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肤瘙痒症是以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以秋冬季节居多,常因反复搔抓出现搔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的皮肤病,呈阵发性加重,常影响睡眠而导致情绪烦躁不安,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精神压力和痛苦。属于中医“风瘙痒”、“血风痒”范畴。其病理机制多属血虚风燥。西医主要口服镇静剂和抗组胺药等,疗效不理想。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主要采用养血祛风、润燥止痒的方法,2008年12月~2011年5月收治皮肤瘙痒症患者10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8例,男70例,女38例;年龄18~75岁,病程2个月~15年。入选标准:临床上以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为主症,而无原发性皮肤病的皮损。1周以内未服用过其他抗组胺剂,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都排除在外。
治疗方法:润燥止痒胶囊口服,3次/日口服,2g/次,连服1个月。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瘙痒及皮损完全消退,或仅留色素沉着,停药半年未发;②显效:瘙痒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患处皮肤粗糙及增厚消失;③有效:剧痒停止,偶有痒感,瘙痒时间缩短;④无效:瘙痒及皮损均无明显变化。
结 果
痊愈72例(66.7%),显效16例(14.8%),有效10例(9.2%),无效10例(9.2%);总有效率90.7%。
讨 论
皮肤瘙痒病属于中医风瘙痒和痒风的范畴,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有慢性疾病的人,临床表现特点是仅有全身性皮肤瘙痒和伴有继发性抓痕、血痂、脱屑、色素沉着,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瘙痒的程度有轻有重,轻者仅在安静和晚上睡眠时发作,搔抓后可缓解减轻,重者日夜均痒,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临床多用抗组胺药、钙剂硫代硫酸钠、镇静催眠剂、静脉封闭及激素等药物治疗。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的皮肤病,本病病因复杂,临床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痒两种,全身性瘙痒多与一些内脏疾病有关,而局部不良刺激是诱发加重瘙痒的常见外因。老年人皮脂腺和汗腺萎缩,皮脂及汗液分泌减少,皮肤缺乏滋润,营养匮乏,血行障碍,皮肤易受周围环境冷热变化和弱酸弱碱物质的刺激,诱发瘙痒。
《诸病源候论》指出:“风瘙痒者为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唐代孙思邈谓:“痒症不一,血虚皮肤瘙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妇人血虚,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下”。皆指明皮肤瘙痒多为血虚风燥、阴津不足、肌肤失养所致,主要治以养血滋阴润燥、祛风宁神止痒,而润燥止痒胶囊则具有润燥止痒功效。治疗瘙痒病取得满意疗效,且具有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实为治疗瘙痒症可选择的药物之一。
润燥止痒胶囊是在苗族治疗皮肤瘙痒验方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以苦寒性生地黄、苦参为主药。以何首乌、制何首乌、红活麻、桑叶等为辅药。方中生地黄、何首乌、制何首乌、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治其本,桑叶清肺润燥、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红活麻祛风止痒共治其标。全方配伍精当,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明显提高致痒阈,减轻瘙痒程度,缩短瘙痒持续时间,降低瘙痒发生频率,显著改善继发皮损,促进皮损愈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该制剂中的何首乌、苦参均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本组观察中还注意到,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禁用热水烫洗,尽量减少洗浴次数和持续时间,避免烟酒刺激,忌食辛辣、腥发食物,以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要对患者作心理治疗,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要有信心,耐心把疾病治疗好,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皮肤瘙痒症多为血虚风燥、阴津不足、肌肤失养所致,而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全身皮肤瘙痒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治疗上主要是养血滋阴润燥,祛风宁神止痒。内脏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症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病改善了,皮肤瘙痒亦會随之减轻和消退。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8例,男70例,女38例;年龄18~75岁,病程2个月~15年。入选标准:临床上以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为主症,而无原发性皮肤病的皮损。1周以内未服用过其他抗组胺剂,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都排除在外。
治疗方法:润燥止痒胶囊口服,3次/日口服,2g/次,连服1个月。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瘙痒及皮损完全消退,或仅留色素沉着,停药半年未发;②显效:瘙痒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患处皮肤粗糙及增厚消失;③有效:剧痒停止,偶有痒感,瘙痒时间缩短;④无效:瘙痒及皮损均无明显变化。
结 果
痊愈72例(66.7%),显效16例(14.8%),有效10例(9.2%),无效10例(9.2%);总有效率90.7%。
讨 论
皮肤瘙痒病属于中医风瘙痒和痒风的范畴,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有慢性疾病的人,临床表现特点是仅有全身性皮肤瘙痒和伴有继发性抓痕、血痂、脱屑、色素沉着,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瘙痒的程度有轻有重,轻者仅在安静和晚上睡眠时发作,搔抓后可缓解减轻,重者日夜均痒,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临床多用抗组胺药、钙剂硫代硫酸钠、镇静催眠剂、静脉封闭及激素等药物治疗。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的皮肤病,本病病因复杂,临床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痒两种,全身性瘙痒多与一些内脏疾病有关,而局部不良刺激是诱发加重瘙痒的常见外因。老年人皮脂腺和汗腺萎缩,皮脂及汗液分泌减少,皮肤缺乏滋润,营养匮乏,血行障碍,皮肤易受周围环境冷热变化和弱酸弱碱物质的刺激,诱发瘙痒。
《诸病源候论》指出:“风瘙痒者为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唐代孙思邈谓:“痒症不一,血虚皮肤瘙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妇人血虚,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下”。皆指明皮肤瘙痒多为血虚风燥、阴津不足、肌肤失养所致,主要治以养血滋阴润燥、祛风宁神止痒,而润燥止痒胶囊则具有润燥止痒功效。治疗瘙痒病取得满意疗效,且具有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实为治疗瘙痒症可选择的药物之一。
润燥止痒胶囊是在苗族治疗皮肤瘙痒验方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以苦寒性生地黄、苦参为主药。以何首乌、制何首乌、红活麻、桑叶等为辅药。方中生地黄、何首乌、制何首乌、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治其本,桑叶清肺润燥、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红活麻祛风止痒共治其标。全方配伍精当,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明显提高致痒阈,减轻瘙痒程度,缩短瘙痒持续时间,降低瘙痒发生频率,显著改善继发皮损,促进皮损愈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该制剂中的何首乌、苦参均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本组观察中还注意到,患者在治疗的同时禁用热水烫洗,尽量减少洗浴次数和持续时间,避免烟酒刺激,忌食辛辣、腥发食物,以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要对患者作心理治疗,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要有信心,耐心把疾病治疗好,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皮肤瘙痒症多为血虚风燥、阴津不足、肌肤失养所致,而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全身皮肤瘙痒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治疗上主要是养血滋阴润燥,祛风宁神止痒。内脏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症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病改善了,皮肤瘙痒亦會随之减轻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