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配电系统的传统运行模式逐渐不适用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智能电网以其所具有的运行可靠性、电能质量高与管理智能化等特点,逐渐成为了我国电力工程的主要建设项目。在智能电网的建设阶段以及运行过程中,电气自动化在供配电系统中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供配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必要性,然后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供配电系统;应用
引言
為适应经济发展形势,满足社会用电需求,我国在电力系统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此背景下,供配电系统也相继引入了一系列的自动化技术,特别是在智能电网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只有将自动化技术合理地应用于供配电电气系统中,才能更好的促进电网建设与发展。
1 供配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必要性
供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重要构成,主要由高压输电系统、低压输电系统以及供电设备3部分,是维持电力系统及其设备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与核心,其中电气自动化的地位不可撼动,作用不言而喻。这是因为新形势下的用电需求决定了对供配电系统的全新的要求,而传统的变压器部署方案已经难以满足配电网运行的实际要求,所以变压器等设备无论是在性能功能还是配置数量均有了明显的提升,一旦其在工作期间突发故障,造成经济损失不说,还会严重困扰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尤其是在用电高峰发生的停电或断电事故,影响范围更大、更深,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可实现电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实时监控供配电线路和设备运行,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并消除故障,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恢复系统运行使其正常供电,尽可能地缩小故障波及范围,降低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总之对供配电系统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2.1 系统自动化监测
应用电气自动化可对供配电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测。供配电系统中,通常包含几十台变压器,对系统运行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在系统中安装电波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等设备,能实现系统运行参数的自动化监测。实际工作中,需加强对系统电压、电流、波形及频率等参数的监测,完成常用数据的储存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确保系统故障能够尽快排除。该技术能监测系统供电质量、电力故障及电力计量情况等,并根据预先设定阈值范围进行报警。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会将采集到的数据与限制值进行比较,超出范围立即报警。联合采用远程计量技术,能进行供配电系统运行参数远程监控,使系统管理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降低,方便相关工作的开展。在系统电气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系统可直观监测线路故障。根据线路在供电工作状态下的运行情况,系统能及时发现故障点,并将故障点情况传递给终端计算机。根据警报信息,系统维护人员可及时到达现场进行线路故障维护。实际进行供配电系统数据监测时,需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系统中安装的智能检测设备进行各种数据的采集、处理及通信传输,确保了系统运行的有效监控管理。供配电系统自动化监测如图1所示。
2.2 系统自动化控制
供配电系统能否维持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各种电力设备能否正常工作。应用电气自动化进行系统自动化控制,能改良系统运行状态,为系统正常供电提供保障。实际供配电系统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外界气压变化、温湿度变化及电磁场等。系统具有一定特殊性和精密性,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将导致系统运行稳定性被破坏。过去只能进行就近设备的操作控制,且存在人员技术不熟练等问题,容易导致系统操作出现问题。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突破以往操作弊端,借助远程操作设备进行供配电系统运行控制,能配合电力人员进行检测结果的处理,实现系统准确操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此外,可采用双层以太网结构实现系统监控。针对电动隔离和断路器等装置,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实现远程控制。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等级管理功能,人员通过输入正确的监控口令,可对供配电系统自动化装置进行控制。
2.3 系统自动化保护
供配电系统需完成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加强系统保护管理,避免因装置误动或拒动造成系统运行可靠性的降低。传统继电保护采用人工操作方式,容易出现错误,导致信息处理精准度降低,影响系统运行。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实现继电保护自动化管理,保证了系统运行安全性。实际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需完成继电保护自动控制装置的配备,以便及时发现系统故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系统出现停电或数据传输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系统的运行水平与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息息相关,而不断地提高电气自动化程度是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因此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更要积极探索其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方式,同时不断地扩大使用范围,唯有如此,供配电系统运行才能实现安全、高效、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梦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数码世界.2019(02)
[2]胡春昊.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供配电系统中的运用[J].数码世界.2019(07)
[3]周建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9(01)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供配电系统;应用
引言
為适应经济发展形势,满足社会用电需求,我国在电力系统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此背景下,供配电系统也相继引入了一系列的自动化技术,特别是在智能电网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只有将自动化技术合理地应用于供配电电气系统中,才能更好的促进电网建设与发展。
1 供配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必要性
供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重要构成,主要由高压输电系统、低压输电系统以及供电设备3部分,是维持电力系统及其设备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与核心,其中电气自动化的地位不可撼动,作用不言而喻。这是因为新形势下的用电需求决定了对供配电系统的全新的要求,而传统的变压器部署方案已经难以满足配电网运行的实际要求,所以变压器等设备无论是在性能功能还是配置数量均有了明显的提升,一旦其在工作期间突发故障,造成经济损失不说,还会严重困扰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尤其是在用电高峰发生的停电或断电事故,影响范围更大、更深,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可实现电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实时监控供配电线路和设备运行,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并消除故障,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恢复系统运行使其正常供电,尽可能地缩小故障波及范围,降低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总之对供配电系统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2.1 系统自动化监测
应用电气自动化可对供配电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测。供配电系统中,通常包含几十台变压器,对系统运行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在系统中安装电波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等设备,能实现系统运行参数的自动化监测。实际工作中,需加强对系统电压、电流、波形及频率等参数的监测,完成常用数据的储存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确保系统故障能够尽快排除。该技术能监测系统供电质量、电力故障及电力计量情况等,并根据预先设定阈值范围进行报警。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会将采集到的数据与限制值进行比较,超出范围立即报警。联合采用远程计量技术,能进行供配电系统运行参数远程监控,使系统管理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降低,方便相关工作的开展。在系统电气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系统可直观监测线路故障。根据线路在供电工作状态下的运行情况,系统能及时发现故障点,并将故障点情况传递给终端计算机。根据警报信息,系统维护人员可及时到达现场进行线路故障维护。实际进行供配电系统数据监测时,需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系统中安装的智能检测设备进行各种数据的采集、处理及通信传输,确保了系统运行的有效监控管理。供配电系统自动化监测如图1所示。
2.2 系统自动化控制
供配电系统能否维持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各种电力设备能否正常工作。应用电气自动化进行系统自动化控制,能改良系统运行状态,为系统正常供电提供保障。实际供配电系统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外界气压变化、温湿度变化及电磁场等。系统具有一定特殊性和精密性,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将导致系统运行稳定性被破坏。过去只能进行就近设备的操作控制,且存在人员技术不熟练等问题,容易导致系统操作出现问题。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突破以往操作弊端,借助远程操作设备进行供配电系统运行控制,能配合电力人员进行检测结果的处理,实现系统准确操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此外,可采用双层以太网结构实现系统监控。针对电动隔离和断路器等装置,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实现远程控制。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等级管理功能,人员通过输入正确的监控口令,可对供配电系统自动化装置进行控制。
2.3 系统自动化保护
供配电系统需完成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加强系统保护管理,避免因装置误动或拒动造成系统运行可靠性的降低。传统继电保护采用人工操作方式,容易出现错误,导致信息处理精准度降低,影响系统运行。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实现继电保护自动化管理,保证了系统运行安全性。实际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需完成继电保护自动控制装置的配备,以便及时发现系统故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系统出现停电或数据传输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系统的运行水平与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息息相关,而不断地提高电气自动化程度是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因此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更要积极探索其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方式,同时不断地扩大使用范围,唯有如此,供配电系统运行才能实现安全、高效、稳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梦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数码世界.2019(02)
[2]胡春昊.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供配电系统中的运用[J].数码世界.2019(07)
[3]周建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