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专题中,“省展”是“省摄影艺术展”的简称,对很多中国摄影人来说,在网络时代之前,各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省展”,曾是作品获得承认并得到展示的重要平台之一。对应今日摄影的多样化,“省展”也在发生变化,对各省摄影家协会来说,围绕省展的一系列工作,是推出新人新作的具体方法,对摄影人来说,“省展”引入的摄影新理念,则值得关注。
我们在文化演进中拍照,这些不断发生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快门按下的瞬间,也会在作品中延续和变化。
两年一届的“省展”是展示各省摄影工作的重要平台,各省摄影人在这里展示最新创作成果,外省人透过“省展”则可以看到该省摄影的大致状况。相比“国展”,“省展”距离摄影人更近,新人新作都在这里“亮相”。各省摄协是如何通过前前后后的工作推进本省摄影工作的?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方法,为本省的摄影创作找到新的方向?省协会的组织者,有不少也是创作者,又是如何看待当下的摄影发展?我们请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杨越峦、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谈了谈他们围绕“省展”正在开展、即将开展的工作,也请浙江省摄协秘书长毛小芳谈了谈浙江摄影的多项创新工作。
对从事协会组织工作的人来说,他们的眼睛同时向内外观看,面对本省和全国的摄影,“省展”具有的导向性会带来本省摄影的变化。浙江省的摄影工作近几年动作不断,工作坊、新锐摄影展……省协会用这些工作形式,联络协会内外力量,推动推进摄影理念的转变,期望形成新的本土影像气质。河北省摄协主席杨越峦看到摄影创作领域早已多元化,在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来激荡自己创作的同时,也开拓新的协会工作方式,并大力改革省展征稿模式,“只收专题”一时成为河北摄影人热议的话题。河南作为“纪实摄影”的大省,近些年不少青年创作者已有成熟的作品和创作方向,省摄协计划通过“省展”的设置变化,将新的力量与既有的摄影传统进一步融合。
在我们所看到的“省展”作品中,有的摄影人在自己生活中找到观察社会的着力点,如河北省摄影家张伏麟的作品《减负,冲不破的网》关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照片拍自日常,又触动社会普遍的焦虑。也有一些摄影家在风景类型中进行新的语言表达尝试,如河南摄影家赵丙元和浙江摄影家林华的作品,视觉上的变化带来新的作品气质。站远一些看,“省展”是引导,也是个评选过程,新观念引入之后,带来投稿作品的变化。“当代摄影”的一些主题、样式逐渐体现在作品中,一些作品试图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式的表达,有时候,形式之下若无切身感受和真知灼见,则难免直白,唯美之套话变为批判之套话,成为日常评论。另一方面,喜欢拍摄“唯美”的照片,其实并无问题,甚至也许继续拍下去才好,不过,这个“美”是否包含足够的意趣?质感是否到位?创作者营造的美是否可以带给观者视觉之外的体验?我们在文化演进中拍照,这些不断发生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快门按下的瞬间,也会在作品中延续和变化。
我们在文化演进中拍照,这些不断发生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快门按下的瞬间,也会在作品中延续和变化。
两年一届的“省展”是展示各省摄影工作的重要平台,各省摄影人在这里展示最新创作成果,外省人透过“省展”则可以看到该省摄影的大致状况。相比“国展”,“省展”距离摄影人更近,新人新作都在这里“亮相”。各省摄协是如何通过前前后后的工作推进本省摄影工作的?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方法,为本省的摄影创作找到新的方向?省协会的组织者,有不少也是创作者,又是如何看待当下的摄影发展?我们请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杨越峦、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谈了谈他们围绕“省展”正在开展、即将开展的工作,也请浙江省摄协秘书长毛小芳谈了谈浙江摄影的多项创新工作。
对从事协会组织工作的人来说,他们的眼睛同时向内外观看,面对本省和全国的摄影,“省展”具有的导向性会带来本省摄影的变化。浙江省的摄影工作近几年动作不断,工作坊、新锐摄影展……省协会用这些工作形式,联络协会内外力量,推动推进摄影理念的转变,期望形成新的本土影像气质。河北省摄协主席杨越峦看到摄影创作领域早已多元化,在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来激荡自己创作的同时,也开拓新的协会工作方式,并大力改革省展征稿模式,“只收专题”一时成为河北摄影人热议的话题。河南作为“纪实摄影”的大省,近些年不少青年创作者已有成熟的作品和创作方向,省摄协计划通过“省展”的设置变化,将新的力量与既有的摄影传统进一步融合。
在我们所看到的“省展”作品中,有的摄影人在自己生活中找到观察社会的着力点,如河北省摄影家张伏麟的作品《减负,冲不破的网》关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照片拍自日常,又触动社会普遍的焦虑。也有一些摄影家在风景类型中进行新的语言表达尝试,如河南摄影家赵丙元和浙江摄影家林华的作品,视觉上的变化带来新的作品气质。站远一些看,“省展”是引导,也是个评选过程,新观念引入之后,带来投稿作品的变化。“当代摄影”的一些主题、样式逐渐体现在作品中,一些作品试图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式的表达,有时候,形式之下若无切身感受和真知灼见,则难免直白,唯美之套话变为批判之套话,成为日常评论。另一方面,喜欢拍摄“唯美”的照片,其实并无问题,甚至也许继续拍下去才好,不过,这个“美”是否包含足够的意趣?质感是否到位?创作者营造的美是否可以带给观者视觉之外的体验?我们在文化演进中拍照,这些不断发生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快门按下的瞬间,也会在作品中延续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