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一儿童节,希望爸爸或妈妈陪你过节吗?”
六一前夕,关注外来工教育的公益机构大地之子社区学园,推出了一项问卷调查。位于广州梅花园小区的学园负责人金白在收取问卷时发现,20个孩子中,有三个在上面这个问题后填写了“不需要”。
小华是其中之一。
小华生长在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直跟姑妈住在一起。问他为什么不想爸爸回家,小华回答,说了也没有用,爸爸过年都没有回来过。
大地之子及相关机构的这项调查面向京沪穗等8个城市、396名9岁以上的社区儿童,结果显示:88.3%的孩子希望六一和父母一起过。而另一个调查数据则显示:只有不到半数的孩子能经常得到父母双亲的共同陪伴。
六一半天假
这份报告引起了吴垠的注意。吴垠是一个公益机构的负责人,也是一个2岁小孩的母亲,在小区里,她还被另一个孩子叫做“妈妈阿姨”。那个孩子跟她女儿差不多年纪,从出生起就跟着外公外婆,父母很少回来看过她。这种情况让吴垠很感触,她一直琢磨着要做点什么。在看到这份报告后,吴垠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说服一批企业在六一节给父母放假呢?
5年前就开始在云南组织公益助学活动的吴垠是一个行动派,主意一定,她马上着手起草倡议书,联络公益组织及教育专家,并和同事们分头联系以前接触过的企业。
让吴垠惊喜的是,事情比想象中顺利,她之前合作过的一家企业——青蛙王子,董事长李振辉的想法不但与吴垠不谋而合,而且马上付诸行动,5月21日就宣布公司所有14周岁以下孩子的家长在六一放半天假,整个公司1300多名员工中,将有380人可以享受到这个假期。
去年六一节前,广州天河两个“白领”妈妈在路上举牌,“六一我也想放假,我也想陪陪孩子”,征集市民签名,在网络上掀起“六一家长该不该放假”的大讨论。
李振辉也关注到了这条新闻,开始有了给员工放假的念头。今年,一有跟其他企业领导或政府机构碰面的机会,他都会收集他们的看法,“大家都很认同,没有听到过反对意见”。
“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工作上有好的情绪会带到家里,在家陪孩子乐了一天,第二天干活儿也会觉得有劲。”家庭教育专家葛彬认为这恰恰符合了“工作家庭促进理论”。
青蛙王子的加入,极大地鼓舞了吴垠团队的士气。到目前为止,在倡议书上签字,或表态放假的企业达到了30家。同时,他们也争取到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支持,后者愿意在5月26日在广州和他们共同举办“关爱儿童、呵护有道”的主题活动。
“其实半天一天并不重要,我们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倡导大家关注亲子陪伴这个问题,”吴垠特别强调说。
活动还请来了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小非,她从法律层面论证了六一半天假的可能性。自1949年由国务院确立了第一次全国放假具体时间(即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来,分别在2000年和2007年的时候历经了两次重大的调整,也就是双休日和小长假的调整。
“这两次调整都是因应了社会的需求。”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小非认为,“六一半天假”其实也是这些年来比较强烈的社会需求之一,一旦社会各界形成了足够强的推动力量,就能引起立法者的重视,形成一个法律提案,“它的修订出台最终不难实现,但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陪孩子上兴趣班≠陪孩子
小芳刚到大地之子园区的时候,老师发现她经常有一些奇怪的、习惯性的动作:拔头发,用笔戳自己的手臂……在外来工子女中,小芳的家庭环境看上去并不算太差:父母都在身边,经济条件也还过得去。
老师觉得有必要做一趟家访。经过几次与小芳父母的深入交谈,才知道原来小芳父母整天忙于小店生意,回到家很疲惫,没有心思照顾女儿。“她妈妈是那种比较情绪化的人,她自己也承认没有什么耐心陪女儿玩儿”,小孩子难免活泼好动,当妈妈的就觉得她是在捣乱经常发火呵斥,加上在学校也不是那种“好”学生,“所以孩子就会积累很多叛逆、愤怒的情绪。”
可以想见,像小芳这样的父母,如果给他们放半天假,他们可能也会因为记挂着生意上或工作上的事情而无法真正用心陪伴孩子。
生活中还有一群热衷于各种兴趣培训班的父母,每个周末节假日,都被他们“很好”地利用上了。他们把孩子送去各种兴趣培训班,自己要么在外面候着,要么利用这个时间去打场球或约个下午茶。
“我们呼吁‘六一半天假’,不仅仅在于这半天的时间,更深层次的是呼吁这半天到底做什么。”家长学校副校长哈英敏认为,六一这半天要完完全全地交给孩子,家长要把手机关掉、电视关掉、电脑关掉,学校不要布置作业,兴趣班关门。
在广州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工作了20年的古方也发现,“到我们中心来培训的,80%的孩子都是不乐意的,都是家长逼的,真正愿意来学的这一部分,说实话家长不送他,他自动就来了。”
冯德泉,从事儿童教育多年,他发现其实现在很多当父母的还有一个困惑: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的孩子相处,“他们不知道和孩子谈什么,不知道跟他们在一起该干些什么。孩子很淘气,一淘气他们就没辙。”
最近,广州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针对本市1200名学龄儿童做了一个调查:“你最喜欢的陪伴人是谁?”只有58%的学龄前也就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表示“我愿意跟爸爸妈妈在一块”。
而学龄中期和高期的儿童当中,这个比例只占到了32%。在学龄高期的孩子当中,他们最乐意跟同伴在一起,这当中又有31%的人趋向于跟异性同伴相处。
研究儿童依恋关系的心理学家杨若一认为,这就是一个信号,如今的亲子关系有问题了。“这说明之前的家长陪伴是不够或者是无效的。”
“如果是正常的亲子关系,即便是13岁以上的孩子,他都会愿意抽一天享受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跟父母在一起的质量和亲密程度是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
触摸孩子的节拍
杨若一推荐父母们去读一读《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书中将每个孩子的需求归为五大类:1、一起玩;2、语言的赞美(“妈妈爱你”);3、得到礼物;4、照顾(穿衣吃饭做蛋糕);5、身体接触(抱、抚摸)。“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去琢磨,哪一种是TA最喜欢的,父母就去做。”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把心思真的放在孩子身上,摸到他生命的节拍,并且以你的节拍和他的节拍共鸣,然后在这个共鸣的基础上,你的有力节拍才能引导他走向一个正面的轨道,才能给到孩子一个正面的能量。”大地之子社区学园项目总监邓良说。
把心思真的放在孩子身上,摸到他生命的节拍,并且以你的节拍和他的节拍共鸣,然后在这个共鸣的基础上,你的有力节拍才能引导他走向一个正面的轨道。
六一前夕,关注外来工教育的公益机构大地之子社区学园,推出了一项问卷调查。位于广州梅花园小区的学园负责人金白在收取问卷时发现,20个孩子中,有三个在上面这个问题后填写了“不需要”。
小华是其中之一。
小华生长在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直跟姑妈住在一起。问他为什么不想爸爸回家,小华回答,说了也没有用,爸爸过年都没有回来过。
大地之子及相关机构的这项调查面向京沪穗等8个城市、396名9岁以上的社区儿童,结果显示:88.3%的孩子希望六一和父母一起过。而另一个调查数据则显示:只有不到半数的孩子能经常得到父母双亲的共同陪伴。
六一半天假
这份报告引起了吴垠的注意。吴垠是一个公益机构的负责人,也是一个2岁小孩的母亲,在小区里,她还被另一个孩子叫做“妈妈阿姨”。那个孩子跟她女儿差不多年纪,从出生起就跟着外公外婆,父母很少回来看过她。这种情况让吴垠很感触,她一直琢磨着要做点什么。在看到这份报告后,吴垠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说服一批企业在六一节给父母放假呢?
5年前就开始在云南组织公益助学活动的吴垠是一个行动派,主意一定,她马上着手起草倡议书,联络公益组织及教育专家,并和同事们分头联系以前接触过的企业。
让吴垠惊喜的是,事情比想象中顺利,她之前合作过的一家企业——青蛙王子,董事长李振辉的想法不但与吴垠不谋而合,而且马上付诸行动,5月21日就宣布公司所有14周岁以下孩子的家长在六一放半天假,整个公司1300多名员工中,将有380人可以享受到这个假期。
去年六一节前,广州天河两个“白领”妈妈在路上举牌,“六一我也想放假,我也想陪陪孩子”,征集市民签名,在网络上掀起“六一家长该不该放假”的大讨论。
李振辉也关注到了这条新闻,开始有了给员工放假的念头。今年,一有跟其他企业领导或政府机构碰面的机会,他都会收集他们的看法,“大家都很认同,没有听到过反对意见”。
“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工作上有好的情绪会带到家里,在家陪孩子乐了一天,第二天干活儿也会觉得有劲。”家庭教育专家葛彬认为这恰恰符合了“工作家庭促进理论”。
青蛙王子的加入,极大地鼓舞了吴垠团队的士气。到目前为止,在倡议书上签字,或表态放假的企业达到了30家。同时,他们也争取到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支持,后者愿意在5月26日在广州和他们共同举办“关爱儿童、呵护有道”的主题活动。
“其实半天一天并不重要,我们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倡导大家关注亲子陪伴这个问题,”吴垠特别强调说。
活动还请来了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小非,她从法律层面论证了六一半天假的可能性。自1949年由国务院确立了第一次全国放假具体时间(即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来,分别在2000年和2007年的时候历经了两次重大的调整,也就是双休日和小长假的调整。
“这两次调整都是因应了社会的需求。”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小非认为,“六一半天假”其实也是这些年来比较强烈的社会需求之一,一旦社会各界形成了足够强的推动力量,就能引起立法者的重视,形成一个法律提案,“它的修订出台最终不难实现,但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陪孩子上兴趣班≠陪孩子
小芳刚到大地之子园区的时候,老师发现她经常有一些奇怪的、习惯性的动作:拔头发,用笔戳自己的手臂……在外来工子女中,小芳的家庭环境看上去并不算太差:父母都在身边,经济条件也还过得去。
老师觉得有必要做一趟家访。经过几次与小芳父母的深入交谈,才知道原来小芳父母整天忙于小店生意,回到家很疲惫,没有心思照顾女儿。“她妈妈是那种比较情绪化的人,她自己也承认没有什么耐心陪女儿玩儿”,小孩子难免活泼好动,当妈妈的就觉得她是在捣乱经常发火呵斥,加上在学校也不是那种“好”学生,“所以孩子就会积累很多叛逆、愤怒的情绪。”
可以想见,像小芳这样的父母,如果给他们放半天假,他们可能也会因为记挂着生意上或工作上的事情而无法真正用心陪伴孩子。
生活中还有一群热衷于各种兴趣培训班的父母,每个周末节假日,都被他们“很好”地利用上了。他们把孩子送去各种兴趣培训班,自己要么在外面候着,要么利用这个时间去打场球或约个下午茶。
“我们呼吁‘六一半天假’,不仅仅在于这半天的时间,更深层次的是呼吁这半天到底做什么。”家长学校副校长哈英敏认为,六一这半天要完完全全地交给孩子,家长要把手机关掉、电视关掉、电脑关掉,学校不要布置作业,兴趣班关门。
在广州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工作了20年的古方也发现,“到我们中心来培训的,80%的孩子都是不乐意的,都是家长逼的,真正愿意来学的这一部分,说实话家长不送他,他自动就来了。”
冯德泉,从事儿童教育多年,他发现其实现在很多当父母的还有一个困惑: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的孩子相处,“他们不知道和孩子谈什么,不知道跟他们在一起该干些什么。孩子很淘气,一淘气他们就没辙。”
最近,广州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针对本市1200名学龄儿童做了一个调查:“你最喜欢的陪伴人是谁?”只有58%的学龄前也就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表示“我愿意跟爸爸妈妈在一块”。
而学龄中期和高期的儿童当中,这个比例只占到了32%。在学龄高期的孩子当中,他们最乐意跟同伴在一起,这当中又有31%的人趋向于跟异性同伴相处。
研究儿童依恋关系的心理学家杨若一认为,这就是一个信号,如今的亲子关系有问题了。“这说明之前的家长陪伴是不够或者是无效的。”
“如果是正常的亲子关系,即便是13岁以上的孩子,他都会愿意抽一天享受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跟父母在一起的质量和亲密程度是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
触摸孩子的节拍
杨若一推荐父母们去读一读《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书中将每个孩子的需求归为五大类:1、一起玩;2、语言的赞美(“妈妈爱你”);3、得到礼物;4、照顾(穿衣吃饭做蛋糕);5、身体接触(抱、抚摸)。“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去琢磨,哪一种是TA最喜欢的,父母就去做。”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把心思真的放在孩子身上,摸到他生命的节拍,并且以你的节拍和他的节拍共鸣,然后在这个共鸣的基础上,你的有力节拍才能引导他走向一个正面的轨道,才能给到孩子一个正面的能量。”大地之子社区学园项目总监邓良说。
把心思真的放在孩子身上,摸到他生命的节拍,并且以你的节拍和他的节拍共鸣,然后在这个共鸣的基础上,你的有力节拍才能引导他走向一个正面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