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足球少年队是一流的,青年队是二流的,到了成年队就连三流都难说了。德国队则是倒过来的,少年队是三流的,到了成年队则是一流的。究其原因,德国男孩子每人脚下都有一个足球,但不会过早地去操练足球技巧。他们的球艺是在与足球的朝夕相伴中,在游戏玩耍中随着体能的增长、骨骼的发育等同步提升的。中国孩子则为了早出成绩而太早地操练球技,许多技术动作过早定型,其踢球的灵气也随之消磨殆尽。因此便出现了少年一流、成年三流的现象。”
这是几年前某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在与德国足球专家聊中国足球与德国足球的差异时说的一段话。仔细品味这段话,我觉得我们在教师培养上也有类似的情形。目前,不论是教师个体还是整体,基本上都呈现这样一种态势:青年时期,热情高涨;到了中年,表现平平;人过半百,将就应付。也就是说,最活跃的、最富有热情的是青年时期,主要是30岁以前;到了中年,工作就变得被动和疲软了;而一旦“爬”上50岁,尽管身体还是棒棒的,可许多人就已不想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有所作为了,甚至觉得,这一大把年纪了,不能再创辉煌了。
许多教师的所谓“成熟”出现在30岁左右,这无论如何是太早了。因为这些教师以后的路还很长,职业生涯的大半时间在30岁以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过早地成熟,可能会后劲不足;过早地成熟,也未必是一种真的成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或许就在于我们的教师培养理念有误。目前,许多学校对教师培养采取的是“短期催熟”的策略。“行不行,头三年。”有些校长把这句话当做经典挂在嘴上,对青年教师给予充分关注,一发现其有点灵气和才能,有些热情和信心,就立即给予全面栽培:压其重担,让其亮相,送其进修,恨不得马上就让其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如此,有的青年教师30岁不到,就到处上课展示,满世界介绍经验,俨然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新星是有点像的,但发光的,大多是一些技能与技巧,而带有长久魅力的那些综合素质,并不见得有多少提高。看看眼下一些活动的主角,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教师。有些地方的特级教师越评越年轻。这或多或少有拔苗助长和急功近利之嫌。
植物的成熟是需要过程的。从开花到结果,再到瓜熟蒂落,要多久就得等多久,盖大棚、打激素,想尽快催熟采摘,有可能,但味道绝对不会地道。同样,教师的成长也有一个过程。过早过快地被催熟,有可能过早地衰退和衰弱。当前,教师队伍年轻化,青年教师完全靠自悟成长,是很难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的,给青年教师足够的帮助和机会促进其成长,缩短其成长周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只片面注重对其进行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忽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个真正有成就的、有影响力的教师,至少需要十几年或几十年的积淀,需要孜孜不倦地终生追求,指望一蹴而就,突击三五年就成大器,是不大可能的。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需要教师有永久的创造力,需要教师也是一个生命的成长体。“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我们都能站在更宽、更远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培养教师的理念与行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编辑孙金鑫)
这是几年前某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在与德国足球专家聊中国足球与德国足球的差异时说的一段话。仔细品味这段话,我觉得我们在教师培养上也有类似的情形。目前,不论是教师个体还是整体,基本上都呈现这样一种态势:青年时期,热情高涨;到了中年,表现平平;人过半百,将就应付。也就是说,最活跃的、最富有热情的是青年时期,主要是30岁以前;到了中年,工作就变得被动和疲软了;而一旦“爬”上50岁,尽管身体还是棒棒的,可许多人就已不想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有所作为了,甚至觉得,这一大把年纪了,不能再创辉煌了。
许多教师的所谓“成熟”出现在30岁左右,这无论如何是太早了。因为这些教师以后的路还很长,职业生涯的大半时间在30岁以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过早地成熟,可能会后劲不足;过早地成熟,也未必是一种真的成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或许就在于我们的教师培养理念有误。目前,许多学校对教师培养采取的是“短期催熟”的策略。“行不行,头三年。”有些校长把这句话当做经典挂在嘴上,对青年教师给予充分关注,一发现其有点灵气和才能,有些热情和信心,就立即给予全面栽培:压其重担,让其亮相,送其进修,恨不得马上就让其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如此,有的青年教师30岁不到,就到处上课展示,满世界介绍经验,俨然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新星是有点像的,但发光的,大多是一些技能与技巧,而带有长久魅力的那些综合素质,并不见得有多少提高。看看眼下一些活动的主角,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教师。有些地方的特级教师越评越年轻。这或多或少有拔苗助长和急功近利之嫌。
植物的成熟是需要过程的。从开花到结果,再到瓜熟蒂落,要多久就得等多久,盖大棚、打激素,想尽快催熟采摘,有可能,但味道绝对不会地道。同样,教师的成长也有一个过程。过早过快地被催熟,有可能过早地衰退和衰弱。当前,教师队伍年轻化,青年教师完全靠自悟成长,是很难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的,给青年教师足够的帮助和机会促进其成长,缩短其成长周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只片面注重对其进行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忽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个真正有成就的、有影响力的教师,至少需要十几年或几十年的积淀,需要孜孜不倦地终生追求,指望一蹴而就,突击三五年就成大器,是不大可能的。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需要教师有永久的创造力,需要教师也是一个生命的成长体。“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我们都能站在更宽、更远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培养教师的理念与行动。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编辑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