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提要: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胶原血管病(CV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除有CVD病史或OVD相应特征外,突出的临床症状是胸闷、气短、咳嗽、咳痰,最常见的肺部体征为吸气末“velcro”性捻发音。胸片/胸部HRCT显示以双下肺野弥漫网结节影改变为主,部分患者可见胸膜增厚。肺功能改变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障碍为特征,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或轻度过度通气。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胶原血管病(CV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除有CVD病史或OVD相应特征外,突出的临床症状是胸闷、气短、咳嗽、咳痰,最常见的肺部体征为吸气末“velcro”性捻发音。胸片/胸部HRCT显示以双下肺野弥漫网结节影改变为主,部分患者可见胸膜增厚。肺功能改变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障碍为特征,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或轻度过度通气。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和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最多,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表现、肺功能、X线胸片和胸部CT均类似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应注意两者的鉴别。
关键词:胶原血管病;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 593.2;R 563.9
其他文献
提要:为了确定旋毛虫Ts87抗原在虫体上的分布及其是否属于旋毛虫排泄分泌(ES)抗原,借助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旋毛虫幼虫皮质层富含丁d7蛋白,而且丁d7抗原是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中的组分。 关键词:旋毛虫;免疫组化定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中图分类号:R393.1+5
提要:为了给可视化虚拟人体模型的建立探索一种精确的重建方法和显示手段,同时也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一种更为细致、完全和快捷的观察方案,利用3D S1icer软件实现鼻部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分别对单层切片进行感兴趣区的轮廓提取,将处理后的体数据导人3D Slicer,选择阈值进行进一步的图像分割,产生感兴趣区的标志图(1aLelmaps),并根据标志图重建出组织的三维表面模型;还可以显示不同结构之间的毗
提要:对SARS死亡患者的尸检标本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SARS病原体引起人体多个脏器的超微结构发生病理变化,表现为肺泡壁增厚,肺泡腔有絮状渗出物、间质可见纤维素及少量炎细胞浸润;心肌纤维断裂,线粒体肿胀;脾和淋巴结细胞膜崩解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在病变组织中可见少量病原颗粒。提示:SARS病原引起人体的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引起机体多个脏器,特别是肺、心及免疫器官的损害。 关键词:严
提要:为了解6~12岁儿童血脂和血糖代谢的状况及其与单纯肥胖症的相关性,选择北京市长椿街地区在校小学生672名,均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C)、身高和体质量。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672例6~12岁儿童的TC、TG和FBG浓度分别为(4.66±0.52)mmol/L、(1.97±0.22)mmol/L、(4.25±0.96)mmol/L。其中TC
提要:为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将68例下壁AMI患者按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范围分为3组:I组(n=19):胸前导联ST段无明显下降;Ⅱ组(n=14):V1-3导联ST段下降;Ⅲ组(n=35):V1~5或V1—6导联ST段下降。结果:I组、Ⅱ组、Ⅲ组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6.3%、14.3%、74.3%,ZT段下降组
提要: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1氓)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将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154例按UAER分为正常尿白蛋白排泄率组(A组)、微量尿白蛋白排泄率组(B组)和大量尿白蛋白排泄率组(C组)。3组分别进行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测定GFR,并测定UAER、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压。发现:C组GFR较A组及B组显著下降(P<0.01),UAER显著升高(
提要:为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对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作用及其与胰腺组织磷脂酶A2(PU2)活性的关系,以5%牛磺胆酸钠溶液胰胆管注射(1mL/kg)制成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以L-硝基精氨酸(L—N》4A)为内源性NO的阻断剂,观察内源性NO对胰腺损伤程度和胰腺组织PLA2活性的影响。发现牛磺胆酸钠胰胆管注射可造成胰腺组织明显的水肿和坏死,部分大鼠发生胰腺实质内出血,但胰腺组织内PLA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泌尿外科 张进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中心 谢蜀生 小鼠皮肤移植模型是研究免疫排异反应及鉴定近交系小鼠的基本方法之一[1]。早在1951年,Billingham等[2]就对小鼠皮肤移植的方法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以后又不断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报道[3~5]。我们在参考上述文献的基础上,于2001年8月至12月,通过对不同麻醉剂、供皮来源和包扎方法的比较,建立了一种
提要:为对比有无背景给药的病人自控镇痛(PCA)在开颅术后的镇痛效果,将120例择期全麻颅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芬太尼组(工组)、芬太尼背景组(Ⅱ组)、曲马多组(Ⅲ组)、曲马多背景组(Ⅳ组)。背景组于术后24 h停止背景给药,仅予单纯PCA。术后4、8h、次日晨、24、48h记录VAS、用药量、PCA按压次数、镇静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纯PCA组的PCA按压次数、有效次数和VAS
提要: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瞬目反射(BR)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用肌电图仪测定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左右两侧的R1、R2、R2,波的潜伏期、波幅,将其均值分别与正常值做对比;并将病人分为BR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左右两侧RI、R2、R2,各反应波潜伏期均值与正常值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有显著差异(P<0.001)。BR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年龄和病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和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