花园
  邀请我院的资深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教师,开展以“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点亮心空、感恩生活”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讲座的内容围绕感恩文化,从当代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了“悦纳自己、感恩生活—如何走出自卑心理”“知足常乐、感恩的力量和生活态度”“我爱你吗?—大学生健康的恋爱观”等系列专题讲座。另外,在校园内展映一系列经典的心理学电影,让学生从电影中得到启迪。
  三、感恩留言
  通过第一、二个模块的活动,学生对感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对能够拥有感恩的心态有了积极的向往。通过开展“爱满人间,情满校园,说出你的感动”大学生校园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动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有一颗善于发掘美善的心。学生可在本次活动中把日常生活中感恩的话语写在留言板上来分享他们的感动。心怀感恩,教会学生用感恩的心去聆听,用感恩的心去感悟,用感恩的心去相处。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明白“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只要胸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相伴随的就必然是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四、心的回馈
  感恩是对社会冷漠最好的矫正,也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最好的尊重和关注。我院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行20多人,来到兴仁县铜鼓乡打易村,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做心理健康咨询。
  铜鼓乡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落后,村里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村子里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为关注当地老人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来到铜鼓村给孩子和老人带来现场心理咨询。另外,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院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带领学生申请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的科研课题,目前获得贵州省教育厅、规划局、科技局的3项立项项目,并多次赴黔西南州兴仁、册亨、望谟、安龙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进行课题调研。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调研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对社会冷漠的最好矫正。在校园内开展感恩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不仅能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能塑培养青少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美德,符合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切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主题。
其他文献
第一次给现任教班级开家长会是我教学20年生涯中真正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开始,也是我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我认为,第一次家长会主旨的设计,绝对不是为了召开一次家长会,也不应是一个临时的噱头。恰恰相反,它是班主任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尝试。  习惯要清醒地看到,对于多年应试教育的教师和家长来说,从潜意识到行为,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历史风貌型街区景观设计为载体,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结合虚拟影像、装置艺术及人类感官系统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景观的表现形式,串联传统景观元素,构建了街区景观多元化的存在方式和多感官的表达方法,从而形成了多元的场景。这样既激发了街区活力,更能够实现数字技术完善美好生活的愿景。  关键词:多媒体;景观设计;历史风貌街区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景观设计已不仅仅是关于物质功能的形态设计,从信息传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近几年高职环保专业出现了毕业生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本文从高职环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进行分析,找寻环保就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环保;发展;学生  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越来越热门的时代话题,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升温。但是,在实际就业中,环保专业的学生却面临就业率偏低、就业渠道单一等问题。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学生公寓不仅是学习休息的场所,而且是人际交往、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启迪精神的场所。传统的公寓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本文以浙江大学城市学校为例,立足大学生生活教育和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活教育中的公寓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教育;生活指导;思政教育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公寓的基本功能由简单的学习休息,延伸出人际交往、
期刊
摘 要:工学结合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改变中职学校毕业生现状,本文以网页设计项目课程为例,分析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并从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实施步骤、项目任务设计和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实践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网页设计  一、中职学校毕业生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及用人单位对多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面临着很多问题:没
期刊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并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近几年来,我校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摸索出了“自主—社团”的活动思路。经过实践操作,课外体育活动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健康;体育习惯  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个任务交给体育课堂教学去完成,从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期刊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给人一种磅礴的力量,一种亢奋和激昂,一种不可遏止的宣泄和升腾。腰鼓所发出的不是简单的声音,而是一种情绪,一种精神;腰鼓所传递的是一种意志,一种梦想,一种思考,一种文化。  安塞腰鼓似乎具有灵性。它是黄土高原人一种特殊的精神符号。因此,作家刘成章不只是写腰鼓,而是借助腰鼓这种奇妙道具,来表达黄土高原人对生命的思考、追求和向往,表达黄土高原人对生命和力量的呼唤和呐喊。  在辽阔浩
期刊
人人都说教学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确实,做一名好教师挺苦、挺累的,更不用说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了。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每个班主任都有酸甜苦辣的经历,要带好一班学生,教育好一班人,确实不容易,其中的辛苦只有班主任自己知道。  其实,有一句话一直指引着我:“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我已经做了十多年班主任了,经历过的也算不少,有起初的迷茫,也曾因社会的浮躁迷
期刊
几次教读鲁迅先生的《风筝》,我都无法走出那种沉重的氛围。文中,鲁迅先生忆及了一件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事。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成为折磨鲁迅先生近乎一生的疼。  开始,我并没有看得那么重,也没有读懂鲁迅的心。后来,我似乎悟出了一些深层的道理,鲁迅所讲的原来并不单纯是这件小事,而是当时那群悲哀的精神麻木的国民。鲁迅的小兄弟,也就是你的小兄弟,我的小兄弟,他的小兄弟,大家共同的小
期刊
摘 要:余华的《活着》英译本在西方国家有很高的接受度。本文以接受美学为基,分析白睿文译本中异化策略的使用。译者在保持原作异质性的同时,以可读性权衡陌生性,使得原文本中典型的“中国味道”适应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符合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对《活着》英译本进行个案研究,笔者得出,在归化翻译已成为译者首选翻译策略的背景下,异化式翻译也可以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成功实践的途径。  关键词:《活着》;白睿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