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西北,依照服饰的色彩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三大支系。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婚恋习俗大致相同,这里讲述的是丽江市华坪县花傈僳的婚礼习俗。
花傈僳是非常纯朴也非常浪漫的民族,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干什么,都会有歌声相伴。因此,花傈僳青年男女的爱情也多半是从歌声开始的,被称为“歌为媒”。然后,一步步升华,最后双双走向婚姻的殿堂。
傈僳人家居住分散,青年人一般多在喜庆、聚会等场合相识。在傈僳山区,每逢农忙季节,大家都要相互协作,一家有事,全村人都要来帮忙,青年男女在集体活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知,从而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如果一个小伙对一个姑娘产生了好感,就会从侧面打听姑娘家的住处,同时会想法给姑娘一些暗示。
摸清了姑娘家的情况后,小伙子便会趁放牧、打柴等机会去找寻和接近姑娘。为了避免双方的尴尬,小伙子会吹响树叶,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意,姑娘听后如果无意便不搭理,如果有意便会同样吹响树叶。
经过一定的接触之后,小伙子会约上自己的伙伴找姑娘对歌,姑娘也会约上自己信赖的伙伴一同对歌。傈僳族信奉万物有灵,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神山,每一家也都会有自己的神树,对歌一般就选择这样的地方。
即兴编词的歌不仅传达了个人的艺术天赋和心智修养,同时也表达了个人对待劳动和生活、对待爱情和家庭的态度。当两情相悦,伙伴们会悄悄离去,留下一对有情人继续酝酿爱的甜蜜。有情人最后走到一起,双方互赠礼物,一对爱侣便诞生了。最后,选择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父母其实已略知一二,便根据掌握的情况定夺婚姻。如果双方都没意见,剩下的就是婚礼了。
花傈僳的婚礼很隆重,因为这是每个人一生幸福生活的开始。
当择定的婚期到来时,双方家庭都要做很多的准备。
除了杀猪宰羊、准备宴席之外,男方家有一项不同的工作是搭“青棚”。青棚其实就是一个凉棚,是成亲当天女方家来的送亲客人歇息和就餐的地方。用新砍来的树搭成架子,用新采回的叶编成半透光的顶,一般用青钢木和松木,地上铺上松针。青棚搭在院子一边的空地上,根据院落的大小和女方家送亲人数而定,天晴遮挡烈日,天阴阻拦风沙。
双方家庭都要请来尼扒,也就是傈僳族的祭司进行隆重的活动,安神祭祖,撵鬼驱邪。婚礼中的每道环节都要念经祈祷,显得郑重而庄严。
成亲的时候,新郎不去新娘家接亲,而由媒人代劳。一般情况,媒人都是男性。不管路程远近,在头一天下午,两位男性媒人就与另两位女性一起,组成男方家的接亲队伍,带上礼品来到新娘家,以此表达男方家对女方家的尊重。
接亲人来到女方家门口,不能直接进入,首先要喝“拦门酒”,由女方家的亲族兄弟来敬酒,两碗要满不满的老白干。酒是傈僳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婚礼中的每道环节每个仪式都离不开酒,而且敬酒、喝酒都是双杯,这也是好事成双的意思。所以,没有酒量的人是注定不可能成为媒人的。两位媒人接过酒碗,倒一些在各自门边的柱脚上,意思是敬奉女方家的列祖列宗,然后一干而尽。这时,媒人还要反敬酒,又接过对方的酒壶,斟得满满的,敬给对方。对方也是一仰脖子一气喝尽。一个拦门酒的过程,就要好几分钟,你来我往,豪气冲天。
喝了酒,媒人才被引进正屋。正屋不是堂屋,花傈僳没有汉族人家的“堂屋”的概念,花傈僳人家最重要的地方是火塘。火塘设在边上最大的一间屋里,祖先的神台就在火塘上方的墙上。媒人进了屋,要请来新娘的父母和重要的亲族行礼,奉上烟酒糖茶等礼品,同时说明来意,恳请对方高兴地举办婚事,同时邀请女方亲族送亲过去,到男方家喝喜酒。
成亲当天,天刚麻麻亮,两位媒人就早早起床,为新娘做早餐。做好后他们自己先吃完,然后就到大门外等候,以此表明新郎家急切等待新娘出发的心情。
太阳升起来了,帮忙的亲戚和乡邻来了。新娘家要在姑娘出门前招待亲友。
太阳已经很高了,新娘故意磨磨蹭蹭,好不容易才出来化妆做准备。换装的时候,新娘的长辈要在新嫁衣上喷洒一种药酒,据说这是祖上传下的秘方,有消毒驱邪、增进爱情的作用。
新娘的伴娘为新娘换装。换装的地点不在屋里,而要避开人群,到屋外的自留地里进行。这与花傈僳的服饰有关系,因为花傈僳的服饰是自己加工的,上面绣满了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和花鸟蜂蝶,显得五彩斑澜。而据他们自己的民间传说,花傈僳的服饰是自然神赐与的,要展示给神灵看。所以,婚礼是观看花傈僳服饰的最好机会,因为所有花傈僳人都会把自己最漂亮的服装穿出来。而新娘的服装没有特别的标志,所以在花傈僳的婚礼上,外来人常常分不清究竟谁是新娘,因为每一个姑娘都是花枝招展,像山野里开放的鲜花,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
时近中午,女方家的客人已招待得差不多了。经过媒人数次情真意切地催促,女方家组织的送亲队伍才开始起程。两位媒人在前方带路。一位媒人不停地吹着葫芦笙,而另一位则时不时传烟,说好话。走在前的是女方家的主婚人夫扒夫妈,也就是女方的舅舅、舅妈,其他新娘的长辈紧随其后,然后是新娘和伴娘,后面才是同辈及以下的送亲人,最后是与媒人同去的接亲人。新娘有两位伴娘,其中必须有一位是已婚且夫妻和睦并生儿育女的。路上,伴娘与新娘呈纵队前行,已婚的伴娘走前,另一位走在新娘之后。这当然是希望新娘像这位伴娘一样婚姻美满,早生贵子。送亲队伍行走的速度由夫扒夫妈控制,为了显出娘家人的矜持,夫扒夫妈故意走得比平时慢一些。所以,两位媒人要经常说好话,说如果晚了那边就不好安排了,大家还等着新娘子进门了好开宴呢等等。
花傈僳居住的地方多是山区,道路曲折难行,送亲队伍要选择最好走的路线。当然,接亲人在来的时候就已认真勘查过了。但路上总还是有无法避开又没有桥梁的小溪、河沟等障碍。这时,媒人要拿出小红包给伴娘,请伴娘背新娘过河。这显然是希望新娘一生没有坎坷,幸福安康。
即使新娘到新郎家的路不算太远,大家也并不太累,但为了表示娘家人难舍女儿的态度,在适当的地方,夫扒夫妈仍然要让送亲队伍停下来休息。这时,两位媒人就要赶紧给大家传烟敬酒。休息几分钟后,媒人还要给夫扒夫妈磕头作揖,催请大家继续上路。
送亲队伍终于来到新郎家的村子。看得见新郎家大门的时候,送亲队伍又一次停了下来。这时,一位媒人留下侍候送亲客人,另一位则飞奔回去报喜。随即,两队人马出门来迎接了。第一队是酒茶组,两人一组,敬酒敬茶,道谢问安。当茶喝过,酒尝过,稍事休息,第二队的葫芦笙组吹着迎亲调出来了,并以最热烈而欢快的方式迎接送亲队伍进门。同时,鞭炮响起,男方家的亲族乡邻在门口夹道迎接新娘子的到来。
夫扒夫妈等送亲人到青棚里休息,以烤茶、白酒、香烟招待。而新娘进了门,则与等候多时的新郎一起到正房行礼拜堂。
进门时,老人往新娘身上洒羊粪疙瘩。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意思是祝愿新人多子多福。新郎新娘在火塘前跪下,男方请来的尼扒则端坐火塘边上,口中念念有词,为新人祈祷和祝福。
尼扒主持的仪式时间很长,要反复诵经,还要询问二人一些话。其间,新郎新娘要起来一次,到青棚内向主婚人夫扒夫妈要婚名。在花傈僳的习俗中,人们一生有三个名字:即乳名、学名和婚名。乳名只在两个阶段使用,一段是结婚前,另一段是死亡后举行葬礼时。婚名由娘家长辈在结婚时取,有了婚名,也就表明一对新人从此成家自立。而结婚后,村里人就只叫他们的婚名了。
要到了婚名,由尼扒主持,让新人喝交杯酒,然后拜天地,拜祖宗,拜亲族。
在仪式举行过程中,一对新人始终动口不动手,这其实也是古老的习俗,意思是希望新人一生生活轻松,荣华富贵。
吃过晚饭,暮色降临,来宾们并不回家,而是燃起篝火,彻夜狂欢。未婚的姑娘小伙也趁此机会物色自己的意中人。一场婚礼,是一对恋人恋爱过程的结束,但同时也是其他青年男女恋爱过程的开始。
在花傈僳的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俗,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并不同房,甚至连婚床都没有摆放。主人家认为,客人大多是翻山越岭而来的,他们为了使婚礼热闹而彻夜不眠,因此,新郎新娘当然也应该陪着客人,还不时要到老人闲聊的房里敬茶敬烟,而老人们则大声地说一些祝福的话。
第二天早餐后,送亲来的客人带着男方家送上的礼物返家了,两位媒人拔出青棚边上的媒人桩,一场婚礼便告圆满结束。
在婚后的三天之内,新郎父母陪一对新人回娘家。这时候,亲家见面,相互行礼,从此,两家就算正式永结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