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的好:“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新课程标准已经突显出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怎样培养生存能力?“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是使每个人面对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具备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与人、自然关系协调,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课程新标准 人文素质 学习激情 创新能力
目前,新一轮的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改革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急剧转型的变革时期,许多问题都引发了教师们的重新思索,当然也引起了一些混乱。
面对改革的浪潮,目前很流行在历史课堂上“演历史”,师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所谓的“体验历史”。笔者听过很多课,经常看到师生在课堂上“表演”历史,可这些表演往往是肤浅的、做作的,成了“戏说”历史,课堂上师生“上窜下跳、又哭又笑、你说我唱、花里胡哨”,学生毫无理解力,在嬉闹中结束了学习,这样的体验历史我们又怎能苟同?当然,适当的表演和体验历史也是应该的,但应该是恰当的、合理的、令人能够接受和信服的,否则就会成为一出“历史闹剧”。那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应当怎样构建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呢?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环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两个注重情感场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特别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所谓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教学模式,其结构要素及基本程序大致为:
“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感悟内化(精神提升)——激励践行”
第一环节:情境创设
“情境”指的是对人能够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者具体的社会环境。对于如何创设环境,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过比较精辟的论述:“①联系生活展现情境;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④播放音乐渲染情境;⑤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⑥锤炼语言描绘情境;⑦结合实际优化情境。”这些论述完全适用于我们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第二环节:亲历体验
所谓“亲历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领悟和体验,主要有三种方式的体验:①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②体验历史的丰富情感历程;③体验历史学习材料以外的丰富世界。
第三环节:感悟内化(精神提升)
“感悟内化”环节是学生能否真正从对历史的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关键要靠学生本身的能动性,当然也需要教师客观的、积极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与学生精神状态一致的、符合实际的指导。
第四环节:激励践行
“激励践行”是指学生在以上三个环节的基础之上,本身的行为发生转化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历史学科所承载的文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终极目的。
总之,在运用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毫无目的的、无原则的“演”历史、体验历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交融。所谓“科学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以理性为核心,崇尚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其目标指向学科知识本身;所谓“人文情境”指的是以感性为核心,强调课堂教学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创造性、情感性,其目标更多地指向于学生本身的发展。这两种情境的创设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协调统一,和谐并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既有情感的交融,又有理性的思辩;学生才能既在人文的阳光中探究历史,又能在对历史的探究中享受到人文的关怀,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情境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切实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只有这样,课堂的活力才能得以恢复,师生之间才能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才可以共同探讨、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思维的开放和智慧的碰撞才会成为可能。
第三是师生与教材应建立理解的“超越”关系。所谓“超越”指的是学生依据教材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教材以外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完善的技能,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创新学习打下基础。理解性“超越”关系的确立能够使学生能动地作用于教材,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并且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能适度地向教材以外、课堂以外拓展,从而形成一种内外交融的课堂环境。
总之,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互相关怀,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我们的课堂才能形成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郎、博大的氛围,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全身心的发展提高。
关键词 课程新标准 人文素质 学习激情 创新能力
目前,新一轮的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改革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急剧转型的变革时期,许多问题都引发了教师们的重新思索,当然也引起了一些混乱。
面对改革的浪潮,目前很流行在历史课堂上“演历史”,师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所谓的“体验历史”。笔者听过很多课,经常看到师生在课堂上“表演”历史,可这些表演往往是肤浅的、做作的,成了“戏说”历史,课堂上师生“上窜下跳、又哭又笑、你说我唱、花里胡哨”,学生毫无理解力,在嬉闹中结束了学习,这样的体验历史我们又怎能苟同?当然,适当的表演和体验历史也是应该的,但应该是恰当的、合理的、令人能够接受和信服的,否则就会成为一出“历史闹剧”。那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应当怎样构建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呢?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环境中,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将“情境”与“体验”两个注重情感场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特别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所谓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教学模式,其结构要素及基本程序大致为:
“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感悟内化(精神提升)——激励践行”
第一环节:情境创设
“情境”指的是对人能够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者具体的社会环境。对于如何创设环境,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过比较精辟的论述:“①联系生活展现情境;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④播放音乐渲染情境;⑤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⑥锤炼语言描绘情境;⑦结合实际优化情境。”这些论述完全适用于我们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第二环节:亲历体验
所谓“亲历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领悟和体验,主要有三种方式的体验:①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②体验历史的丰富情感历程;③体验历史学习材料以外的丰富世界。
第三环节:感悟内化(精神提升)
“感悟内化”环节是学生能否真正从对历史的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关键要靠学生本身的能动性,当然也需要教师客观的、积极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与学生精神状态一致的、符合实际的指导。
第四环节:激励践行
“激励践行”是指学生在以上三个环节的基础之上,本身的行为发生转化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历史学科所承载的文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终极目的。
总之,在运用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历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毫无目的的、无原则的“演”历史、体验历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交融。所谓“科学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以理性为核心,崇尚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其目标指向学科知识本身;所谓“人文情境”指的是以感性为核心,强调课堂教学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创造性、情感性,其目标更多地指向于学生本身的发展。这两种情境的创设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协调统一,和谐并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既有情感的交融,又有理性的思辩;学生才能既在人文的阳光中探究历史,又能在对历史的探究中享受到人文的关怀,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情境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切实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只有这样,课堂的活力才能得以恢复,师生之间才能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才可以共同探讨、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思维的开放和智慧的碰撞才会成为可能。
第三是师生与教材应建立理解的“超越”关系。所谓“超越”指的是学生依据教材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教材以外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完善的技能,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创新学习打下基础。理解性“超越”关系的确立能够使学生能动地作用于教材,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并且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能适度地向教材以外、课堂以外拓展,从而形成一种内外交融的课堂环境。
总之,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互相关怀,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我们的课堂才能形成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郎、博大的氛围,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全身心的发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