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得“省级优秀学生”资格的理由没有经过公示,其不能获得这个资格的理由却被这里的人们广为传播;2007年以“往届生”名义报考的学生却在2008年以
“应届生”报考,吉林松原市——
高考保送生和高考报名资格审查这两项工作,因为事关众多学生今后对社会公正的基本认知,而被国家设定了严格的产生程序,但在吉林省松原市,却存在暗箱操作,并且被当地政府当作产业来运营。

资料显示,吉林松原市这一现象已存在多年。由于近年若干名保送上大学的学生的保送资格受到怀疑,和自2007年以来越级接受在县级不能获得高考报名资格的报名,引起社会不满。迹象表明,该市招生工作存在人为制造的破坏规则的“乱码”,且有不同部门分工协作。
保送生资格遭质疑
2007年毕业于松原市实验高中、现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的王林(化名),是该市以“省级优秀学生”保送入学的,她获得“省级优秀学生”资格的理由没有经过公示,其不能获得这个资格的理由却在松原广为传播。
王林是该市招生办负责人李某的近亲属,她不能成为保送生的理由有3方面,包括指标来源、学生本身的综合条件和其资格获得程序。
资料显示,李某曾在单位说,王林的优秀学生指标是花钱买到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李某这样说是为了堵争抢指标人的嘴,于是当地人指称李某为王林买到了2007年吉林省优秀学生指标。资料称,据其本人说,为买优秀学生指标投入了20多万元人民币。这些说法得到了相关数据的佐证。
2007年该市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考生人数是20560人,其中往届生人数为5209人,应届毕业生人数是15351人。根据吉林省的规定,这些学生数量最多可得到3个“省级优秀学生”指标;参加职业对口招生的考生人数是576人,最多得到1个指标。而在实际操作中,普通高中的指标却被职业高中毕业生所占用。
该市在2007年保送上大学的学生中,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仅被保送2人,即王林和姜某(毕业于吉林油田管理局高级中学),而毕业于吉林油田管理局职业高中的赵某和韩某却被保送。采访中,学生们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油田的人有钱嘛。”
保送生王林因为是招生办李某的近亲属而特别受到质疑,人们把目光集中到了她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她成为“省级优秀学生”资格的程序上。
她所在的班级共93名学生,她平时的学习成绩基本上排名在50名以后,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在全校进行的文科模拟考试中,王林获得的最好的一次成绩是全校排名第30名,高三时排名基本在第175名左右。
资料显示,王林所获得的“省优秀学生”资格没有经过“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评选,最初连评选出的候选人都没有她。后来正式获得资格,也没有在她所在的松原市实验高中及当地媒体进行公示。
她的“省优秀学生”资格获得过程,笔者采访到她同班的23名同学,竟然均不知道。
2007年松原市保送生的4名同学中,2名学生的父亲是松原市教育局领导,一名是市政府副秘书长,另外一名是松原市某县政府县长。
2008年被保送的4名同学中的家长,一位是松原市委常委兼某县县委书记、一位是市政府要员、另外两位都是某县县政府县长。
另据了解,2006年3名保送生的家长,任职最低的职务是松原市教育局某科科长。
12月3日,该市教育局书面答复《百姓》编辑部说,保送生问题是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的,不存在遭到质疑的问题。
越级审查报考资格的理由
吉林省招办下发的文件明确规定:高考报名工作由县(市、区)招生办具体组织实施。
但据当地居民介绍,该市招生办却越过县级招生办直接接触考生,将全市的在县区级招生办未得到登记的考生,拿到市招生办来审查报名资格。在2007年和2008年,这是通过“对松原市准备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的有关情况进行登记”的活动来实现的,并且规定,未获得登记的考生到高考报名时要到松原市招生办报名。
市招生办把自己的这一行为,说成是加强了对高考报名工作的管理。但遭到当地市民的质疑,他们怀疑,由市招生办亲自把关的这些报名考生是不是就真的没有问题、都合格?市招生办是真的为了加强对高考报名工作的管理,还是借机操控获利?
12月3日该局给《百姓》的书面答复称,关于2007、2008年报名资格审查是否真实的问题,该市检察院正在调查取证过程中,该局不能做出回答。
而质疑的人们则通过相关数据和真相给出了若干答案。
2007年报考资格审查结果
2007年松原市招生办直接接待的高考报名考生为319人,其中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48人,占松原市招生办所接待的报名考生总人数的15%,质疑者向本刊提供资料显示其身份证信息。
这48人当中,包括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参加高考、外省高考移民、假身份证参加考试、同一个人在两处报名并获得两个高考成绩。
高一的学生参加高考的2人,2007年报名号分别是1190155、1190102X;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参加高考的人数33人,报名号包括15134345等;外省移民考生5人,报名号分别是11990153、15134403、11990082、11021254、11021255;假身份证号码的考生是4人,报名号分别是11990063、11990071、15134441、11030968;同一个人2007年在两处报考并获得两个高考成绩的有2人次,同姓名同一照片的考生张某报名号分别是11990013、11013214。
这些考生中有27人在2007年是以往届生的身份报名,而在2008年则是以应届生报的名,他们也确实是2008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从省会考办所提供的会考库中查到的)。
知情人士透露,当时该市招生办有人向领导建议,只要向市教育局主管领导提出需要市会考办提供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学籍库这一要求,就可以很容易地查清这些考生的高一或高二学生身份,可是负责人没有这样做也根本不想这样做,其原因被指称是为了收取这些考生的“赞助费”。
最明显的指责是重复报名考生2人次。重复报名的这个考生由该负责人接待了两次,分别安排在了两个地方考试,并且两处都获得了高考成绩,这很明显地被认为其中有一处是找他人替考。
质疑的人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2007年松原市的高考考生为20560人,而该市招生办负责人直接接待的考生是319人,可就这一小部分考生中不符报名条件的考生人数却达到了48人之多,占所接待报名考生总人数的15%。
质疑得出的结论是,这说明了该市招生办把全市的未得到登记的考生拿到市招生办来直接审查他们的报名资格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加强对高考报名工作的管理,而是为了达到直接接触高考考生并使这些考生获得报名资格之目的。
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按照直接到该市招生办报考的高考考生的说法,2007年在该市招生办直接报名的高考考生,花出的费用为每人3万元。
2008年报考资格审查结果
资料显示,2008年松原市招生办直接接待的高考报名考生359人。其中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37人,怀疑有问题的考生数119人,占松原市招生办所接待的报名考生总人数的43%。
这些不符合报名条件的37人中,由高中二年级学生、外省“高考移民”组成。高二学生报考的人数是32人,报名号包括11990007等。外省“移民考生”的人数5人,报考号分别为11990142、15990050、14990054、15990044、15990043。
而怀疑有问题的这119名考生,资料表明他们是往届高中毕业生,但经过排查已经排除了他们不是松原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排除了他们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在该市参加过高考的往届生,市民怀疑他们的身份资料经过了更改。
这些更改身份资料的行为,并不是该市招生办所独立完成的,这意味着,该市招生管理工作的混乱,已经进入了一个更为“高级”的分工协作“产业链”阶段。
“应届生”报考,吉林松原市——
高考保送生和高考报名资格审查这两项工作,因为事关众多学生今后对社会公正的基本认知,而被国家设定了严格的产生程序,但在吉林省松原市,却存在暗箱操作,并且被当地政府当作产业来运营。

资料显示,吉林松原市这一现象已存在多年。由于近年若干名保送上大学的学生的保送资格受到怀疑,和自2007年以来越级接受在县级不能获得高考报名资格的报名,引起社会不满。迹象表明,该市招生工作存在人为制造的破坏规则的“乱码”,且有不同部门分工协作。
保送生资格遭质疑
2007年毕业于松原市实验高中、现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的王林(化名),是该市以“省级优秀学生”保送入学的,她获得“省级优秀学生”资格的理由没有经过公示,其不能获得这个资格的理由却在松原广为传播。
王林是该市招生办负责人李某的近亲属,她不能成为保送生的理由有3方面,包括指标来源、学生本身的综合条件和其资格获得程序。
资料显示,李某曾在单位说,王林的优秀学生指标是花钱买到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李某这样说是为了堵争抢指标人的嘴,于是当地人指称李某为王林买到了2007年吉林省优秀学生指标。资料称,据其本人说,为买优秀学生指标投入了20多万元人民币。这些说法得到了相关数据的佐证。
2007年该市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考生人数是20560人,其中往届生人数为5209人,应届毕业生人数是15351人。根据吉林省的规定,这些学生数量最多可得到3个“省级优秀学生”指标;参加职业对口招生的考生人数是576人,最多得到1个指标。而在实际操作中,普通高中的指标却被职业高中毕业生所占用。
该市在2007年保送上大学的学生中,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仅被保送2人,即王林和姜某(毕业于吉林油田管理局高级中学),而毕业于吉林油田管理局职业高中的赵某和韩某却被保送。采访中,学生们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油田的人有钱嘛。”
保送生王林因为是招生办李某的近亲属而特别受到质疑,人们把目光集中到了她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她成为“省级优秀学生”资格的程序上。
她所在的班级共93名学生,她平时的学习成绩基本上排名在50名以后,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在全校进行的文科模拟考试中,王林获得的最好的一次成绩是全校排名第30名,高三时排名基本在第175名左右。
资料显示,王林所获得的“省优秀学生”资格没有经过“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评选,最初连评选出的候选人都没有她。后来正式获得资格,也没有在她所在的松原市实验高中及当地媒体进行公示。
她的“省优秀学生”资格获得过程,笔者采访到她同班的23名同学,竟然均不知道。
2007年松原市保送生的4名同学中,2名学生的父亲是松原市教育局领导,一名是市政府副秘书长,另外一名是松原市某县政府县长。
2008年被保送的4名同学中的家长,一位是松原市委常委兼某县县委书记、一位是市政府要员、另外两位都是某县县政府县长。
另据了解,2006年3名保送生的家长,任职最低的职务是松原市教育局某科科长。
12月3日,该市教育局书面答复《百姓》编辑部说,保送生问题是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的,不存在遭到质疑的问题。
越级审查报考资格的理由
吉林省招办下发的文件明确规定:高考报名工作由县(市、区)招生办具体组织实施。
但据当地居民介绍,该市招生办却越过县级招生办直接接触考生,将全市的在县区级招生办未得到登记的考生,拿到市招生办来审查报名资格。在2007年和2008年,这是通过“对松原市准备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的有关情况进行登记”的活动来实现的,并且规定,未获得登记的考生到高考报名时要到松原市招生办报名。
市招生办把自己的这一行为,说成是加强了对高考报名工作的管理。但遭到当地市民的质疑,他们怀疑,由市招生办亲自把关的这些报名考生是不是就真的没有问题、都合格?市招生办是真的为了加强对高考报名工作的管理,还是借机操控获利?
12月3日该局给《百姓》的书面答复称,关于2007、2008年报名资格审查是否真实的问题,该市检察院正在调查取证过程中,该局不能做出回答。
而质疑的人们则通过相关数据和真相给出了若干答案。
2007年报考资格审查结果
2007年松原市招生办直接接待的高考报名考生为319人,其中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48人,占松原市招生办所接待的报名考生总人数的15%,质疑者向本刊提供资料显示其身份证信息。
这48人当中,包括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参加高考、外省高考移民、假身份证参加考试、同一个人在两处报名并获得两个高考成绩。
高一的学生参加高考的2人,2007年报名号分别是1190155、1190102X;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参加高考的人数33人,报名号包括15134345等;外省移民考生5人,报名号分别是11990153、15134403、11990082、11021254、11021255;假身份证号码的考生是4人,报名号分别是11990063、11990071、15134441、11030968;同一个人2007年在两处报考并获得两个高考成绩的有2人次,同姓名同一照片的考生张某报名号分别是11990013、11013214。
这些考生中有27人在2007年是以往届生的身份报名,而在2008年则是以应届生报的名,他们也确实是2008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从省会考办所提供的会考库中查到的)。
知情人士透露,当时该市招生办有人向领导建议,只要向市教育局主管领导提出需要市会考办提供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学籍库这一要求,就可以很容易地查清这些考生的高一或高二学生身份,可是负责人没有这样做也根本不想这样做,其原因被指称是为了收取这些考生的“赞助费”。
最明显的指责是重复报名考生2人次。重复报名的这个考生由该负责人接待了两次,分别安排在了两个地方考试,并且两处都获得了高考成绩,这很明显地被认为其中有一处是找他人替考。
质疑的人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2007年松原市的高考考生为20560人,而该市招生办负责人直接接待的考生是319人,可就这一小部分考生中不符报名条件的考生人数却达到了48人之多,占所接待报名考生总人数的15%。
质疑得出的结论是,这说明了该市招生办把全市的未得到登记的考生拿到市招生办来直接审查他们的报名资格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加强对高考报名工作的管理,而是为了达到直接接触高考考生并使这些考生获得报名资格之目的。
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按照直接到该市招生办报考的高考考生的说法,2007年在该市招生办直接报名的高考考生,花出的费用为每人3万元。
2008年报考资格审查结果
资料显示,2008年松原市招生办直接接待的高考报名考生359人。其中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37人,怀疑有问题的考生数119人,占松原市招生办所接待的报名考生总人数的43%。
这些不符合报名条件的37人中,由高中二年级学生、外省“高考移民”组成。高二学生报考的人数是32人,报名号包括11990007等。外省“移民考生”的人数5人,报考号分别为11990142、15990050、14990054、15990044、15990043。
而怀疑有问题的这119名考生,资料表明他们是往届高中毕业生,但经过排查已经排除了他们不是松原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排除了他们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在该市参加过高考的往届生,市民怀疑他们的身份资料经过了更改。
这些更改身份资料的行为,并不是该市招生办所独立完成的,这意味着,该市招生管理工作的混乱,已经进入了一个更为“高级”的分工协作“产业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