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干部医疗科住院的1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程平均(15.19±6.74)年;年龄平均(73.65±6.45)岁;无症状在体检中发现高血压共83例(47.43%);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分别(171.32±15.78)mmHg,(68.16±8.15)mmHg,(76.43±7.17)mmHg;杓形高血压83例(47.43%),非杓形高血压92例(52.57%);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18例(67.43%);体位性低血压27例(15.43%)。高血压分级情况:1、2、3级分别为6例、52例、117例;低、中、高、极高危分别为0例、12例、59例、104例。存在合并症137例(78.29%)。TC(4.17±0.58)mmol/L,TG(1.21±0.36)mmol/L,HDL-C(1.10±0.30)mmol/L,LDL-C(2.64±0.52mmol/L),空腹血糖(5.07±1.04)mmol/L,血尿酸(309.4±92.5)μmol/L。服用降压药物1-4种,平均(1.79±0.62);服药次数1-4次/天,平均(1.63±0.27)。血压稳定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102例(58.29%)。结论:老年高血压有其自身特点,不仅要关注老年人降压疗效,更要注意安全性及靶器官保护作用。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临床资料分析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85-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即约每2位60岁以上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1]高血压病已极大威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本文对1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干部医疗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175例,其中男性140例(80%),女性35例(20%),年龄65-93岁,平均(73.65±6.45)岁;病程6-35年,平均(15.19±6.74)年。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年龄在65岁及以上、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SBP≥140mmHg,舒张压<90mmHg,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影响血压的疾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由专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计算机统一分析数据。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测得的结果,将夜间SBP均值和DBP均值较夜间下降10-20%归入杓形高血压组,将下降幅度<10%者归入非杓形高血压组。
入院时专人进行体重、身高测量,均清晨空腹状态抽肘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尿酸等。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X2检验。
2结果
2.1临床表现。无症状在体检中发现高血压者共83例(47.43%)。
2.2血压情况。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分别(171.32±15.78)mmHg,(68.16±8.15)mmHg,(76.43±7.17)mmHg;其中杓形高血压83例(47.43%),非杓形高血压92例(52.57%);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18例(67.43%);体位性低血压27例(15.43%)。高血压分级情况:1、2、3级分别为6例、52例、117例;低、中、高、极高危分别为0例、12例、59例、104例。
2.3合并症。存在合并症137例(78.29%),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COPD、肾功能不全等。
2.4血检指标。TC(4.17±0.58)mmol/L,TG(1.21±0.36)mmol/L,HDL-C(1.10±0.30)mmol/L,LDL-C(2.64±0.52mmol/L),空腹血糖(5.07±1.04)mmol/L,血尿酸(309.4±92.5)μmol/L。
2.5降压药物使用情况。主要使用降压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ACEI、
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及α-受体阻滞剂。患者服用降压药物1-4种,平均(1.79±0.62);服药次数1-4次/天,平均(1.63±0.27)。血压稳定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102例(58.29%)。
3讨论
高血压是导致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管壁的弹性减弱,弹力纤维、弹力板容易破裂,从而导致细胞外的介质改变,钙质沉着胶原增生引起动脉壁广泛退行性病变,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3]。由于非杓形高血压夜间血压持续升高,生理节奏性波动消失,使心血管系统较长时间处于高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加重左心室肥厚[4]。体位性低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独立相关的危险因子,体位性低血压具年龄相关性,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与患病率均增高[5]。本组观察也表现出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发的特征。
一些研究认为,血脂异常可能促进高血压的发生,而纠正异常的血脂有助于血压的控制[6]。Perlstein等前瞻性观察血尿酸与高血压发生的相关性,发现UA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RR=1.10,95%CI:1,06~1.15)[7]。2002年普查我国老年高血压治疗率为32.2%[8],而亦有资料报道老年高血压治疗率高达63.22%[9]。本组观察中患者属于经济条件较好,同年龄中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治疗率也高达58.29%。
高血压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年高血压发生率越来越高。新修订的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高血压试验汇总分析表明,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减少40%,心血管事件减少30%;无论是收缩期或舒张期高血压,抑或是ISH,降压治疗均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平均降低10mmHg收缩压和4mmHg舒张压,卒中的危险降低30%,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降低13%。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在降压的同时应当积极治疗并发症,积极地降低血糖、血脂及血尿酸。在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的同时,也要减轻血压增高对靶器官的损害,减低重要脏器受损的发生。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2010年修订版)
[2]张海燕,郭艺芳.老年人高血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9):1942-1944
[3]华琦.老年单纯收缩压高血压的特点与防治.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3):165
[4]华琦,皮林,李东宝,等.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594
[5]林仲秋,谢志泉.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1):51-54
[6]彭强,苏海.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的关联[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0):874—877
[7]Perlstein TS,Gumieniak O,Williams GH,et al.Uric aci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J].Hypertension,2006,48(6):1183-119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919-922
[9]崔华,范利,张梦,叶平,戴伟,刘国树.1993至2008年影响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307-312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临床资料分析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85-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即约每2位60岁以上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1]高血压病已极大威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本文对1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干部医疗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175例,其中男性140例(80%),女性35例(20%),年龄65-93岁,平均(73.65±6.45)岁;病程6-35年,平均(15.19±6.74)年。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年龄在65岁及以上、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SBP≥140mmHg,舒张压<90mmHg,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影响血压的疾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由专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计算机统一分析数据。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测得的结果,将夜间SBP均值和DBP均值较夜间下降10-20%归入杓形高血压组,将下降幅度<10%者归入非杓形高血压组。
入院时专人进行体重、身高测量,均清晨空腹状态抽肘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尿酸等。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X2检验。
2结果
2.1临床表现。无症状在体检中发现高血压者共83例(47.43%)。
2.2血压情况。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分别(171.32±15.78)mmHg,(68.16±8.15)mmHg,(76.43±7.17)mmHg;其中杓形高血压83例(47.43%),非杓形高血压92例(52.57%);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18例(67.43%);体位性低血压27例(15.43%)。高血压分级情况:1、2、3级分别为6例、52例、117例;低、中、高、极高危分别为0例、12例、59例、104例。
2.3合并症。存在合并症137例(78.29%),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COPD、肾功能不全等。
2.4血检指标。TC(4.17±0.58)mmol/L,TG(1.21±0.36)mmol/L,HDL-C(1.10±0.30)mmol/L,LDL-C(2.64±0.52mmol/L),空腹血糖(5.07±1.04)mmol/L,血尿酸(309.4±92.5)μmol/L。
2.5降压药物使用情况。主要使用降压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ACEI、
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及α-受体阻滞剂。患者服用降压药物1-4种,平均(1.79±0.62);服药次数1-4次/天,平均(1.63±0.27)。血压稳定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102例(58.29%)。
3讨论
高血压是导致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管壁的弹性减弱,弹力纤维、弹力板容易破裂,从而导致细胞外的介质改变,钙质沉着胶原增生引起动脉壁广泛退行性病变,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3]。由于非杓形高血压夜间血压持续升高,生理节奏性波动消失,使心血管系统较长时间处于高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加重左心室肥厚[4]。体位性低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独立相关的危险因子,体位性低血压具年龄相关性,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与患病率均增高[5]。本组观察也表现出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复杂,合并症多发的特征。
一些研究认为,血脂异常可能促进高血压的发生,而纠正异常的血脂有助于血压的控制[6]。Perlstein等前瞻性观察血尿酸与高血压发生的相关性,发现UA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RR=1.10,95%CI:1,06~1.15)[7]。2002年普查我国老年高血压治疗率为32.2%[8],而亦有资料报道老年高血压治疗率高达63.22%[9]。本组观察中患者属于经济条件较好,同年龄中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治疗率也高达58.29%。
高血压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年高血压发生率越来越高。新修订的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高血压试验汇总分析表明,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减少40%,心血管事件减少30%;无论是收缩期或舒张期高血压,抑或是ISH,降压治疗均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平均降低10mmHg收缩压和4mmHg舒张压,卒中的危险降低30%,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降低13%。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在降压的同时应当积极治疗并发症,积极地降低血糖、血脂及血尿酸。在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的同时,也要减轻血压增高对靶器官的损害,减低重要脏器受损的发生。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2010年修订版)
[2]张海燕,郭艺芳.老年人高血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9):1942-1944
[3]华琦.老年单纯收缩压高血压的特点与防治.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3):165
[4]华琦,皮林,李东宝,等.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594
[5]林仲秋,谢志泉.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1):51-54
[6]彭强,苏海.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的关联[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0):874—877
[7]Perlstein TS,Gumieniak O,Williams GH,et al.Uric aci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J].Hypertension,2006,48(6):1183-119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919-922
[9]崔华,范利,张梦,叶平,戴伟,刘国树.1993至2008年影响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30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