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柯云路:人们常讲做人要有“诚信”,不要贪小便宜,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既是道德的教化,也是行为可能取得的社会评价。
一位一年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给我写信,自陈辗转数夜不得要领,无奈之下“希望柯老师能救学生于水火之中”。如此重托,他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这位年轻人生长于大城市,所修专业为哲学。由于当前的就业压力,他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到处投寄简历,这种努力已两年有余,但找工作的事至今只能用“频频失利”形容。
于是他开始审视自己。
这种审视并不针对通常的表层缺点,而是深层的价值观问题。从学生时代起,他就认为自己善良诚实、有上进心,并且勤奋努力。然而走入社会后,却发现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相反,那些对学术不认真、欺骗耍花招、善于整人的人倒很有市场。
他并不甘心,心想这种现象大概是局部的,于是又到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结果发现多数地方都这样。他说:“我求学并非只为学术,也有安身立命、为父母尽点孝心的打算——也就是通过知行合一的途径,使素质得到提高,还能让自己有一口饭吃,然后再尽点责任。但是我发现这样做行不通,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只是这样的改变让我很痛苦,因为这种价值观在我大脑中已然20多年了。晚上辗转躺在床上,我总是禁不住反复问自己,我该做这样的改变吗?这种改变值得吗?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难道就此遁隐起来吗?”
这位年轻人的心情非常好理解。这类信件几乎隔段时间我就会收到几封。许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会产生同样的困惑。写信的年轻人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经过数年的大学教育,他致力研究的专业并没有提供给他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基本方法,教育与实践的脱节在踏出校门的第一步就使他备感挫折。
当前的学校和大多数家庭从小对孩子的教育自然如这位年轻人一样,要求他们善良诚实、勤奋努力。具备如此品格的孩子通常会得到环境的认同,学习成绩优良,老师喜爱,在同学中也能获得自信,自然会一路顺畅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更有少数佼佼者读至硕士生博士生。但这样的孩子在离开学校后,其中的一部分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而不知所措。他们既不愿与现实中的种种不理想“同流合污”,又没有成长出足够的行为能力,使自己既保持纯正品格,又能通达机变成为生活强者。
我对这位哲学研究生建议是要“补课”——要补上社会行为能力这一课。要善于在求职、就职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推销自己”。但同时我又告诉他,这绝不是走歪门邪道。
这使我又想起不久前与另一位大学生的交往。他说自己在专业上已学习5年,由于上学期间大量参与社会活动,占用了相当精力,每次考试基本上靠突击,多科成绩不过关。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主干课程5门不及格就无法获得学位证,而没有学位证就意味着在找工作乃至以后的个人发展中都很被动。 这位大学生说,眼下有一种做法可能拿到学位证但不怎么光彩,“在主管考试成绩的领导身上下功夫,当然这得用银子搞定”。
他很困惑,问究竟要不要那样做?这似乎是个幼稚的问题,答案不言自明。一个人在一生中应该坚守诚信的品德。
人们常讲做人要有诚信,不要贪小便宜,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既是道德的教化,也是行为可能取得的社会评价。而一个人的社会评价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前途。
成功要靠奋斗,也要靠机遇。而机遇通常只会落入那些有准备的人之手。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如何准备,每个人的理解却大不相同。人的一生就像爬一座山,使用什么样的工具,选择哪一条路径,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世上没有人愿意走弯路,但成功者身后留下的却往往是一条弯弯曲曲、起伏不平的路。这说明捷径是不存在的,靠一时的投机取巧似乎能取得某种成功,但如果手段不光明,迟早会受惩罚。
这就是命运的“公平”和所谓“上帝之眼”。人生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要短视。靠一时的取巧通常不会持久。不羡慕别人的小聪明,坚定地遵从自己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努力,最终会获得人生的成功。
一位一年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给我写信,自陈辗转数夜不得要领,无奈之下“希望柯老师能救学生于水火之中”。如此重托,他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这位年轻人生长于大城市,所修专业为哲学。由于当前的就业压力,他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到处投寄简历,这种努力已两年有余,但找工作的事至今只能用“频频失利”形容。
于是他开始审视自己。
这种审视并不针对通常的表层缺点,而是深层的价值观问题。从学生时代起,他就认为自己善良诚实、有上进心,并且勤奋努力。然而走入社会后,却发现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相反,那些对学术不认真、欺骗耍花招、善于整人的人倒很有市场。
他并不甘心,心想这种现象大概是局部的,于是又到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结果发现多数地方都这样。他说:“我求学并非只为学术,也有安身立命、为父母尽点孝心的打算——也就是通过知行合一的途径,使素质得到提高,还能让自己有一口饭吃,然后再尽点责任。但是我发现这样做行不通,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只是这样的改变让我很痛苦,因为这种价值观在我大脑中已然20多年了。晚上辗转躺在床上,我总是禁不住反复问自己,我该做这样的改变吗?这种改变值得吗?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难道就此遁隐起来吗?”
这位年轻人的心情非常好理解。这类信件几乎隔段时间我就会收到几封。许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会产生同样的困惑。写信的年轻人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经过数年的大学教育,他致力研究的专业并没有提供给他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基本方法,教育与实践的脱节在踏出校门的第一步就使他备感挫折。
当前的学校和大多数家庭从小对孩子的教育自然如这位年轻人一样,要求他们善良诚实、勤奋努力。具备如此品格的孩子通常会得到环境的认同,学习成绩优良,老师喜爱,在同学中也能获得自信,自然会一路顺畅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更有少数佼佼者读至硕士生博士生。但这样的孩子在离开学校后,其中的一部分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而不知所措。他们既不愿与现实中的种种不理想“同流合污”,又没有成长出足够的行为能力,使自己既保持纯正品格,又能通达机变成为生活强者。
我对这位哲学研究生建议是要“补课”——要补上社会行为能力这一课。要善于在求职、就职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推销自己”。但同时我又告诉他,这绝不是走歪门邪道。
这使我又想起不久前与另一位大学生的交往。他说自己在专业上已学习5年,由于上学期间大量参与社会活动,占用了相当精力,每次考试基本上靠突击,多科成绩不过关。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主干课程5门不及格就无法获得学位证,而没有学位证就意味着在找工作乃至以后的个人发展中都很被动。 这位大学生说,眼下有一种做法可能拿到学位证但不怎么光彩,“在主管考试成绩的领导身上下功夫,当然这得用银子搞定”。
他很困惑,问究竟要不要那样做?这似乎是个幼稚的问题,答案不言自明。一个人在一生中应该坚守诚信的品德。
人们常讲做人要有诚信,不要贪小便宜,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既是道德的教化,也是行为可能取得的社会评价。而一个人的社会评价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前途。
成功要靠奋斗,也要靠机遇。而机遇通常只会落入那些有准备的人之手。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如何准备,每个人的理解却大不相同。人的一生就像爬一座山,使用什么样的工具,选择哪一条路径,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世上没有人愿意走弯路,但成功者身后留下的却往往是一条弯弯曲曲、起伏不平的路。这说明捷径是不存在的,靠一时的投机取巧似乎能取得某种成功,但如果手段不光明,迟早会受惩罚。
这就是命运的“公平”和所谓“上帝之眼”。人生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要短视。靠一时的取巧通常不会持久。不羡慕别人的小聪明,坚定地遵从自己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努力,最终会获得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