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初,第一批当选中国特级烹饪技师、操持无数场国宴、为高层领导人服务了15年的罗国荣病逝。其子罗楷经在北京饭店的军管会看到了对父亲下的结论:罗国荣系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贺龙带至北京,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人至古稀,罗楷经遥望父亲,将往事开封。
罗国荣,1911年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花园场,曾学艺川菜大师王海泉、黄晋临。1937年,罗国荣经人介绍到重庆小园的大银行家丁次鹤家里主厨。此时正值抗战爆发,国民党高层、社会名流纷纷向重庆汇集,政界、军界、文化界人士都成了丁次鹤的座上宾。罗国荣的一手好菜很快就扬名小园了,客人们管他叫“罗斯福”,跟“罗师傅”谐音。
1940年,罗国荣担任经理的“颐之时”在成都开张,经营高档川菜,后来又在重庆开了分号。彼时,重庆已变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颐之时”也成了很多高级宴请的场所。孔祥熙到“颐之时”订席,60大洋一桌,吃完非常高兴,又订了两桌送给蒋介石。蒋自己吃不了,再把其中一桌送给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吃完也满意极了,写了一块“川菜圣手”的匾送给罗国荣。
1945年8月国共谈判,毛泽东飞抵重庆住了40多天。国共两党及民主人士相互往来交流,很多宴席都出自罗国荣之手。
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时,恩师黄晋临惊吓而死,罗国荣为此发明了一道菜叫“轰炸东京”,也就是流传至今的“锅巴海参”。将一盘带汤的海参迅速浇到另一盘油炸好的锅巴上,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好似心底的怒火在爆炸。一介厨师恨日本鬼子又能怎么着?为携手抗日的两党高管做做菜,也算是尽了心了。
成都解放的第二天,贺龙在“颐之时”宴请起义将领。此后罗国荣便跟随贺龙赴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工作,同时出任重庆国营“颐之时”经理。
当年在重庆吃过罗国荣的菜后,毛泽东一直念念不忘,向周总理询问此人的下落。周总理告诉他,好办,找贺龙就行。于是在毛泽东的亲自点将下,1954年,罗国荣调至北京,先到中南海,后来毛泽东认为这样一个人才应该为更多的人服务,又将他调往北京饭店主厨。
每位外国国家首脑访华前,承担国宴任务的后厨都要对来访国家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以及首脑的喜好、个性进行了解,以便制订出稳妥相宜的方案。
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周总理以最高规格接待。印尼潮湿,那儿的人喜欢吃辣的,两国领导人见面交谈的时候,毛泽东也说过:在吃辣椒方面,我不如苏加诺总统。宴会上罗国荣炒了一道川菜名品宫保鸡丁,苏加诺赞不绝口,筷不离手,眼看盘子要见底儿,细心的周总理立刻派人通知厨房马上再做一份。
同一道菜在国宴上上两次,也算是奇闻。正宗的宫保鸡丁选的是雏母鸡的鸡腿肉,去皮、抽筋、切丁。小母鸡的鸡腿才多大?一盘子宫保鸡丁怎么也得七八只鸡腿,现切根本来不及。多年后后厨的人跟罗楷经回忆起来,也都说“该着你父亲露脸”,墩子上就有一份现成的鸡丁,是罗国荣提前准备时让多切出来的,本打算等宴会结束叫徒弟黄子云炒给厨房的人吃。三五分钟不到,又一份宫保鸡丁出锅,主宾都有些惊讶。宴会结束后,周总理亲自到厨房给罗国荣敬酒,夸赞他:“老罗,你今天的表现太好了!”
在罗楷经眼中,父亲做菜两头拿手。一是宴会菜高档菜,还有一手绝技就是将人人都能见得着、买得起的食材做出谁也做不出来的味道,让凡料成珍。
为毛泽东主厨过10多年的于存向罗楷经讲过一个关于“诸肉不如猪肉,百菜不如白菜”的故事。
1958年秋末冬初,罗国荣受派去一个中央宴会,那天的宴会上,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叶剑英等都在。因为天冷咳嗽严重,罗国荣就选了两道菜亲自动手,一个是烤方(猪肉),一个是开水白菜,其他的让徒弟们做。
宴会结束,服务员跑过来兴奋地学话,说今儿又露脸了,叶老总说“这方一定是罗国荣烤的”,我们回答是,他又说“比我们广东的烤乳猪还好吃”。贺老总也接话说:“我说嘛,除了他哪个也烤不出这个味来。”陈老总更有意思,说了一句“诸肉不如猪肉,只有做到这个程度这句话才成立”。后来上开水白菜时,邓老总又指着他面前的碗说,还有一句“百菜不如白菜”,做到这个程度才名副其实,跟“诸肉不如猪肉”合在一起才完整了。
“文革”爆发后,因为与贺龙的关系,罗国荣遭到抄家,紧接着又被停止工作,在院里扫厕所。一年多后,患哮喘多年的罗国荣在家中去世,年仅57岁。
邓小平复出后曾到北京饭店询问负责人:“罗国荣呢?”对方回答说死了。又问家属在哪里,被告知已经返回四川。之后罗国荣获得平反落实了政策,家属回到北京,一个女儿也被安排进北京饭店上班,算是一种补偿吧。
(摘自2014年10月17日《北京青年报》)
人至古稀,罗楷经遥望父亲,将往事开封。
罗国荣,1911年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花园场,曾学艺川菜大师王海泉、黄晋临。1937年,罗国荣经人介绍到重庆小园的大银行家丁次鹤家里主厨。此时正值抗战爆发,国民党高层、社会名流纷纷向重庆汇集,政界、军界、文化界人士都成了丁次鹤的座上宾。罗国荣的一手好菜很快就扬名小园了,客人们管他叫“罗斯福”,跟“罗师傅”谐音。
1940年,罗国荣担任经理的“颐之时”在成都开张,经营高档川菜,后来又在重庆开了分号。彼时,重庆已变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颐之时”也成了很多高级宴请的场所。孔祥熙到“颐之时”订席,60大洋一桌,吃完非常高兴,又订了两桌送给蒋介石。蒋自己吃不了,再把其中一桌送给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吃完也满意极了,写了一块“川菜圣手”的匾送给罗国荣。
1945年8月国共谈判,毛泽东飞抵重庆住了40多天。国共两党及民主人士相互往来交流,很多宴席都出自罗国荣之手。
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时,恩师黄晋临惊吓而死,罗国荣为此发明了一道菜叫“轰炸东京”,也就是流传至今的“锅巴海参”。将一盘带汤的海参迅速浇到另一盘油炸好的锅巴上,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好似心底的怒火在爆炸。一介厨师恨日本鬼子又能怎么着?为携手抗日的两党高管做做菜,也算是尽了心了。
成都解放的第二天,贺龙在“颐之时”宴请起义将领。此后罗国荣便跟随贺龙赴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工作,同时出任重庆国营“颐之时”经理。
当年在重庆吃过罗国荣的菜后,毛泽东一直念念不忘,向周总理询问此人的下落。周总理告诉他,好办,找贺龙就行。于是在毛泽东的亲自点将下,1954年,罗国荣调至北京,先到中南海,后来毛泽东认为这样一个人才应该为更多的人服务,又将他调往北京饭店主厨。
每位外国国家首脑访华前,承担国宴任务的后厨都要对来访国家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以及首脑的喜好、个性进行了解,以便制订出稳妥相宜的方案。
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周总理以最高规格接待。印尼潮湿,那儿的人喜欢吃辣的,两国领导人见面交谈的时候,毛泽东也说过:在吃辣椒方面,我不如苏加诺总统。宴会上罗国荣炒了一道川菜名品宫保鸡丁,苏加诺赞不绝口,筷不离手,眼看盘子要见底儿,细心的周总理立刻派人通知厨房马上再做一份。
同一道菜在国宴上上两次,也算是奇闻。正宗的宫保鸡丁选的是雏母鸡的鸡腿肉,去皮、抽筋、切丁。小母鸡的鸡腿才多大?一盘子宫保鸡丁怎么也得七八只鸡腿,现切根本来不及。多年后后厨的人跟罗楷经回忆起来,也都说“该着你父亲露脸”,墩子上就有一份现成的鸡丁,是罗国荣提前准备时让多切出来的,本打算等宴会结束叫徒弟黄子云炒给厨房的人吃。三五分钟不到,又一份宫保鸡丁出锅,主宾都有些惊讶。宴会结束后,周总理亲自到厨房给罗国荣敬酒,夸赞他:“老罗,你今天的表现太好了!”
在罗楷经眼中,父亲做菜两头拿手。一是宴会菜高档菜,还有一手绝技就是将人人都能见得着、买得起的食材做出谁也做不出来的味道,让凡料成珍。
为毛泽东主厨过10多年的于存向罗楷经讲过一个关于“诸肉不如猪肉,百菜不如白菜”的故事。
1958年秋末冬初,罗国荣受派去一个中央宴会,那天的宴会上,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叶剑英等都在。因为天冷咳嗽严重,罗国荣就选了两道菜亲自动手,一个是烤方(猪肉),一个是开水白菜,其他的让徒弟们做。
宴会结束,服务员跑过来兴奋地学话,说今儿又露脸了,叶老总说“这方一定是罗国荣烤的”,我们回答是,他又说“比我们广东的烤乳猪还好吃”。贺老总也接话说:“我说嘛,除了他哪个也烤不出这个味来。”陈老总更有意思,说了一句“诸肉不如猪肉,只有做到这个程度这句话才成立”。后来上开水白菜时,邓老总又指着他面前的碗说,还有一句“百菜不如白菜”,做到这个程度才名副其实,跟“诸肉不如猪肉”合在一起才完整了。
“文革”爆发后,因为与贺龙的关系,罗国荣遭到抄家,紧接着又被停止工作,在院里扫厕所。一年多后,患哮喘多年的罗国荣在家中去世,年仅57岁。
邓小平复出后曾到北京饭店询问负责人:“罗国荣呢?”对方回答说死了。又问家属在哪里,被告知已经返回四川。之后罗国荣获得平反落实了政策,家属回到北京,一个女儿也被安排进北京饭店上班,算是一种补偿吧。
(摘自2014年10月17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