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12年3月4日中午12时35分,第28批出国留学的40位老师乘坐的A370航班腾空起飞,从北京首都机场飞往英国。经过11个小时的漫长飞行,我们于伦敦时间3月4日15时38分到达伦敦希斯罗Heathrow机场。一下飞机,伦敦便以纷飞的细雨迎接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学生”。我在英国的留学生活就伴着这濛濛细雨正式开始了。
英国课堂的体验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进行了分班考试,指导老师Gary向我们解释了分班考试的初衷:我们一共40人,虽然是经过艰难的考试选拔上来的,但还是存在个体差异,就人数而言,一个班教学显得太过拥挤,不利于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所以必须分班教学。当时我就在想,40个人就算拥挤?想想国内的班级规模,五六十人实在是太正常了。但是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英国教育对于个体的关注程度之高。我不禁感叹:英国的学生是多么的幸福和幸运。
这次来英国留学,身份从教师转变成学生,听着英国老师的课,常常让我有种愧为人师的感觉,因为这里的老师授课方式不仅多样化,也更为关注教学本身。其中Theresa老师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她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新的知识,也让我反思了国内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听力,我在国内所任教的学校里,学生的听力主要靠早读的30分钟时间来训练,很少专门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而且训练的方式也非常单一:统一播放听力材料,学生边听边选,选完核对答案,选错就看录音原文,时间来得及就再听一遍。学生对听力只是机械地训练,这样的听力练习效率并不高。Theresa的课告诉我:不应将语言学习分成孤立的若干部分,听力也一样。没有任务兼活动的学习是很容易失去意义的。这让我对国内的听力训练又多了一些思考。
再如Bedtime stories(睡前故事),对于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和中国孩子来说,Bedtime stories是陌生的,而对于剩下的那些少数,Bedtime stories不一定陌生,但却无法实现,我属于后者。我家的小男孩今年两岁多,但是当我认真回顾时,很羞愧地发现:大多数时候,我把这个应该是家长与孩子双向交流的活动抛给了孩子自己独立进行,而理由通常是“我太忙,没有时间”“这太傻了”,又或者是“他自己可以看懂”。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输入是如此的“孤独”。对于孩子是这样,这对于学生也不例外。
Theresa曾经给我们上过一节如何讲故事的课,那节课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从而达到有效运用语言的目标。那堂课的任务是分小组选故事,并在组内进行故事接龙,最后不同小组互相聆听对方的故事。共有10个故事的开头可供选择,这10个开头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洁癖症的女人、变成虫子的男人……我们小组经过商议选了第9个开头——All children,Except one,Grow up。这是小飞侠彼得潘的开头。我们选择的理由很简单:句子越少,可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当然,对语言使用的考验也就更艰巨。集思广益后我们的故事出炉了:彼得潘做了一个梦,梦见世界上所有的人出生时都是80岁,然后越活越年轻。可是他的梦遭到了妹妹的嘲笑,大家都认为他长不大。彼得潘决定去中国寻找一种药,让所有人停止长大。最终,他找到了,那就是——笑声。
在中国,常规的讲故事活动往往是独角戏:一名学生从头到尾兼编剧和演员。这样的活动最后总是带给我们一个怪异的场景:一个坐着五六十人的教室里,讲故事的人同时是自己唯一的听众。然而Theresa所设计的故事接龙的优点就在于:想象的空间由于多人的参与而变得更加宽广;信息的碎片得以排列组合;不同的语言表述得以展现;最重要的一点,互动使语言得到真实意义上的运用和巩固。看起来像是简单的说故事活动,但是语言的训练却在活动中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Gary老师的课同样让我受益匪浅。例如Dictation(听写),对于国内的英文教学来说,听写不但学生害怕,老师也觉得头疼。每一次的听写都是学生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和家长之间角力的过程。老师一句“Put your books away.Take out your pen and exercise book…”教室里马上一片凄风苦雨、哀鸿遍野。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听写的效率呢?听了Gary的一节课,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这节课主要学习Dic-togloss。Dictogloss又叫Grammar Dicta-tion,也就是合作听写法。经过Gary的示范与归纳,我总算初步了解了这种教学方法。它和传统的听写法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从实施步骤来看,Dic-togloss有准备(往往是与听写材料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听写(听一篇短文,理解并记录关键词,不强调完美与精确)、重写(小组互相补充信息漏洞)和分析纠正(分析句子,寻找错误)四个部分,而传统听写往往无准备,不重写,轻分析;从实施的功能上来看,Dictogloss把听说读写完美结合在一起,全程贯穿任务与交际,体现了Text-based,Task-based和Learner-centered。
英国学校分类的几个关键词
某一天在BBC Morning News里听到英国的学校与教育,我发现英国的学校和教育情况把我弄昏了头。回到住处赶忙采访了房东的儿子Tim,他是一名Primary school的教师。结合了Tim的讲解,再联系之前Gary给我们做的相关讲座,我总算大致弄懂了英国的学校结构及其特点。
Primary school:英国的Primary school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小学那么简单。它包括Infant school和Junior school两个部分。其中Infant school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幼儿园,主要接收4-7岁的孩子;Junior school有点像我们中国小学的低年级(1-3年级),主要是7-11岁的孩子。有趣的是,Primary school里所有的老师虽然每年只教一个班级,但却要负责教这个班级几乎所有的学科。 Tim告诉我,1995年左右,英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新政策,所有Primary school的教师除了周六和周日正常休息以外,周一到周五期间必须有10%的时间是Out of class的(正常情况下每天从8:50左右一直到下午3:30左右都要呆在学校),也就是说每位教师在这期间会有一个单位时间不用来学校上课,所以就会有其他的教师来代课。至于每天的课程安排,就以Tim所在的学校为例:8:50分到10:10分,学生到校并将自带午餐Packed lunch放在指定位置,校方有专人进行检查并确认到校人数;10:10分所有学生Assembly(集中),唱歌或听讲话;10:50分到12:10分上两节课,主要是数学和英语;12:10分到13:10分为午餐休息时间,只能呆在学校里;13:10分到15:30分上两节课,主要是体育和其它学科。看下来,我不禁感慨,一天里真正上课的时间加起来只有两小时40分钟而已。
Secondary school or grammar school:早期,英国的孩子在Year 6,也就是10-11岁的时候,都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KS2 National Curriculum Tests,通过考试的孩子就可以去所谓的语法学校Grammar school(类似中国的重点高中)学习,而没通过的只好去Secondary school(类似中国的职业高中)学习。通俗的说,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培养白领和精英,后者则是培养蓝领和体力工作者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这种区别渐渐消失了。Secondary school也叫high school或senior school,主要是接收11-16岁阶段的孩子。Secondary school的老师们通常只教一个学科,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类似。
College:在英国,College并不单纯是我们所理解的“大学”,除了表示一些综合大学的附属学院之外,还可能是一所大学之前的预备校。这里主要接收的是16-18岁的孩子,为自己想要就读的大学做准备。
University:University就是传统意义的大学院校。全英国有许多大学可供学生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同时申请好几所大学,可能所有大学都拒绝你,也可能一个人同时收到好几份Offer。接受和拒绝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但不一定都是和学习有关。因此英国的大学里并不全是只会学习的人,他们培养的更多是全方面的人才。
零距离感受英国学校
虽然我的两位英国老师Gary和Theresa已经给我们详尽地介绍过了英国的教育,但是如果不能亲自走进英国的学校,零距离感受他们的教育,心中难免会留下遗憾。一听说有机会参观英国的学校,没有人会放弃这绝好的机会。
我们所参观的学校是Moulsecoomb Primary School。九点我们到达学校,校方的Warren老师在阅览室接待了我们。简单的一番寒暄后,Khadijia和Warren高度一致地再三强调,不能在学校里拍照。这是学校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负责所做出的决定。
我们排成一列长队,行走在狭窄的长廊里。我进入的班级是Year 3。和孩子们见面时,带班老师Mrs L.King正在整队,他们刚好要参加一个集会。我们匆匆跟在他们后面走进了一个大厅,大厅里一大群孩子盘腿坐在地板上,老师们也围着他们坐成了一圈。说是集会其实是五个班的孩子聚在一起唱歌。9点10分舞台前方一名教师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开始了这节课。她一出声我便被震撼了,美极了,妙极了!旋律、声音和舞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她是典型的Kinesthetic(动感型)老师,灵动的眼神和动感的肢体语言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合着节奏,哼着音乐,我们几位观摩的老师也和学生们一起扭动起来,现场俨然成了一个演唱会!老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开心,一遍就搞定了。接着又通过互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舞台上四个孩子分角色和着音乐做不同的姿势,而台下的学生也尽情歌唱,台上台下,融为一体。20分钟的音乐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孩子们退场时,音乐老师不忘用滑稽的方式提醒他们,脚步要“小心轻放”以免吵到别人。孩子们都想获得老师的表扬,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上的肯定,于是在“撤退”时尽其可能的做绅士和淑女。有个别调皮的孩子在离场时和音乐老师击掌,由于用力太大,老师夸张的龇牙咧嘴,甚是有趣。
11点-12点Year 3的孩子们要到Brighton Museum(布莱顿博物馆)上一节关于非洲文化的课。博物馆里有一间房专门为孩子们上课所用,投影、音响一应俱全。孩子们按组围坐在三张摆满有关非洲文化物件的桌边。桌上的琳琅满目的独具非洲特色的物品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博物馆负责接待学生的工作人员穿梭在孩子们中详尽地介绍每张桌子上物品的历史、用途。被吊足了胃口的孩子们自然听得很入神。之后三组学生相互交换场地两次。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探究三张桌子上的物品。了解探究一番后,有的孩子拿起了笔,画出他们感知的非洲,课堂效果非常好。
看着英国的孩子活泼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大洋彼岸我的学生们,我是如此地想念他们,真希望把在这里学到的方法也运用到他们身上去啊!
(责编 韦 力)
英国课堂的体验
开学的第一天,我们进行了分班考试,指导老师Gary向我们解释了分班考试的初衷:我们一共40人,虽然是经过艰难的考试选拔上来的,但还是存在个体差异,就人数而言,一个班教学显得太过拥挤,不利于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所以必须分班教学。当时我就在想,40个人就算拥挤?想想国内的班级规模,五六十人实在是太正常了。但是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英国教育对于个体的关注程度之高。我不禁感叹:英国的学生是多么的幸福和幸运。
这次来英国留学,身份从教师转变成学生,听着英国老师的课,常常让我有种愧为人师的感觉,因为这里的老师授课方式不仅多样化,也更为关注教学本身。其中Theresa老师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她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新的知识,也让我反思了国内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听力,我在国内所任教的学校里,学生的听力主要靠早读的30分钟时间来训练,很少专门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而且训练的方式也非常单一:统一播放听力材料,学生边听边选,选完核对答案,选错就看录音原文,时间来得及就再听一遍。学生对听力只是机械地训练,这样的听力练习效率并不高。Theresa的课告诉我:不应将语言学习分成孤立的若干部分,听力也一样。没有任务兼活动的学习是很容易失去意义的。这让我对国内的听力训练又多了一些思考。
再如Bedtime stories(睡前故事),对于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和中国孩子来说,Bedtime stories是陌生的,而对于剩下的那些少数,Bedtime stories不一定陌生,但却无法实现,我属于后者。我家的小男孩今年两岁多,但是当我认真回顾时,很羞愧地发现:大多数时候,我把这个应该是家长与孩子双向交流的活动抛给了孩子自己独立进行,而理由通常是“我太忙,没有时间”“这太傻了”,又或者是“他自己可以看懂”。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输入是如此的“孤独”。对于孩子是这样,这对于学生也不例外。
Theresa曾经给我们上过一节如何讲故事的课,那节课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从而达到有效运用语言的目标。那堂课的任务是分小组选故事,并在组内进行故事接龙,最后不同小组互相聆听对方的故事。共有10个故事的开头可供选择,这10个开头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洁癖症的女人、变成虫子的男人……我们小组经过商议选了第9个开头——All children,Except one,Grow up。这是小飞侠彼得潘的开头。我们选择的理由很简单:句子越少,可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当然,对语言使用的考验也就更艰巨。集思广益后我们的故事出炉了:彼得潘做了一个梦,梦见世界上所有的人出生时都是80岁,然后越活越年轻。可是他的梦遭到了妹妹的嘲笑,大家都认为他长不大。彼得潘决定去中国寻找一种药,让所有人停止长大。最终,他找到了,那就是——笑声。
在中国,常规的讲故事活动往往是独角戏:一名学生从头到尾兼编剧和演员。这样的活动最后总是带给我们一个怪异的场景:一个坐着五六十人的教室里,讲故事的人同时是自己唯一的听众。然而Theresa所设计的故事接龙的优点就在于:想象的空间由于多人的参与而变得更加宽广;信息的碎片得以排列组合;不同的语言表述得以展现;最重要的一点,互动使语言得到真实意义上的运用和巩固。看起来像是简单的说故事活动,但是语言的训练却在活动中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Gary老师的课同样让我受益匪浅。例如Dictation(听写),对于国内的英文教学来说,听写不但学生害怕,老师也觉得头疼。每一次的听写都是学生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和家长之间角力的过程。老师一句“Put your books away.Take out your pen and exercise book…”教室里马上一片凄风苦雨、哀鸿遍野。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听写的效率呢?听了Gary的一节课,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这节课主要学习Dic-togloss。Dictogloss又叫Grammar Dicta-tion,也就是合作听写法。经过Gary的示范与归纳,我总算初步了解了这种教学方法。它和传统的听写法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从实施步骤来看,Dic-togloss有准备(往往是与听写材料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听写(听一篇短文,理解并记录关键词,不强调完美与精确)、重写(小组互相补充信息漏洞)和分析纠正(分析句子,寻找错误)四个部分,而传统听写往往无准备,不重写,轻分析;从实施的功能上来看,Dictogloss把听说读写完美结合在一起,全程贯穿任务与交际,体现了Text-based,Task-based和Learner-centered。
英国学校分类的几个关键词
某一天在BBC Morning News里听到英国的学校与教育,我发现英国的学校和教育情况把我弄昏了头。回到住处赶忙采访了房东的儿子Tim,他是一名Primary school的教师。结合了Tim的讲解,再联系之前Gary给我们做的相关讲座,我总算大致弄懂了英国的学校结构及其特点。
Primary school:英国的Primary school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小学那么简单。它包括Infant school和Junior school两个部分。其中Infant school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幼儿园,主要接收4-7岁的孩子;Junior school有点像我们中国小学的低年级(1-3年级),主要是7-11岁的孩子。有趣的是,Primary school里所有的老师虽然每年只教一个班级,但却要负责教这个班级几乎所有的学科。 Tim告诉我,1995年左右,英国政府出台了一项新政策,所有Primary school的教师除了周六和周日正常休息以外,周一到周五期间必须有10%的时间是Out of class的(正常情况下每天从8:50左右一直到下午3:30左右都要呆在学校),也就是说每位教师在这期间会有一个单位时间不用来学校上课,所以就会有其他的教师来代课。至于每天的课程安排,就以Tim所在的学校为例:8:50分到10:10分,学生到校并将自带午餐Packed lunch放在指定位置,校方有专人进行检查并确认到校人数;10:10分所有学生Assembly(集中),唱歌或听讲话;10:50分到12:10分上两节课,主要是数学和英语;12:10分到13:10分为午餐休息时间,只能呆在学校里;13:10分到15:30分上两节课,主要是体育和其它学科。看下来,我不禁感慨,一天里真正上课的时间加起来只有两小时40分钟而已。
Secondary school or grammar school:早期,英国的孩子在Year 6,也就是10-11岁的时候,都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KS2 National Curriculum Tests,通过考试的孩子就可以去所谓的语法学校Grammar school(类似中国的重点高中)学习,而没通过的只好去Secondary school(类似中国的职业高中)学习。通俗的说,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培养白领和精英,后者则是培养蓝领和体力工作者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这种区别渐渐消失了。Secondary school也叫high school或senior school,主要是接收11-16岁阶段的孩子。Secondary school的老师们通常只教一个学科,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类似。
College:在英国,College并不单纯是我们所理解的“大学”,除了表示一些综合大学的附属学院之外,还可能是一所大学之前的预备校。这里主要接收的是16-18岁的孩子,为自己想要就读的大学做准备。
University:University就是传统意义的大学院校。全英国有许多大学可供学生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同时申请好几所大学,可能所有大学都拒绝你,也可能一个人同时收到好几份Offer。接受和拒绝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但不一定都是和学习有关。因此英国的大学里并不全是只会学习的人,他们培养的更多是全方面的人才。
零距离感受英国学校
虽然我的两位英国老师Gary和Theresa已经给我们详尽地介绍过了英国的教育,但是如果不能亲自走进英国的学校,零距离感受他们的教育,心中难免会留下遗憾。一听说有机会参观英国的学校,没有人会放弃这绝好的机会。
我们所参观的学校是Moulsecoomb Primary School。九点我们到达学校,校方的Warren老师在阅览室接待了我们。简单的一番寒暄后,Khadijia和Warren高度一致地再三强调,不能在学校里拍照。这是学校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负责所做出的决定。
我们排成一列长队,行走在狭窄的长廊里。我进入的班级是Year 3。和孩子们见面时,带班老师Mrs L.King正在整队,他们刚好要参加一个集会。我们匆匆跟在他们后面走进了一个大厅,大厅里一大群孩子盘腿坐在地板上,老师们也围着他们坐成了一圈。说是集会其实是五个班的孩子聚在一起唱歌。9点10分舞台前方一名教师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开始了这节课。她一出声我便被震撼了,美极了,妙极了!旋律、声音和舞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她是典型的Kinesthetic(动感型)老师,灵动的眼神和动感的肢体语言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合着节奏,哼着音乐,我们几位观摩的老师也和学生们一起扭动起来,现场俨然成了一个演唱会!老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开心,一遍就搞定了。接着又通过互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舞台上四个孩子分角色和着音乐做不同的姿势,而台下的学生也尽情歌唱,台上台下,融为一体。20分钟的音乐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孩子们退场时,音乐老师不忘用滑稽的方式提醒他们,脚步要“小心轻放”以免吵到别人。孩子们都想获得老师的表扬,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上的肯定,于是在“撤退”时尽其可能的做绅士和淑女。有个别调皮的孩子在离场时和音乐老师击掌,由于用力太大,老师夸张的龇牙咧嘴,甚是有趣。
11点-12点Year 3的孩子们要到Brighton Museum(布莱顿博物馆)上一节关于非洲文化的课。博物馆里有一间房专门为孩子们上课所用,投影、音响一应俱全。孩子们按组围坐在三张摆满有关非洲文化物件的桌边。桌上的琳琅满目的独具非洲特色的物品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博物馆负责接待学生的工作人员穿梭在孩子们中详尽地介绍每张桌子上物品的历史、用途。被吊足了胃口的孩子们自然听得很入神。之后三组学生相互交换场地两次。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探究三张桌子上的物品。了解探究一番后,有的孩子拿起了笔,画出他们感知的非洲,课堂效果非常好。
看着英国的孩子活泼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大洋彼岸我的学生们,我是如此地想念他们,真希望把在这里学到的方法也运用到他们身上去啊!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