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即是佛,佛即是山。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乐山市,有一尊依水临山开凿的摩崖石刻造像,它便是乐山大佛。1300多年的时光见证了不同时代的荣辱兴衰,乐山大佛用高度堆砌着一种精神,用时间积蓄着一种圣洁,昭示着沧桑、凝重与光明。
山水合游的仙境画卷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是世界最高、最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像,与凌云山、乌尤山、巨形睡佛等景点共同组成乐山大佛景区。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自然和文化景观和谐统一,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卷。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乐山的古称),州之胜曰凌云”。凌云山遥峙峨眉,俯临三江,峰峦叠嶂,气势磅礴,有集风、栖鸾、灵宝、丹霞、拥翠、望云、就日、兑悦、祝融等九座山峰,故被明朝人称为“小九嶷”。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丹崖峭壁,四时秀色可掬。山下三江汇聚,碧浪滔滔,游船破浪,水光接天,俨然一幅天然画卷,自古便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
乌尤山原与凌云山连在一起,早在2000多年前,秦蜀守李冰开凿麻浩河分洪而形成中国古代最大的离堆,因此乌尤山又称离堆。凌云、乌尤、马鞍三山并立江畔,凌云山峙其右,马鞍山居其左,乌尤山介于其中,古称青衣中峰。乌尤山树林葱茏,风景幽雅,四面环水,好似永远漂不去的绿堆,犹如一颗熠熠闪光的翡翠,镶嵌在粼粼波光的岷江彩带之上。山上除千年名刹乌尤寺外,还有旷怡亭、尔雅台、景云亭、结茅亭、青衣精舍、轮珠台等名胜古迹。
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城侧的三江汇流处,全身长达4000余米。这尊睡佛四肢齐全,轮廓清晰,呈仰面朝天之势,姿态安详凝重,宛如陷入熟睡之中。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而成。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颌;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和健美的腿;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犹如天工造物,毫无人工刀斧痕迹。著名的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于巨佛心胸部位,寓“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不过,睡佛景观并非随处可见,其观赏的最佳地点是在乐山古城东迎春门码头一带。在此往南眺望,或万里晴天、或云雾弥漫,睡佛景观可尽收眼底。那巨大的身影,伴随着三江流水、四季风云,似隐似现,与乐山山水浑然一体,给来来往往的游人一种江山多娇的美感、一种妙趣天成的文化熏陶。
妙不可言的排水系统
由于三江汇流,每逢夏汛雨季来临,三条大江汇聚在凌云山下,汹涌的水势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成为殃及地方的祸害。由此,海通禅师决定造佛治水,治理水害威胁,普渡众生脱离苦境,造福百姓。
为建造大佛,海通禅师沿江而下,去往两湖、江淮一带募集善款。面对郡守的勒索,他毫不畏惧,断然拒绝,并斩钉截铁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面对咄咄逼人的郡守,海通盘腿而坐,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地剜出一只眼珠放在上面,举到郡守面前。为早日建成乐山大佛,失明的海通仍在坚持,每日让小沙弥搀扶着去工地,亲自指挥工程,随时了解进度和情况。然而,由于常年操劳,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便离世圆寂。海通死后,大佛修建工程一度中断,直至公元803年,方建造成功。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情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除建造艺术上的无与伦比,乐山大佛还有一套精巧的排水系统。它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奇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大佛不被雨水侵蚀。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排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祈福朝圣的文化之旅
乐山大佛景区文物古迹丰富,历代名人题咏众多,凌云寺、灵宝塔、嘉定坊古街等数不胜数。景区以其人文古迹众多、历史内涵深厚等特点,吸引着世界各地旅游者的目光。
凌云寺位于凌云山上,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九峰环抱,寺宇辉煌、丹墙碧瓦,绿树掩映。由于是大佛所在,故又称大佛寺。天王殿殿内正中为弥勒坐像,袒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明代建筑的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造型优美,神态庄重。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禅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灵宝塔位于凌云山九峰之一的灵宝山巅,塔身挺拔,巍峨灵秀,为乐山标志性古建筑之一。嘉定坊古街全长550余米,是一条极具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休闲元素的景观古街,也是进入乐山大佛景区必经的精品长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每年春节“嘉州大庙会”,在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上,展示出“古嘉州”的历史文化风韵。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乐山大佛景区一直在缜密规划,精准把握发展定位,挖掘特色主题文化,力图增加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切实提升景区景容景貌;利用三江资源,科学规划,打造水上乐园;丰富乐山大佛旅游主题演出,通过歌舞、情景等形式,演绎乐山大佛弥勒文化和古嘉州民俗民风精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
山水合游的仙境画卷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是世界最高、最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像,与凌云山、乌尤山、巨形睡佛等景点共同组成乐山大佛景区。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自然和文化景观和谐统一,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卷。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乐山的古称),州之胜曰凌云”。凌云山遥峙峨眉,俯临三江,峰峦叠嶂,气势磅礴,有集风、栖鸾、灵宝、丹霞、拥翠、望云、就日、兑悦、祝融等九座山峰,故被明朝人称为“小九嶷”。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丹崖峭壁,四时秀色可掬。山下三江汇聚,碧浪滔滔,游船破浪,水光接天,俨然一幅天然画卷,自古便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
乌尤山原与凌云山连在一起,早在2000多年前,秦蜀守李冰开凿麻浩河分洪而形成中国古代最大的离堆,因此乌尤山又称离堆。凌云、乌尤、马鞍三山并立江畔,凌云山峙其右,马鞍山居其左,乌尤山介于其中,古称青衣中峰。乌尤山树林葱茏,风景幽雅,四面环水,好似永远漂不去的绿堆,犹如一颗熠熠闪光的翡翠,镶嵌在粼粼波光的岷江彩带之上。山上除千年名刹乌尤寺外,还有旷怡亭、尔雅台、景云亭、结茅亭、青衣精舍、轮珠台等名胜古迹。
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城侧的三江汇流处,全身长达4000余米。这尊睡佛四肢齐全,轮廓清晰,呈仰面朝天之势,姿态安详凝重,宛如陷入熟睡之中。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而成。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颌;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和健美的腿;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犹如天工造物,毫无人工刀斧痕迹。著名的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于巨佛心胸部位,寓“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不过,睡佛景观并非随处可见,其观赏的最佳地点是在乐山古城东迎春门码头一带。在此往南眺望,或万里晴天、或云雾弥漫,睡佛景观可尽收眼底。那巨大的身影,伴随着三江流水、四季风云,似隐似现,与乐山山水浑然一体,给来来往往的游人一种江山多娇的美感、一种妙趣天成的文化熏陶。
妙不可言的排水系统
由于三江汇流,每逢夏汛雨季来临,三条大江汇聚在凌云山下,汹涌的水势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成为殃及地方的祸害。由此,海通禅师决定造佛治水,治理水害威胁,普渡众生脱离苦境,造福百姓。
为建造大佛,海通禅师沿江而下,去往两湖、江淮一带募集善款。面对郡守的勒索,他毫不畏惧,断然拒绝,并斩钉截铁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面对咄咄逼人的郡守,海通盘腿而坐,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地剜出一只眼珠放在上面,举到郡守面前。为早日建成乐山大佛,失明的海通仍在坚持,每日让小沙弥搀扶着去工地,亲自指挥工程,随时了解进度和情况。然而,由于常年操劳,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便离世圆寂。海通死后,大佛修建工程一度中断,直至公元803年,方建造成功。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情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除建造艺术上的无与伦比,乐山大佛还有一套精巧的排水系统。它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奇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大佛不被雨水侵蚀。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排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祈福朝圣的文化之旅
乐山大佛景区文物古迹丰富,历代名人题咏众多,凌云寺、灵宝塔、嘉定坊古街等数不胜数。景区以其人文古迹众多、历史内涵深厚等特点,吸引着世界各地旅游者的目光。
凌云寺位于凌云山上,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九峰环抱,寺宇辉煌、丹墙碧瓦,绿树掩映。由于是大佛所在,故又称大佛寺。天王殿殿内正中为弥勒坐像,袒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明代建筑的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造型优美,神态庄重。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禅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灵宝塔位于凌云山九峰之一的灵宝山巅,塔身挺拔,巍峨灵秀,为乐山标志性古建筑之一。嘉定坊古街全长550余米,是一条极具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休闲元素的景观古街,也是进入乐山大佛景区必经的精品长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每年春节“嘉州大庙会”,在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上,展示出“古嘉州”的历史文化风韵。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乐山大佛景区一直在缜密规划,精准把握发展定位,挖掘特色主题文化,力图增加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切实提升景区景容景貌;利用三江资源,科学规划,打造水上乐园;丰富乐山大佛旅游主题演出,通过歌舞、情景等形式,演绎乐山大佛弥勒文化和古嘉州民俗民风精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