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聋哑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必然对其心理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关注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注重对他们的特殊教育方式,尤其是思想教育,应不断改进策略,既能清除聋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又能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聋哑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2
聋哑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随着聋哑大学生思想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思想教育方法也应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本文将对当前聋哑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及思想教育方法创新方式进行分析与阐述,以促使聋哑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当前聋哑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分析
心理活动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诸多,导致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也多种多样,聋哑大学生除了对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有所不适应外,由于其身体的特殊性,难以与健全人交流,造成聋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几率较高。
(一)由身体带来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消极评价的意识形态,而聋哑大学生由于身体的特殊性,内心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主要来自于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在加上社会上一些歧视心理作祟,造成很多聋哑大学生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表现出情绪失落、对未来充满失望等悲观态度,再加上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正常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聋哑大学生由于身体原因,更是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社交能力相对落后
一些聋哑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造成信息闭塞,对其社交能力也产生影响。如表现出急躁、偏执、逆反、不合群等心理,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不融洽、公德意识薄弱,由于聋哑大学生的信息较闭塞,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他们的集体感不强,对他人漠不关心,做事情也缺乏组织纪律性、随心所欲;在生活方面则贪利享受,不懂得与他人沟通交流,对社会环境存在误解。
(三)对现状的不满思想
由于聋哑大学生存在语言和听力障碍,仅靠眼睛的功能是无法深入分析问题并理解问题,因此他们无法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加以正确剖析。很多聋哑大学生存在人格障碍,仅看到他人的荣誉与成功,却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与奋斗过程,错认为成功是靠机遇而不是靠努力,因此很多聋哑大学生表现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状态,却没有认识到“做不好小事就无法成就大事”的真理。再加上聋哑大学生在社会中常受到他人的施舍与同情,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现状不满的心理障碍,再加上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四)缺乏感恩意识
由于聋哑大学生生理缺陷的限制,他们长期处于被怜悯、被同情、被溺爱并被包容的环境中,因此他们缺乏對父母、对老师、对同学以及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常对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存在理所当然的享用心理,因此常出现只顾索取、不懂回报的情况。甚至有些聋哑生将自身的缺陷归咎于社会与父母,并产生仇恨、敌视心理,总认为是父母与社会亏欠自己的,因此任何人的关怀都是一种补偿,因此忽视了感恩。在他们得不到社会、家庭的照顾时,就会觉得自己被怠慢、被歧视。这种思想不仅使聋哑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更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严重扭曲。
二、聋哑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促进思想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聋哑大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而思想品德课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但是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可通过立体教学、情景教学等创新方式,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效率。立体教学主要是指全员参与聋哑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就是说学校的全体教师与职工都应成为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引路人,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也应多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多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兴趣等基本情况,以“因材施教”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学校也要制定相关的教师间联系与沟通的制度保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学校内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
情景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聋哑大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可通过多媒体等技术辅助教学,如为学生播放录像、幻灯片等,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另外,考虑到聋哑大学生对外界信息接受的能力较差,难以形成理性思维,教师也应以此为思想教育的契机,多讲解学生身边的事,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认识到更多外界的事物,如加强短剧表演等方式,将与聋哑生身边事息息相关的情景搬到课堂中,激发聋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并以此受到教育。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由于聋哑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应首先严格要求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良好的道德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为聋哑大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其次,教师应关心每一个聋哑生的生活,经常对学生嘘寒问暖,及时了解每一个聋哑生的需要,并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只有通过这种柔性管理的方式,才能让存在自卑、闭锁心理的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教师、信任教师,也能够认同教师的思想教育。教师应关注每个聋哑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他们的性格与兴趣等,要对他们多加指导与鼓励,比对普通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让聋哑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另外,教师还要加强自我控制,这也是教师给学生做榜样的重要前提及尊重学生的保障。假如教师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就无法保证对学生的尊重,也没有成功的思想教育。由于聋哑生的家庭环境不同,身体产生缺陷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种较大的个体差异,造成聋哑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等都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的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思想修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正确发展方向。
教师还应关注聋哑大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可为他们推荐好的书刊或者网站,帮助聋哑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引导他们参加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为聋哑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打好基础。同时,由于聋哑大学生身体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充分掌握手语,并对其他国家的手语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保障与聋哑大学生畅通无阻的交流。
(三)注重思想教育与实际结合
思想教育应改变以往说教为主的形式,而重在实践。如果教育的理论不与实际相结合,那么理论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由于聋哑大学生的生理条件有缺陷,所以决定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实效性与直观性特点。因此,为了保障思想教育的质量,必须改变以往说教的形式,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这利于调动聋哑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提高教育质量,有效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在思想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并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生活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其说理教育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聋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四)倡导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教育
对于聋哑大学生的特殊教育,“三结合”教育是最适用的手段,也就是倡导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教育。家庭是聋哑大学生最先接受教育的启蒙场所,家长则是他们的启蒙教师,因此大学生的行为深受其父母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阵地,父母应以自己的品德、学识、人格、情感及习惯等给予大学生熏陶,引导他们“做人”。对于聋哑大学生来说,家庭生活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基础,因此家长应努力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尤其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聋哑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家长需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聋哑大学生多受到家长与社会的熏陶,而在走入高校后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各方加强沟通,才能实现对聋哑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聋哑大学生初到校进行常规训练时,教师应考虑到家庭与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力以及个体掌握知识的程度。当然,在三者结合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应起到引导作用,而家庭与社会则需做好相关的协助工作。
三、加强聋哑大学生的课外思想教育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有效提高聋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并树立自信心,提高聋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聋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他们在生活条件、教育水平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再加上他们的听力和语言障碍,造成他们与正常人的交往有所不便。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尽量加强他们与正常大学生共同参与的机会,让聋哑大学生拥有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校园人文氛围的机会。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根据聋哑大学生专业特点与身心特点,高校应引导他们参加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并通过社团组织中专业性、组织性、灵活性等特点,指导聋哑大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并积极参与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能力性、思想性的各种社团活动,以此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针对聋哑大学生的特点,可成立如美术协会、聋哑动画协会、聋哑舞蹈协会等团体,让每一个聋哑大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团体活动,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调动聋哑大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加强聋哑大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并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教师在指导聋哑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其中。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聋哑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同时擴宽知识面、加强对社会的认识,还能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对聋哑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学校应定期组织聋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积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学到技术本领。让聋哑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为就业打好基础。很多聋哑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入社会,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成为真正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由上可见,思想教育工作是根据社会思想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的心理教育活动。聋哑大学生正处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他们的听力和语言障碍而带来的心理问题,造成辨别是非能力差、道德判断水平低等问题,易于受到表面行为的影响。因此,高校出于聋哑大学生特殊性的考虑,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聋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有所认识,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教育,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亚平.赏识教育的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8,(1).
[2]施金玉.思想政治教学中变式训练法[J].青年教师,2009,(9).
[3]尹金云.新时期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4]王彩丽.从转变角色浅谈聋生德育工作[J].河南农业,2007,(22).
[5]廖雪梅.如何做好聋生就业前的思想教育工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6).
[6]温冰.特殊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途径[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0,(5).
关键词:聋哑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2
聋哑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随着聋哑大学生思想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思想教育方法也应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本文将对当前聋哑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及思想教育方法创新方式进行分析与阐述,以促使聋哑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当前聋哑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分析
心理活动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诸多,导致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也多种多样,聋哑大学生除了对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有所不适应外,由于其身体的特殊性,难以与健全人交流,造成聋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几率较高。
(一)由身体带来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消极评价的意识形态,而聋哑大学生由于身体的特殊性,内心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主要来自于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在加上社会上一些歧视心理作祟,造成很多聋哑大学生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表现出情绪失落、对未来充满失望等悲观态度,再加上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正常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聋哑大学生由于身体原因,更是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社交能力相对落后
一些聋哑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造成信息闭塞,对其社交能力也产生影响。如表现出急躁、偏执、逆反、不合群等心理,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不融洽、公德意识薄弱,由于聋哑大学生的信息较闭塞,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他们的集体感不强,对他人漠不关心,做事情也缺乏组织纪律性、随心所欲;在生活方面则贪利享受,不懂得与他人沟通交流,对社会环境存在误解。
(三)对现状的不满思想
由于聋哑大学生存在语言和听力障碍,仅靠眼睛的功能是无法深入分析问题并理解问题,因此他们无法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加以正确剖析。很多聋哑大学生存在人格障碍,仅看到他人的荣誉与成功,却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与奋斗过程,错认为成功是靠机遇而不是靠努力,因此很多聋哑大学生表现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状态,却没有认识到“做不好小事就无法成就大事”的真理。再加上聋哑大学生在社会中常受到他人的施舍与同情,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现状不满的心理障碍,再加上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四)缺乏感恩意识
由于聋哑大学生生理缺陷的限制,他们长期处于被怜悯、被同情、被溺爱并被包容的环境中,因此他们缺乏對父母、对老师、对同学以及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常对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存在理所当然的享用心理,因此常出现只顾索取、不懂回报的情况。甚至有些聋哑生将自身的缺陷归咎于社会与父母,并产生仇恨、敌视心理,总认为是父母与社会亏欠自己的,因此任何人的关怀都是一种补偿,因此忽视了感恩。在他们得不到社会、家庭的照顾时,就会觉得自己被怠慢、被歧视。这种思想不仅使聋哑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更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严重扭曲。
二、聋哑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促进思想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聋哑大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而思想品德课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但是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可通过立体教学、情景教学等创新方式,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效率。立体教学主要是指全员参与聋哑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就是说学校的全体教师与职工都应成为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引路人,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也应多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多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兴趣等基本情况,以“因材施教”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学校也要制定相关的教师间联系与沟通的制度保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学校内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
情景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聋哑大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可通过多媒体等技术辅助教学,如为学生播放录像、幻灯片等,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另外,考虑到聋哑大学生对外界信息接受的能力较差,难以形成理性思维,教师也应以此为思想教育的契机,多讲解学生身边的事,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认识到更多外界的事物,如加强短剧表演等方式,将与聋哑生身边事息息相关的情景搬到课堂中,激发聋哑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并以此受到教育。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由于聋哑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应首先严格要求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良好的道德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为聋哑大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其次,教师应关心每一个聋哑生的生活,经常对学生嘘寒问暖,及时了解每一个聋哑生的需要,并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只有通过这种柔性管理的方式,才能让存在自卑、闭锁心理的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教师、信任教师,也能够认同教师的思想教育。教师应关注每个聋哑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他们的性格与兴趣等,要对他们多加指导与鼓励,比对普通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让聋哑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另外,教师还要加强自我控制,这也是教师给学生做榜样的重要前提及尊重学生的保障。假如教师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就无法保证对学生的尊重,也没有成功的思想教育。由于聋哑生的家庭环境不同,身体产生缺陷的原因也不尽相同,这种较大的个体差异,造成聋哑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等都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的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思想修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正确发展方向。
教师还应关注聋哑大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可为他们推荐好的书刊或者网站,帮助聋哑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引导他们参加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为聋哑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打好基础。同时,由于聋哑大学生身体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充分掌握手语,并对其他国家的手语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保障与聋哑大学生畅通无阻的交流。
(三)注重思想教育与实际结合
思想教育应改变以往说教为主的形式,而重在实践。如果教育的理论不与实际相结合,那么理论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由于聋哑大学生的生理条件有缺陷,所以决定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实效性与直观性特点。因此,为了保障思想教育的质量,必须改变以往说教的形式,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这利于调动聋哑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提高教育质量,有效清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在思想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并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生活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其说理教育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聋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四)倡导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教育
对于聋哑大学生的特殊教育,“三结合”教育是最适用的手段,也就是倡导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教育。家庭是聋哑大学生最先接受教育的启蒙场所,家长则是他们的启蒙教师,因此大学生的行为深受其父母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阵地,父母应以自己的品德、学识、人格、情感及习惯等给予大学生熏陶,引导他们“做人”。对于聋哑大学生来说,家庭生活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基础,因此家长应努力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尤其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聋哑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家长需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聋哑大学生多受到家长与社会的熏陶,而在走入高校后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各方加强沟通,才能实现对聋哑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聋哑大学生初到校进行常规训练时,教师应考虑到家庭与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力以及个体掌握知识的程度。当然,在三者结合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应起到引导作用,而家庭与社会则需做好相关的协助工作。
三、加强聋哑大学生的课外思想教育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有效提高聋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并树立自信心,提高聋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聋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他们在生活条件、教育水平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再加上他们的听力和语言障碍,造成他们与正常人的交往有所不便。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尽量加强他们与正常大学生共同参与的机会,让聋哑大学生拥有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校园人文氛围的机会。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根据聋哑大学生专业特点与身心特点,高校应引导他们参加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并通过社团组织中专业性、组织性、灵活性等特点,指导聋哑大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并积极参与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能力性、思想性的各种社团活动,以此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针对聋哑大学生的特点,可成立如美术协会、聋哑动画协会、聋哑舞蹈协会等团体,让每一个聋哑大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团体活动,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调动聋哑大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加强聋哑大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并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教师在指导聋哑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其中。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聋哑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同时擴宽知识面、加强对社会的认识,还能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对聋哑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学校应定期组织聋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积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学到技术本领。让聋哑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为就业打好基础。很多聋哑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入社会,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成为真正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由上可见,思想教育工作是根据社会思想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的心理教育活动。聋哑大学生正处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他们的听力和语言障碍而带来的心理问题,造成辨别是非能力差、道德判断水平低等问题,易于受到表面行为的影响。因此,高校出于聋哑大学生特殊性的考虑,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聋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有所认识,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教育,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亚平.赏识教育的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8,(1).
[2]施金玉.思想政治教学中变式训练法[J].青年教师,2009,(9).
[3]尹金云.新时期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4]王彩丽.从转变角色浅谈聋生德育工作[J].河南农业,2007,(22).
[5]廖雪梅.如何做好聋生就业前的思想教育工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6).
[6]温冰.特殊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途径[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