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是一部由儿童歌剧改编而成的童话故事,并通过附记再现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恶行以及在强权统治下人们的不屈。本文简要介绍了此书,并结合童话和附记内容展现了此书的闪光之处,力求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关键词:二战集中营 战争 和平 反思
提到自由,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裴多菲那首著名的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或许是矗立在美国纽约海港哈德逊河口代表美国形象的自由女神像。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由如此向往,西方也倡导了几百年的“天赋人权”,然而,今天我们所谓的自由、人权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却是八十多年前上百万人誓死捍卫而求之不得的。
一、关于《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其书
《布伦迪巴》本是一部儿童歌剧,曾在二战时期的德国特莱津集中营数次上演,為人们带去了难能可贵的自由之光。作者刘耀辉根据这一歌剧作《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一书,其内容由童话和附记两部分组成。
在童话中,布伦迪巴被赋予恶霸的性质,代表了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的统治者。除了童话,作者还通过大篇幅的附记,以大量的史料和文学回忆录乃至影视作品,让读者认真审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集中营大屠杀带给犹太种族毁灭性的打击。
二、《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的闪光之处
《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是一部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的作品,但却并不枯燥无聊,书中不乏熠熠闪光的亮点。
(一)童话与现实遥相呼应
首先,作者将童话故事中的手风琴手命名“布伦迪巴”,读者很自然地将恶霸的形象与纳粹党联系起来,深入人心。其次,童话中那个叫希姆尔的男孩一出场就穿着蓝色条纹睡衣,这与纳粹集中营的“囚徒”们的穿着一致。希姆尔不遗余力地帮助兄妹俩,但身为孤儿的他能给兄妹俩提供的帮助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像集中营的“囚徒”们竭尽所能地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却始终没办法帮助他们得到自由。再次,童话中的市民和警长影射的是二战期间麻木的人们。当小学生们占领广场唱起优美的旋律之时,那些市民才猛然惊醒,纷纷“倒戈”向兄妹俩伸出援手;这正如二战期间那些麻木的人群,当二战结束,纳粹党曾经疯狂的举动才似乎真正唤醒起那些民众心底的良知。
(二)附记史料具有借鉴意义
附记的史料包括当年集中营幸存者的回忆录、大屠杀研究者的数据、表现大屠杀题材的电影等。但是,这些资料和数据却不是单一累积的数字,而是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并且有温度有力量。加之作者人道主义的叙述风格,使得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题材较易为读者所接受,让读者们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反思那段历史。
(三)展现了集中营的另一面
提到集中营,读者们惯常想到的都是死难者的不幸,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死难者中有那么多富有天赋和才华的人们。读过此书的读者,一定会对附记中那个叫彼得·金兹的具有写作天赋的男孩记忆犹新,但其实,集中营里像这样的孩子多得数不胜数。还有那些为孩子们提供艺术源泉的艺术家们,他们甘愿冒着被纳粹发现的危险也要教孩子学习和创作。事实证明,这些孩子中若干个非常有限的幸存者后来确实成为了非常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并为这个世界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四)使读者懂得珍视和平
如果说,集中营的冤魂我们已经无法挽救,那么似乎,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铭记历史,不让历史重演。在附记的开篇,作者就引用了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一句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在德国的中心,那些刻有死难者名单的雕塑,不仅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德国过去所犯下的错,也让人们于痛惜之中深刻地反省,并警惕再不会重蹈覆辙。童话故事的结尾,恶霸布伦迪巴不正是说了:“我一定会再回来的!”
(五)为中国人民敲响警钟
如果我们愿意花费哪怕一点点时间去详细地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南京大屠杀和旅顺大屠杀的悲惨状况并不比犹太人大屠杀幸运多少,只是因为德国人有对历史的反思态度,而让人们有机会、有勇气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但在中国,我们多少人只知道日本曾经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然而对其恶行造成的结果和影响却一无所知。“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不应当仅仅是一句口号,也许人们还应当以实际行动做点什么。
三、《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之外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待本书及那段历史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希望更多的人能品读出不一样的“布伦迪巴”,产生更多思想的碰撞;也希望人们能在阅读之余认真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勇敢地正视那段历史。除此之外,人们还应该及时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努力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因不幸而久居天堂的人们像炫目的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
参考文献:
[1]刘耀辉.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55-59.
(作者简介:乔姝媛,女,在读硕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出版)(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二战集中营 战争 和平 反思
提到自由,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裴多菲那首著名的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或许是矗立在美国纽约海港哈德逊河口代表美国形象的自由女神像。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由如此向往,西方也倡导了几百年的“天赋人权”,然而,今天我们所谓的自由、人权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却是八十多年前上百万人誓死捍卫而求之不得的。
一、关于《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其书
《布伦迪巴》本是一部儿童歌剧,曾在二战时期的德国特莱津集中营数次上演,為人们带去了难能可贵的自由之光。作者刘耀辉根据这一歌剧作《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一书,其内容由童话和附记两部分组成。
在童话中,布伦迪巴被赋予恶霸的性质,代表了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的统治者。除了童话,作者还通过大篇幅的附记,以大量的史料和文学回忆录乃至影视作品,让读者认真审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集中营大屠杀带给犹太种族毁灭性的打击。
二、《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的闪光之处
《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是一部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的作品,但却并不枯燥无聊,书中不乏熠熠闪光的亮点。
(一)童话与现实遥相呼应
首先,作者将童话故事中的手风琴手命名“布伦迪巴”,读者很自然地将恶霸的形象与纳粹党联系起来,深入人心。其次,童话中那个叫希姆尔的男孩一出场就穿着蓝色条纹睡衣,这与纳粹集中营的“囚徒”们的穿着一致。希姆尔不遗余力地帮助兄妹俩,但身为孤儿的他能给兄妹俩提供的帮助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像集中营的“囚徒”们竭尽所能地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却始终没办法帮助他们得到自由。再次,童话中的市民和警长影射的是二战期间麻木的人们。当小学生们占领广场唱起优美的旋律之时,那些市民才猛然惊醒,纷纷“倒戈”向兄妹俩伸出援手;这正如二战期间那些麻木的人群,当二战结束,纳粹党曾经疯狂的举动才似乎真正唤醒起那些民众心底的良知。
(二)附记史料具有借鉴意义
附记的史料包括当年集中营幸存者的回忆录、大屠杀研究者的数据、表现大屠杀题材的电影等。但是,这些资料和数据却不是单一累积的数字,而是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并且有温度有力量。加之作者人道主义的叙述风格,使得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题材较易为读者所接受,让读者们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反思那段历史。
(三)展现了集中营的另一面
提到集中营,读者们惯常想到的都是死难者的不幸,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死难者中有那么多富有天赋和才华的人们。读过此书的读者,一定会对附记中那个叫彼得·金兹的具有写作天赋的男孩记忆犹新,但其实,集中营里像这样的孩子多得数不胜数。还有那些为孩子们提供艺术源泉的艺术家们,他们甘愿冒着被纳粹发现的危险也要教孩子学习和创作。事实证明,这些孩子中若干个非常有限的幸存者后来确实成为了非常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并为这个世界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四)使读者懂得珍视和平
如果说,集中营的冤魂我们已经无法挽救,那么似乎,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铭记历史,不让历史重演。在附记的开篇,作者就引用了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一句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在德国的中心,那些刻有死难者名单的雕塑,不仅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德国过去所犯下的错,也让人们于痛惜之中深刻地反省,并警惕再不会重蹈覆辙。童话故事的结尾,恶霸布伦迪巴不正是说了:“我一定会再回来的!”
(五)为中国人民敲响警钟
如果我们愿意花费哪怕一点点时间去详细地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南京大屠杀和旅顺大屠杀的悲惨状况并不比犹太人大屠杀幸运多少,只是因为德国人有对历史的反思态度,而让人们有机会、有勇气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但在中国,我们多少人只知道日本曾经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然而对其恶行造成的结果和影响却一无所知。“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不应当仅仅是一句口号,也许人们还应当以实际行动做点什么。
三、《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之外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待本书及那段历史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希望更多的人能品读出不一样的“布伦迪巴”,产生更多思想的碰撞;也希望人们能在阅读之余认真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勇敢地正视那段历史。除此之外,人们还应该及时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努力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因不幸而久居天堂的人们像炫目的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
参考文献:
[1]刘耀辉.布伦迪巴——囚笼里的自由之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55-59.
(作者简介:乔姝媛,女,在读硕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出版)(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