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减少立枯病的发生,提高苗木产量,对松苗立枯病的防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松苗立枯病;危害;防治
松苗立枯病又称苗木猝倒病,是苗圃中针叶树苗木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幼苗被害后,死亡率很高。在各地区该病害发生十分普遍。受害苗种主要有赤松、油松、樟子松、黑松、红松、落叶松属等。
1 症状
由于寄主染病时期不同,松苗和落叶松苗比较易感立枯病,多发生在4月~6月份,因发病时期不同可分为下列四种症状类型:
种芽腐烂型:播种后,种子发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病菌破坏种芽的组织,引起腐烂,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猝倒型:幼苗出土后扎根时期,由于苗木茎部尚未木质化,外表未形成角质层和木栓层,病菌自根茎侵入,产生褐色斑,病斑扩大呈水渍状。病菌在苗颈组织内蔓延,破坏苗颈组织,使苗木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
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后,若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时,被病菌侵染,幼苗常茎叶粘结,使茎叶腐烂,出现白毛状丝,造成苗木萎焉死亡。
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焉,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留于土中。
2 病原
引起苗木立枯病的病原有两大类:一类是非侵染性病原;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原。非侵染性病原主要由于圃地积水,播种时覆土过厚,土壤表面板结,或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侵染性病原是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病原中以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三种为主。
丝核菌:菌丝淡黄褐色,分枝近直角,分枝处稍缢缩,并生横隔膜。菌核黄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扁圆形。直径约2 mm左右。发育适温为22℃~25℃,最低温度为13℃~15℃。
镰刀菌:菌丝多隔五色,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一种是大型多隔镰刀状的分生孢子,有3个~5个隔膜。顶端及末端细胞略尖。大小为26.5~44.6×3.6~4.6 mm。另一种是小型单细胞的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为7.0~9.5×3.0×4.0 mm。两种孢子均为无色透明。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集生于垫状的分生孢子座上。发育的温度为15℃~20℃,最高温度为35℃,最低温度为5℃。
腐霉菌:菌丝细而白,有时可以在病株上看到大量白色绵毛状菌丝体。菌丝多分枝,五色透明,无隔膜。孢子囊球形,内生游动孢子。发育的适温为14.5℃~17.5℃。
3 发病规律
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极为密切。种子出芽以后遇着低温、多雨、土壤及空气的湿度大时,都能使幼苗得病。另外,对苗圃地的选择关系很大,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较重。在前茬作物曾是棉花、马铃薯、花生、蕃茄、大豆、瓜类的土地上育苗,发病亦较重。此外,旱、涝、霜、冻及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过量的氮肥等,都容易诱使该病的发生。
4 防治方法
首先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地提高育苗技术,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恰当地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就能防止苗木立枯病发生的蔓延。
4.1注意苗圃地的选择。苗圃地应选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宜。要避开低洼、粘重的土壤。如在盐碱地育苗,可先用硫酸亚铁或明矾酸化土壤。方法是在播种前3 d~7 d,向土壤喷洒1%~3%硫酸亚铁或明矾水溶液,用量为4 kg~5 kg/m2。选择育苗地时,还要注意上茬作物的茬口,不要在种植过马铃薯、棉花、茄子、瓜类等作物的土地上育苗。
4.2选好茬口 要本着针叶~阔叶~休闲~针叶树或阔叶树的原则选择好茬口;也可以针叶树间进行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4.3细致整地 圃地要坚持秋翻、秋耙、秋作床的原则,整地要在土壤干爽和天
气晴朗时进行,以免破坏土壤结构,使其板结成块。作床尽量作高床,苗高20 cm以上,必须床面子整,避免局部积水。
4.4表层改土 用腐熟的草炭土或腐殖土对作好的苗床表层改土5cm厚,形成新土隔离层,增强抗病能力。
4.5用配制好的覆土材料覆土 这是防病的关键一步,也是造成病害大发生的关键环节。中小粒种子可用腐熟的草炭土和沙按3:1的比例配制,必须是筛后混拌均匀备用。
4.6合理施肥 施肥方法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4.7搞好种子处理 育针叶树苗时,最好使用经隔冬埋藏处理的种子。为防止种子霉烂,可用0.1%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60 min或用清水反复多次冲洗种子。
4.8土壤要进行消毒 能用于土壤消毒的药物很多,如1.5%的漂白粉、0.15%~0.3%福尔马林、5%的明矾、0.25%~0.5%福美双、0.5%高锰酸钾以及五氯硝基苯、代森锌等。其中以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各5 g/m2,配成混合药土,在播种前垫在苗床上一半,另一半播种后覆药土用,效果较好。
4.9苗期预防 出苗后立即喷施1%波尔多液或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预防立枯病的发生,每7~10 d喷1次,2~3 d即可。发病后也用1%硫酸亚铁或75%敌可松可湿粉剂,用量200 g/亩,加水稀释成500倍液,喷施苗木。然后用清水洗苗,防止药害发生。
关键词:松苗立枯病;危害;防治
松苗立枯病又称苗木猝倒病,是苗圃中针叶树苗木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幼苗被害后,死亡率很高。在各地区该病害发生十分普遍。受害苗种主要有赤松、油松、樟子松、黑松、红松、落叶松属等。
1 症状
由于寄主染病时期不同,松苗和落叶松苗比较易感立枯病,多发生在4月~6月份,因发病时期不同可分为下列四种症状类型:
种芽腐烂型:播种后,种子发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病菌破坏种芽的组织,引起腐烂,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猝倒型:幼苗出土后扎根时期,由于苗木茎部尚未木质化,外表未形成角质层和木栓层,病菌自根茎侵入,产生褐色斑,病斑扩大呈水渍状。病菌在苗颈组织内蔓延,破坏苗颈组织,使苗木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
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后,若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时,被病菌侵染,幼苗常茎叶粘结,使茎叶腐烂,出现白毛状丝,造成苗木萎焉死亡。
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焉,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留于土中。
2 病原
引起苗木立枯病的病原有两大类:一类是非侵染性病原;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原。非侵染性病原主要由于圃地积水,播种时覆土过厚,土壤表面板结,或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侵染性病原是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病原中以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三种为主。
丝核菌:菌丝淡黄褐色,分枝近直角,分枝处稍缢缩,并生横隔膜。菌核黄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扁圆形。直径约2 mm左右。发育适温为22℃~25℃,最低温度为13℃~15℃。
镰刀菌:菌丝多隔五色,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一种是大型多隔镰刀状的分生孢子,有3个~5个隔膜。顶端及末端细胞略尖。大小为26.5~44.6×3.6~4.6 mm。另一种是小型单细胞的分生孢子,椭圆形,大小为7.0~9.5×3.0×4.0 mm。两种孢子均为无色透明。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集生于垫状的分生孢子座上。发育的温度为15℃~20℃,最高温度为35℃,最低温度为5℃。
腐霉菌:菌丝细而白,有时可以在病株上看到大量白色绵毛状菌丝体。菌丝多分枝,五色透明,无隔膜。孢子囊球形,内生游动孢子。发育的适温为14.5℃~17.5℃。
3 发病规律
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极为密切。种子出芽以后遇着低温、多雨、土壤及空气的湿度大时,都能使幼苗得病。另外,对苗圃地的选择关系很大,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较重。在前茬作物曾是棉花、马铃薯、花生、蕃茄、大豆、瓜类的土地上育苗,发病亦较重。此外,旱、涝、霜、冻及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过量的氮肥等,都容易诱使该病的发生。
4 防治方法
首先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地提高育苗技术,使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恰当地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就能防止苗木立枯病发生的蔓延。
4.1注意苗圃地的选择。苗圃地应选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宜。要避开低洼、粘重的土壤。如在盐碱地育苗,可先用硫酸亚铁或明矾酸化土壤。方法是在播种前3 d~7 d,向土壤喷洒1%~3%硫酸亚铁或明矾水溶液,用量为4 kg~5 kg/m2。选择育苗地时,还要注意上茬作物的茬口,不要在种植过马铃薯、棉花、茄子、瓜类等作物的土地上育苗。
4.2选好茬口 要本着针叶~阔叶~休闲~针叶树或阔叶树的原则选择好茬口;也可以针叶树间进行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4.3细致整地 圃地要坚持秋翻、秋耙、秋作床的原则,整地要在土壤干爽和天
气晴朗时进行,以免破坏土壤结构,使其板结成块。作床尽量作高床,苗高20 cm以上,必须床面子整,避免局部积水。
4.4表层改土 用腐熟的草炭土或腐殖土对作好的苗床表层改土5cm厚,形成新土隔离层,增强抗病能力。
4.5用配制好的覆土材料覆土 这是防病的关键一步,也是造成病害大发生的关键环节。中小粒种子可用腐熟的草炭土和沙按3:1的比例配制,必须是筛后混拌均匀备用。
4.6合理施肥 施肥方法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4.7搞好种子处理 育针叶树苗时,最好使用经隔冬埋藏处理的种子。为防止种子霉烂,可用0.1%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60 min或用清水反复多次冲洗种子。
4.8土壤要进行消毒 能用于土壤消毒的药物很多,如1.5%的漂白粉、0.15%~0.3%福尔马林、5%的明矾、0.25%~0.5%福美双、0.5%高锰酸钾以及五氯硝基苯、代森锌等。其中以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各5 g/m2,配成混合药土,在播种前垫在苗床上一半,另一半播种后覆药土用,效果较好。
4.9苗期预防 出苗后立即喷施1%波尔多液或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300倍液,预防立枯病的发生,每7~10 d喷1次,2~3 d即可。发病后也用1%硫酸亚铁或75%敌可松可湿粉剂,用量200 g/亩,加水稀释成500倍液,喷施苗木。然后用清水洗苗,防止药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