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福建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探讨了实施名牌战略对推进福建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作用。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名牌产品的扶持力度;围绕发展产业集群,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强化名牌产品管理。
关键词:名牌战略;产业集群;福建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145-02
实施名牌战略,是加快产业集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进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做好福建省品牌工作,实施品牌战略,是凸显福建在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区位特点和优势,推动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加快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之一。
1 福建省工业化进程评析
工业化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及其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及其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整个社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按照国际惯例,工业化进程一般是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四个方面衡量。
1.1 人均GDP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060-2120美元,中期为2120-4230美元,后期为4230-7940美元按。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075.16亿元,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人均GDP为25424元。按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90:1换算,福建省人均GDP为3685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1.2 产业结构
按照西蒙o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对比,工业化初期一次产业比重高于20%;到工业化中期,一次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且二次产业比重高于三次产业比重;进入到工业化后期,一次产业比重降到10%,二次产业上升到最高水平后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而三次产业比重处于上升阶段。
2007年,福建省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8.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8%,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1.3 就业结构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由一次产业转向二次产业,再由二次产业转向三次产业。据配第-克拉克的劳动力产业分布表条件可以判定,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1978年75.1:13.4:11.5转变为2007年32.7:35.1:32.23,这反映了福建省工业化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1.4 城乡结构
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至2007年,福建省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48.7%。这说明福建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与国际水平比较还处于较低水平。
2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现状分析
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共有100个中国名牌产品、66个中国驰名商标,267个国家免检产品,1026个福建名牌产品,1148个福建著名商标,18家企业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有23个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福建省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及出口名牌的数量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五位,并因此跻身名牌大省行列。
在我省历年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中,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如纺织服装、旅游鞋、水暖器材、食品等都拥有“中国名牌”。产业集中度高并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主要有三类:旅游鞋产品占全国同类中国名牌产品的80%;纺织服装产品约占全国同类中国名牌产品的10%;水暖器材的总产量约占全国的35%,经销量占近60%。
2.2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争创中国名牌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位次在全国也居前列,但与广东、浙江等长三角、珠三角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名牌产品在数量、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2.1 名牌企业整体规模较小
我省获中国名牌产品数虽处于全国第五位,但与第四位的江苏省比相差1倍多,并有进一步拉大距离的趋势。而与第六位的上海没有拉开距离。同时,名牌企业的整体规模也较小。2007年,全省41个中国名牌产品,2006年总销售额为556亿元,每项平均年市场销售额为13.56亿元。2007年的中国世界名牌评选,我省企业没有一个自主品牌能够达到年市场销售额达100亿元、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的申报条件要求。
2.2.2 劳动密集型的名牌产品居多
我省的中国名牌产品有三分之二以上为鞋服、伞、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容易受到市场、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2.2.3 品牌运营能力不强
部分名牌企业还停留在争“名牌产品”称号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进行品牌运营和产品技术创新。
2.2.4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我省名牌产品群体的情况看,全省东西两翼区域的差距拉大,泉州、厦门、福州、莆田成为我省中国名牌的主要集中地,4个设区市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占全省的88%,泉州市占到全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46%,其他地区则较为分散。
3 实施名牌战略对福建省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分析
3.1 实施名牌战略对培育产业集群的作用
福建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企业,带动了产业聚集,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质量。
3.1.1 引导培育了以福建重点产业集群为主力的名牌企业
厦华、福耀、龙工、七匹狼、安踏、达利园等一批著名品牌名扬全国,在名牌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出现了诸如“纺织城”、“鞋都”、“水暖城”、“瓷都”等极具产业特点的区域品牌。
3.1.2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名牌产品带动效应的发挥,推进名牌企业增加投入、资产重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福建经济发展。
3.2 培育产业集群对促进福建工业化进程的作用
3.2.1 有力推动各县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福建省在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后,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全省工业化进程。截止2005年底,福建省已初步形成大小产业集群60个,其中产值超百亿的14个,比上年增加3个。同年,32个重点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6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2.6%,比上年增长19.7%;完成出口交货值126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5个百分点。目前福建省已形成了石材、石雕,鞋业、服装,电子、汽车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且初具规模,已成为福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提高专业化与协作水平
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节约制造成本。以晋江为例,晋江有制鞋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年产鞋7亿多双,其中运动休闲鞋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20%以上。在晋江,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织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3.2.3 实现资源共享
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享道路交通、电力设施、专业市场、信息、人才等资源,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集群企业竞争优势。
4 以名牌战略推动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推动力,全社会参与,打造“品牌福建”形象。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首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一要切实增强名牌意识,二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三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其次,坚持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继续推进名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做好名牌产品的创建工作;要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扶持和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第三,坚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要扩大名牌宣传,二要加大名牌保护力度,三要建立和完善名牌战略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四,实施品牌战略要重点突出。一是要突出具有经济“优势”的行业和产品,二是要突出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企业,如陶瓷、工艺品、竹木制品等特色产品的企业。三是要突出优势品牌的提升。
4.2 围绕发展产业集群,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做好名牌发展战略规划和名牌培育工作。推动优势产业集聚,着力塑造石雕石制品、纺织服装鞋业、工艺美术品、休闲食品、建筑陶瓷、水暖器材、电机电器等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品牌,在这些优势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中培育一批中国名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4.3 强化名牌产品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对获“名牌产品”称号企业的管理。首先,督促企业持续加强质量管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督促名牌企业持续苦练内功,强化质量管理;其次,加强质量跟踪。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查结果,加强对名牌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督促名牌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第三,实施年度回访制度。
4.4 成立品牌竞争力研究机构,推进“品牌福建”建设
为推动福建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帮助福建企业更好地建立自主品牌,我们建议成立“福建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可充分发挥福建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立法执法机关、舆论机关、咨询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和作用,为品牌精英提供一个研究性的交流平台和引入合作机制,并针对福建市场进行专业、独立及客观的品牌价值研究和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敬辉.福建工业化的演进过程和阶段分析[J].发展研究,2004,(5).
[2]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北京:国家统计局,2007.
关键词:名牌战略;产业集群;福建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145-02
实施名牌战略,是加快产业集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进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做好福建省品牌工作,实施品牌战略,是凸显福建在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区位特点和优势,推动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加快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之一。
1 福建省工业化进程评析
工业化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及其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及其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整个社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按照国际惯例,工业化进程一般是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四个方面衡量。
1.1 人均GDP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060-2120美元,中期为2120-4230美元,后期为4230-7940美元按。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075.16亿元,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人均GDP为25424元。按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90:1换算,福建省人均GDP为3685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1.2 产业结构
按照西蒙o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对比,工业化初期一次产业比重高于20%;到工业化中期,一次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且二次产业比重高于三次产业比重;进入到工业化后期,一次产业比重降到10%,二次产业上升到最高水平后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而三次产业比重处于上升阶段。
2007年,福建省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8.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8%,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1.3 就业结构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由一次产业转向二次产业,再由二次产业转向三次产业。据配第-克拉克的劳动力产业分布表条件可以判定,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1978年75.1:13.4:11.5转变为2007年32.7:35.1:32.23,这反映了福建省工业化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1.4 城乡结构
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至2007年,福建省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48.7%。这说明福建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与国际水平比较还处于较低水平。
2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现状分析
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共有100个中国名牌产品、66个中国驰名商标,267个国家免检产品,1026个福建名牌产品,1148个福建著名商标,18家企业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有23个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福建省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及出口名牌的数量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五位,并因此跻身名牌大省行列。
在我省历年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中,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如纺织服装、旅游鞋、水暖器材、食品等都拥有“中国名牌”。产业集中度高并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主要有三类:旅游鞋产品占全国同类中国名牌产品的80%;纺织服装产品约占全国同类中国名牌产品的10%;水暖器材的总产量约占全国的35%,经销量占近60%。
2.2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争创中国名牌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位次在全国也居前列,但与广东、浙江等长三角、珠三角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名牌产品在数量、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2.1 名牌企业整体规模较小
我省获中国名牌产品数虽处于全国第五位,但与第四位的江苏省比相差1倍多,并有进一步拉大距离的趋势。而与第六位的上海没有拉开距离。同时,名牌企业的整体规模也较小。2007年,全省41个中国名牌产品,2006年总销售额为556亿元,每项平均年市场销售额为13.56亿元。2007年的中国世界名牌评选,我省企业没有一个自主品牌能够达到年市场销售额达100亿元、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的申报条件要求。
2.2.2 劳动密集型的名牌产品居多
我省的中国名牌产品有三分之二以上为鞋服、伞、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容易受到市场、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2.2.3 品牌运营能力不强
部分名牌企业还停留在争“名牌产品”称号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进行品牌运营和产品技术创新。
2.2.4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我省名牌产品群体的情况看,全省东西两翼区域的差距拉大,泉州、厦门、福州、莆田成为我省中国名牌的主要集中地,4个设区市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占全省的88%,泉州市占到全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46%,其他地区则较为分散。
3 实施名牌战略对福建省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分析
3.1 实施名牌战略对培育产业集群的作用
福建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企业,带动了产业聚集,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质量。
3.1.1 引导培育了以福建重点产业集群为主力的名牌企业
厦华、福耀、龙工、七匹狼、安踏、达利园等一批著名品牌名扬全国,在名牌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出现了诸如“纺织城”、“鞋都”、“水暖城”、“瓷都”等极具产业特点的区域品牌。
3.1.2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名牌产品带动效应的发挥,推进名牌企业增加投入、资产重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福建经济发展。
3.2 培育产业集群对促进福建工业化进程的作用
3.2.1 有力推动各县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福建省在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后,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全省工业化进程。截止2005年底,福建省已初步形成大小产业集群60个,其中产值超百亿的14个,比上年增加3个。同年,32个重点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6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2.6%,比上年增长19.7%;完成出口交货值126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5个百分点。目前福建省已形成了石材、石雕,鞋业、服装,电子、汽车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且初具规模,已成为福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提高专业化与协作水平
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节约制造成本。以晋江为例,晋江有制鞋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年产鞋7亿多双,其中运动休闲鞋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20%以上。在晋江,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织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3.2.3 实现资源共享
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享道路交通、电力设施、专业市场、信息、人才等资源,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集群企业竞争优势。
4 以名牌战略推动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推动力,全社会参与,打造“品牌福建”形象。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首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一要切实增强名牌意识,二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三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其次,坚持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继续推进名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做好名牌产品的创建工作;要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扶持和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第三,坚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要扩大名牌宣传,二要加大名牌保护力度,三要建立和完善名牌战略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四,实施品牌战略要重点突出。一是要突出具有经济“优势”的行业和产品,二是要突出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企业,如陶瓷、工艺品、竹木制品等特色产品的企业。三是要突出优势品牌的提升。
4.2 围绕发展产业集群,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做好名牌发展战略规划和名牌培育工作。推动优势产业集聚,着力塑造石雕石制品、纺织服装鞋业、工艺美术品、休闲食品、建筑陶瓷、水暖器材、电机电器等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品牌,在这些优势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中培育一批中国名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4.3 强化名牌产品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对获“名牌产品”称号企业的管理。首先,督促企业持续加强质量管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督促名牌企业持续苦练内功,强化质量管理;其次,加强质量跟踪。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查结果,加强对名牌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督促名牌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第三,实施年度回访制度。
4.4 成立品牌竞争力研究机构,推进“品牌福建”建设
为推动福建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帮助福建企业更好地建立自主品牌,我们建议成立“福建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可充分发挥福建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立法执法机关、舆论机关、咨询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和作用,为品牌精英提供一个研究性的交流平台和引入合作机制,并针对福建市场进行专业、独立及客观的品牌价值研究和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敬辉.福建工业化的演进过程和阶段分析[J].发展研究,2004,(5).
[2]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北京:国家统计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