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渭南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但是随着古树自身、人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及制约,还有的则因地处荒山野岭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造成古树名木衰老及死亡。因此,必须采取抢救性措施,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管理和养护来延缓古树名木的衰老。该文通过抽样调查,分析渭南市古树名木的生存和保护现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复壮技术和保护对策。
关键词 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陕西渭南
中图分类号 S7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169-02
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门”。全市辖区1区、2个县级市、8个县,129个乡镇,13个办事处,总面积1.3万km2。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2~14 ℃,年降雨量600 mm左右,年日照时数2 200~2 500 h。此次调查主要根据现有已知的部分古树名木进行。由于数量、种类较多,此次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株树木进行研究。其中,大多数为落叶乔木和渭南本地的树种,少数是外地引进树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以上树木一般分布于山沟、庙内、博物馆或郊区乡镇,少数分布于居住区院内,调查内容含树种、长势、病虫害情况和立地环境以及管护现状等项目,每项包括若干指标。根据以上指标的不同情况商讨和研究古树名木具体的保护复壮措施和基本方法。
1 选取研究的古树名木种类
此次选取研究的古树52株,其中国槐11株,皂角7株,龙爪槐1株,侧柏16株,柿树3株,核桃2株,枣树1株,云杉1株,文冠果 1株,刺槐1株,腊梅 1株,杨树1株,枳椇1株,显脉椴1株,黄连木1株,青檀1株,橡树1株,榆树1株。考察研究的树木大多是渭南本地树种,其中特级保护古树18株,一级保护古树11株,二级保护古树8株,三级保护古树11株。以上树木均不属于后移栽的。
2 调查结果
2.1 历史来源情况
经过此次的调查可以得知:渭南市的古树名木树源大多是人工栽植和保护下形成现貌的,只有少数是自然繁殖的。其中,生长于白水仓颉庙的“仓颉手植柏”,相传为仓颉当年亲手所植;韩城市文庙院内的古柏,据载均系元、清期栽植;潼关县马超刺操古槐,20世纪50年代由于遭雷击,古树随县城搬迁而陈列于县文化馆;秦岭北麓华县蟠龙山的潜龙寺内柏抱槐;大荔县朝邑南午村的槐树古树则是原来庙宇栽植的树木,庙宇已不复存在;仅有少数树木,如:潼关县太要镇南巡村老碾场边土崖之上的九龙柏、华阴市华山东峰云杉、华山西峰翠云宫东侧显脉椴等是自然生长至今的树木,由此可知过去渭南市森林植被茂盛,植物种类丰富,并且以上的树木过去都是生长在山峦丘陵地上。
2.2 古树名木的长势、外貌特征等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此次调查的古树名木高度均在6~28 m。胸围0.94~6.80 m,平均胸围在2.85 m,平均高度13.28 m。特级保护古树18株,一级保护古树9株,二级保护古树20株,三级保护古树15株。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发现,渭南的古树历史悠久,古树名木的长势根据情况分成5个等级(弱或濒死:0—一般: —良好: —较好: —旺盛— ),已死亡或情况不明待考证的以信息空白表示[1]。
以上树木中23.1%的树木长势弱或一般,其他大部分长势较好。以上资料研究表明:生长于山沟、风景区、郊区的树木长势优于生长在村庄内的。同一种类的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的高度、胸径、冠径等均比100~300年的树木大,但是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的树干倾斜、烂心、主干空、枝条枯死的情况均比较严重。
2.3 病虫害情况
经过此次调查发现,以上树木大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问题,未发现病虫害的树木仅占22.2%。常见的虫害有食叶害虫(国槐尺蠖、蚜虫、木尺蠖)、蛀干害虫(天牛等);主要病害有枝枯、流脂、黏菌、柏大蚜、白粉病、黑斑病等。其中,易出现病虫害的树木有国槐、刺槐、黄连木等;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有皂角等。
2.4 生存现状
2.4.1 树干倾斜或弯曲。古树由于年老,经常年风吹雨打,大部分树干倾斜或弯曲,有的要靠支撑物支撑。如:生长于潼关县南头乡东马村有750年树龄的国槐树干倾斜严重要靠支撑物支撑。
2.4.2 出现树洞。许多树木由于病虫害和雨水浸灌的原因,树身烂出树洞,还有的甚至造成树干中空。其中,国槐树干中空问题最严重。
2.4.3 残枝。諸多古树名木出现残枝的情况,这些残枝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入,必须及时修整。如:韩城市博物馆国槐、柏树。
2.4.4 许多古树名木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令人担忧。古树名木附近的地面被水泥、面包砖、透气砖(透气砖常年使用老化透气效果甚微)覆盖90%以上,严重影响土壤与外界水分、气体的交换。如:潼关县秦东镇西敖二组一株上千年的国槐和白水县西固镇马咀村一株皂荚周围的地面均被水泥覆盖硬化,仅留有直径1 m左右的树池,加之长时间生长土壤板结,导致树木长势不佳,情况非常不理想。
2.4.5 古树名木管护水平参差不齐。以上古树名木考察对象的所在地不同,权属和管护单位不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专业管理队员和专项管理经费。
2.4.6 古树名木的人为伤害问题较突出。对树木人为伤害主要表现为钉子等利器的损伤、攀爬折枝和火烧等方面。有的群众、游客在树干上刻字留念,还有挂牌保护时用钉子固定,将钉子钉入树体损伤树木;部分群众、游客随意将烟头扔进树洞或往树洞内放鞭炮导致古树名木大面积烧伤;某些庙宇院内的古树名木靠近香火长期烟熏火烤以及游客攀爬树木悬挂祈福条等都会对古树名木造成烧伤、折枝等伤害。 2.4.7 野生动物的危害。许多古树的根、皮、叶、花、果是野生动物和各种昆虫的良好食物,许多兽类和虫鸟凿树为洞,以洞为巢,以树根、树皮、树叶及花果为食,日积月累,树体受长年的虫蛀兽咬,导致树体残缺不全。
3 复壮技术
3.1 改善土壤和立地环境
为使古树名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古树名木周围应该禁止兴建楼堂馆所、厂矿、企业等,对太靠近古树名木的房屋应进行拆除,树木周围的土壤要定期打孔和更换。换土时可深挖0.5 m(将暴露出来的根用浸湿的草袋子盖上),把原来的旧土与砂土、腐叶土、有机肥、木屑等混合均匀后埋上[2]。
3.2 加强水肥管理
每年开春时节对树木灌2~3次透水,入冬前浇好封冻水。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并确定所施肥料的种类,(下转第175页)
(上接第170页)
合理施肥,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在树周边种植固氮植物,如白三叶草等创造树木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3 加强病虫害防治
古树名木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期检查,适时防治,合理用药,保护(害虫)天敌”的原则。对已出现的树洞和烂心情况要及时修补和填充[3]。
4 建议及对策
4.1 挂牌建档
全面系统地对古树名木的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普查,除要弄清和记录古树名木的名称、生长地、树龄、树高、胸径、冠幅等,还要查阅当地的文献资料(地方志、族谱等)和民间传说,搜集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字材料,并予以记录。如:位于潼关县城关镇亢家寨的国槐,相传汉代杨素葬于此地,其墓冢被人称之为“冢疙瘩”,后世因亢姓族人为杨素守墓,将过去的“阚家寨”村名更为“亢家寨”。古树见证并传扬这些历史故事是对渭南丰富历史文化的馈赠。
4.2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古树名木
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加大执法力度,主管部门要加强巡护工作,及时发现并制止有关损坏古树名木的行为,对买卖、转让、移植、砍伐古树名木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依法保护好古树名木[4]。
4.3 广开渠道,落实资金政策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开展古树名木认领活动;三是实行“谁拥有、谁投资、谁保护”的原则,确定保护和责任主体;四是制订政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
4.4 提高全民意识
一是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和信息台等多种宣传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二是通过出动宣传车辆,张贴宣传标语,制作摆放活动展板,编写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活动,同时结合古树名木普查、复核和走访等工作,增强全社会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共同参与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
4.5 加强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和各地保护技术的交流
政府或主管部门应该牵头成立古树名木研究小组(保护小组),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种群、生物学特征、保护复壮等内容的研究,各地市之间还可以加强保护技术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4.6 搜集整理古树名木的后续资源
古树后续资源是指树龄在80年以上的树木或树龄不足80年但在本市内树种稀少并且树龄较长的树木,不同树种的胸径要求不同。如:生长于华阴市玉泉院大殿后2株60年树龄的雀舌黄杨,因为该树种在渭南市稀少并且树龄较长,故将其列入古树后续资源。
5 结语
渭南市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应从最基本的调查入手,针对每个树种的不同特征和不同的生长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具体操作方法,走“以保护为主,保护和治理共同结合”的路子。目前,渭南市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技术存在水平低、技术落后、调查研究不够充分、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加强协作研究,共同探讨渭南市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作的新途径。
6 参考文献
[1] 王懿祥,戴文圣,白尚斌,等.古树名木调查方法的改进[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5):549-553.
[2] 胡坚强,夏有根,梅艳,等.古树名木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51-154.
[3] 孙光明,宋瑞珍,冯少锋,等.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2(4):51-52.
[4] 楊清云,薛春泉,江建发,等.广东省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04(3):46-49.
关键词 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技术;陕西渭南
中图分类号 S7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169-02
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门”。全市辖区1区、2个县级市、8个县,129个乡镇,13个办事处,总面积1.3万km2。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2~14 ℃,年降雨量600 mm左右,年日照时数2 200~2 500 h。此次调查主要根据现有已知的部分古树名木进行。由于数量、种类较多,此次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株树木进行研究。其中,大多数为落叶乔木和渭南本地的树种,少数是外地引进树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以上树木一般分布于山沟、庙内、博物馆或郊区乡镇,少数分布于居住区院内,调查内容含树种、长势、病虫害情况和立地环境以及管护现状等项目,每项包括若干指标。根据以上指标的不同情况商讨和研究古树名木具体的保护复壮措施和基本方法。
1 选取研究的古树名木种类
此次选取研究的古树52株,其中国槐11株,皂角7株,龙爪槐1株,侧柏16株,柿树3株,核桃2株,枣树1株,云杉1株,文冠果 1株,刺槐1株,腊梅 1株,杨树1株,枳椇1株,显脉椴1株,黄连木1株,青檀1株,橡树1株,榆树1株。考察研究的树木大多是渭南本地树种,其中特级保护古树18株,一级保护古树11株,二级保护古树8株,三级保护古树11株。以上树木均不属于后移栽的。
2 调查结果
2.1 历史来源情况
经过此次的调查可以得知:渭南市的古树名木树源大多是人工栽植和保护下形成现貌的,只有少数是自然繁殖的。其中,生长于白水仓颉庙的“仓颉手植柏”,相传为仓颉当年亲手所植;韩城市文庙院内的古柏,据载均系元、清期栽植;潼关县马超刺操古槐,20世纪50年代由于遭雷击,古树随县城搬迁而陈列于县文化馆;秦岭北麓华县蟠龙山的潜龙寺内柏抱槐;大荔县朝邑南午村的槐树古树则是原来庙宇栽植的树木,庙宇已不复存在;仅有少数树木,如:潼关县太要镇南巡村老碾场边土崖之上的九龙柏、华阴市华山东峰云杉、华山西峰翠云宫东侧显脉椴等是自然生长至今的树木,由此可知过去渭南市森林植被茂盛,植物种类丰富,并且以上的树木过去都是生长在山峦丘陵地上。
2.2 古树名木的长势、外貌特征等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此次调查的古树名木高度均在6~28 m。胸围0.94~6.80 m,平均胸围在2.85 m,平均高度13.28 m。特级保护古树18株,一级保护古树9株,二级保护古树20株,三级保护古树15株。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发现,渭南的古树历史悠久,古树名木的长势根据情况分成5个等级(弱或濒死:0—一般: —良好: —较好: —旺盛— ),已死亡或情况不明待考证的以信息空白表示[1]。
以上树木中23.1%的树木长势弱或一般,其他大部分长势较好。以上资料研究表明:生长于山沟、风景区、郊区的树木长势优于生长在村庄内的。同一种类的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的高度、胸径、冠径等均比100~300年的树木大,但是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的树干倾斜、烂心、主干空、枝条枯死的情况均比较严重。
2.3 病虫害情况
经过此次调查发现,以上树木大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问题,未发现病虫害的树木仅占22.2%。常见的虫害有食叶害虫(国槐尺蠖、蚜虫、木尺蠖)、蛀干害虫(天牛等);主要病害有枝枯、流脂、黏菌、柏大蚜、白粉病、黑斑病等。其中,易出现病虫害的树木有国槐、刺槐、黄连木等;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有皂角等。
2.4 生存现状
2.4.1 树干倾斜或弯曲。古树由于年老,经常年风吹雨打,大部分树干倾斜或弯曲,有的要靠支撑物支撑。如:生长于潼关县南头乡东马村有750年树龄的国槐树干倾斜严重要靠支撑物支撑。
2.4.2 出现树洞。许多树木由于病虫害和雨水浸灌的原因,树身烂出树洞,还有的甚至造成树干中空。其中,国槐树干中空问题最严重。
2.4.3 残枝。諸多古树名木出现残枝的情况,这些残枝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入,必须及时修整。如:韩城市博物馆国槐、柏树。
2.4.4 许多古树名木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令人担忧。古树名木附近的地面被水泥、面包砖、透气砖(透气砖常年使用老化透气效果甚微)覆盖90%以上,严重影响土壤与外界水分、气体的交换。如:潼关县秦东镇西敖二组一株上千年的国槐和白水县西固镇马咀村一株皂荚周围的地面均被水泥覆盖硬化,仅留有直径1 m左右的树池,加之长时间生长土壤板结,导致树木长势不佳,情况非常不理想。
2.4.5 古树名木管护水平参差不齐。以上古树名木考察对象的所在地不同,权属和管护单位不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专业管理队员和专项管理经费。
2.4.6 古树名木的人为伤害问题较突出。对树木人为伤害主要表现为钉子等利器的损伤、攀爬折枝和火烧等方面。有的群众、游客在树干上刻字留念,还有挂牌保护时用钉子固定,将钉子钉入树体损伤树木;部分群众、游客随意将烟头扔进树洞或往树洞内放鞭炮导致古树名木大面积烧伤;某些庙宇院内的古树名木靠近香火长期烟熏火烤以及游客攀爬树木悬挂祈福条等都会对古树名木造成烧伤、折枝等伤害。 2.4.7 野生动物的危害。许多古树的根、皮、叶、花、果是野生动物和各种昆虫的良好食物,许多兽类和虫鸟凿树为洞,以洞为巢,以树根、树皮、树叶及花果为食,日积月累,树体受长年的虫蛀兽咬,导致树体残缺不全。
3 复壮技术
3.1 改善土壤和立地环境
为使古树名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古树名木周围应该禁止兴建楼堂馆所、厂矿、企业等,对太靠近古树名木的房屋应进行拆除,树木周围的土壤要定期打孔和更换。换土时可深挖0.5 m(将暴露出来的根用浸湿的草袋子盖上),把原来的旧土与砂土、腐叶土、有机肥、木屑等混合均匀后埋上[2]。
3.2 加强水肥管理
每年开春时节对树木灌2~3次透水,入冬前浇好封冻水。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并确定所施肥料的种类,(下转第175页)
(上接第170页)
合理施肥,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在树周边种植固氮植物,如白三叶草等创造树木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3 加强病虫害防治
古树名木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期检查,适时防治,合理用药,保护(害虫)天敌”的原则。对已出现的树洞和烂心情况要及时修补和填充[3]。
4 建议及对策
4.1 挂牌建档
全面系统地对古树名木的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普查,除要弄清和记录古树名木的名称、生长地、树龄、树高、胸径、冠幅等,还要查阅当地的文献资料(地方志、族谱等)和民间传说,搜集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字材料,并予以记录。如:位于潼关县城关镇亢家寨的国槐,相传汉代杨素葬于此地,其墓冢被人称之为“冢疙瘩”,后世因亢姓族人为杨素守墓,将过去的“阚家寨”村名更为“亢家寨”。古树见证并传扬这些历史故事是对渭南丰富历史文化的馈赠。
4.2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古树名木
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加大执法力度,主管部门要加强巡护工作,及时发现并制止有关损坏古树名木的行为,对买卖、转让、移植、砍伐古树名木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依法保护好古树名木[4]。
4.3 广开渠道,落实资金政策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开展古树名木认领活动;三是实行“谁拥有、谁投资、谁保护”的原则,确定保护和责任主体;四是制订政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
4.4 提高全民意识
一是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和信息台等多种宣传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二是通过出动宣传车辆,张贴宣传标语,制作摆放活动展板,编写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活动,同时结合古树名木普查、复核和走访等工作,增强全社会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共同参与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
4.5 加强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和各地保护技术的交流
政府或主管部门应该牵头成立古树名木研究小组(保护小组),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种群、生物学特征、保护复壮等内容的研究,各地市之间还可以加强保护技术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4.6 搜集整理古树名木的后续资源
古树后续资源是指树龄在80年以上的树木或树龄不足80年但在本市内树种稀少并且树龄较长的树木,不同树种的胸径要求不同。如:生长于华阴市玉泉院大殿后2株60年树龄的雀舌黄杨,因为该树种在渭南市稀少并且树龄较长,故将其列入古树后续资源。
5 结语
渭南市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应从最基本的调查入手,针对每个树种的不同特征和不同的生长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具体操作方法,走“以保护为主,保护和治理共同结合”的路子。目前,渭南市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技术存在水平低、技术落后、调查研究不够充分、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加强协作研究,共同探讨渭南市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作的新途径。
6 参考文献
[1] 王懿祥,戴文圣,白尚斌,等.古树名木调查方法的改进[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5):549-553.
[2] 胡坚强,夏有根,梅艳,等.古树名木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51-154.
[3] 孙光明,宋瑞珍,冯少锋,等.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2(4):51-52.
[4] 楊清云,薛春泉,江建发,等.广东省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04(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