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于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的研究成为高校内部的研究热点。大学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主体,将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的满意度纳入研究型高校内部教育质量的保障和监控依据实为应有之举,且将其融入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中,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就读经验 满意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个人的联系愈加紧密,如何科学地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明确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作为对高校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得到逐步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将我国高等教育推进到“评估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旨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更应注重自身教育质量的评估。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际工作,对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因素是讨论的重点。
一、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研究的国内外背景
最先涉及大学学生就读经验的是西方国家,美国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鼓励退伍军人进入高校进修,这就使得美国大学的学生数量骤然增加,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和资源分配带来很大的麻烦。而现实是,扩招后,随之而来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严重下滑。民众在高等教育费用上的高投入得不到同等的质量回报,这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在这样的矛盾下,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究竟怎么改,依据什么改,就需要一套新的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在较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的一些全国性组织开始对社会问责做出回应。8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界开始系统地研究教育教学哲学、教学行为及教学发展等多个方面,成果丰硕。在这个过程中,致力于建立在学生本体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调查问卷脱颖而出,方便、经济、获得数据多是其特点。其中,1979年由印第安纳大学研发编制的《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是最具代表性的学生调查问卷。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诞生至今经历多次的修订完善,相对成熟,对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有较理想的监测和评估作用。目前,全美的多数高校仍在使用这项调查工具。
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面对与当时美国类似的情况,究竟如何保障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呢?研究大学生就读经验是高等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关注点,也会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更合理的依据。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经济实力的增强不足以支撑综合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比较成为国际的关注热点。
总体来说,美国在学生就读经验方面的研究起步早,目前发展较成熟,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国内同等的研究相对缺乏,还是一个较新鲜的领域。我们的研究极大地参考借鉴美国,不够完善。及早量体裁衣地建立并完善我国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地关注学生对就读经验的满意度是必要之举。
二、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研究的意义
首先,本研究是基于大量的资料和个人的实际工作的,具有实际意义。考虑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涉及的领域主要还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德育等方面。相对于这些丰富的研究,旨在针对学生本身就读经验的研究寥寥无几,相对薄弱。随着扩招后学生主体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提高,关注学生本身对于就读经验的满意度实为必然的趋势。
其次,随着“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一代个性张扬、关注自身的学生自主意识比以往学生都有所增强,但是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年轻人共有的困扰。所以如何指导大学生完满地度过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之后的人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是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显而易见,以往居高临下的填压式教育不再适应现今的发展,逼迫的教育只会把学生本来的天赋灵性磨灭。关注学生本身,重视学生在大学里的主体地位,从他们身上寻找教育的新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对于学生就读经验的满意度研究是对高校教育的一种真实直接的反馈,通过反馈不断调整改革教育手段,才能使得最终的教育质量和效果与我们的期望值愈加接近。可以说,不论对大学生本身还是研究型的高校,学生就读经验的研究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三、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因素
要分析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因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学生就读经验。“大学生就读经验是指学生对其自身与大学环境中的人、事、物所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认识和体验。即指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课内、课外活动的经历”。
学生的就读经验满意度随着学生的年龄或者说年级会有所改变。不同年级阶段关注的方面不同,对于就读经验满意与否也有不同的标准。例如:大一刚进校的新生对新环境会比较关注,热衷与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结交天南海北的朋友;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和锻炼,开始关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设施,眼光不再停留在细小的方面,期望综合提升素质;大三的学生则会侧重实践经验,萌动步入社会的想法;大四的学生则会将重心放在毕业设计和后续发展上,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需要他们做出选择。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高校能否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平台和氛围都将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也让他们对自身就读经验的满意度有一定的衡量。
当然,学校能够提供的环境是一方面,大学生本身各有差异。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就读经验的获得和满意程度都有重要影响。现在的高校,一方面是自身开始重视学生主体,另一方面确实有实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资源,在渠道上越来越通畅。在高校提供的这种机会均等环境下,学生个人就读经验满意度依旧存在差异源于学生的行为,积极主动和消极不闻不问一定是存在差别的。从应试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部分学生依旧习惯监督式甚至压迫式的学习方式,一旦缺少学习监督者,学习就缺少动力,甚至难以适应大学这样一个看重自身修为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对比下,“我要学”的积极主动型学生必然能更好地获取学校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而“要我学”的被动型学生在个人就读经验的满意度上必然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因素是很多的,内部的外部的都不可忽视。学生个人因素与学校因素是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其获得就读经验的效果和满意度,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体制和管理制度使得学生的诉求难以及时得到重视。应该说,两个方面更好地配合,对于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提升很重要。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是一个社会角色的转变,高校不再是单纯地研究高深学问的系统,而是要承担广泛服务于社会、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责任系统。这对学校提出新的质量要求,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索知识的海洋,而且需要教职工们积极地为学生创作人性化个性化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有效运用学校资源,实现满意度的提高。这不仅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的育人体系完善也很关键。可以说,高校声誉和资源等外在条件不再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更重视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
[2]周作宇,周廷勇.大学生就读经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新视角[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
[3]杨杏芳.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哲学与社会学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5]陈琼琼.中日大学生就读经验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2009.
[6]黄琼萃.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D].上海师范大,2009.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就读经验 满意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个人的联系愈加紧密,如何科学地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明确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作为对高校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得到逐步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将我国高等教育推进到“评估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旨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更应注重自身教育质量的评估。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际工作,对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因素是讨论的重点。
一、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研究的国内外背景
最先涉及大学学生就读经验的是西方国家,美国对大学生就读经验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鼓励退伍军人进入高校进修,这就使得美国大学的学生数量骤然增加,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和资源分配带来很大的麻烦。而现实是,扩招后,随之而来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严重下滑。民众在高等教育费用上的高投入得不到同等的质量回报,这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在这样的矛盾下,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究竟怎么改,依据什么改,就需要一套新的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在较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的一些全国性组织开始对社会问责做出回应。8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界开始系统地研究教育教学哲学、教学行为及教学发展等多个方面,成果丰硕。在这个过程中,致力于建立在学生本体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调查问卷脱颖而出,方便、经济、获得数据多是其特点。其中,1979年由印第安纳大学研发编制的《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是最具代表性的学生调查问卷。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诞生至今经历多次的修订完善,相对成熟,对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有较理想的监测和评估作用。目前,全美的多数高校仍在使用这项调查工具。
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面对与当时美国类似的情况,究竟如何保障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呢?研究大学生就读经验是高等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关注点,也会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更合理的依据。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经济实力的增强不足以支撑综合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比较成为国际的关注热点。
总体来说,美国在学生就读经验方面的研究起步早,目前发展较成熟,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国内同等的研究相对缺乏,还是一个较新鲜的领域。我们的研究极大地参考借鉴美国,不够完善。及早量体裁衣地建立并完善我国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地关注学生对就读经验的满意度是必要之举。
二、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研究的意义
首先,本研究是基于大量的资料和个人的实际工作的,具有实际意义。考虑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涉及的领域主要还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德育等方面。相对于这些丰富的研究,旨在针对学生本身就读经验的研究寥寥无几,相对薄弱。随着扩招后学生主体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提高,关注学生本身对于就读经验的满意度实为必然的趋势。
其次,随着“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一代个性张扬、关注自身的学生自主意识比以往学生都有所增强,但是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年轻人共有的困扰。所以如何指导大学生完满地度过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之后的人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是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显而易见,以往居高临下的填压式教育不再适应现今的发展,逼迫的教育只会把学生本来的天赋灵性磨灭。关注学生本身,重视学生在大学里的主体地位,从他们身上寻找教育的新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对于学生就读经验的满意度研究是对高校教育的一种真实直接的反馈,通过反馈不断调整改革教育手段,才能使得最终的教育质量和效果与我们的期望值愈加接近。可以说,不论对大学生本身还是研究型的高校,学生就读经验的研究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三、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因素
要分析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因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学生就读经验。“大学生就读经验是指学生对其自身与大学环境中的人、事、物所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认识和体验。即指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课内、课外活动的经历”。
学生的就读经验满意度随着学生的年龄或者说年级会有所改变。不同年级阶段关注的方面不同,对于就读经验满意与否也有不同的标准。例如:大一刚进校的新生对新环境会比较关注,热衷与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结交天南海北的朋友;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和锻炼,开始关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设施,眼光不再停留在细小的方面,期望综合提升素质;大三的学生则会侧重实践经验,萌动步入社会的想法;大四的学生则会将重心放在毕业设计和后续发展上,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需要他们做出选择。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高校能否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平台和氛围都将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也让他们对自身就读经验的满意度有一定的衡量。
当然,学校能够提供的环境是一方面,大学生本身各有差异。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就读经验的获得和满意程度都有重要影响。现在的高校,一方面是自身开始重视学生主体,另一方面确实有实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资源,在渠道上越来越通畅。在高校提供的这种机会均等环境下,学生个人就读经验满意度依旧存在差异源于学生的行为,积极主动和消极不闻不问一定是存在差别的。从应试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部分学生依旧习惯监督式甚至压迫式的学习方式,一旦缺少学习监督者,学习就缺少动力,甚至难以适应大学这样一个看重自身修为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对比下,“我要学”的积极主动型学生必然能更好地获取学校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而“要我学”的被动型学生在个人就读经验的满意度上必然大打折扣。
总的来说,影响研究型大学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因素是很多的,内部的外部的都不可忽视。学生个人因素与学校因素是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其获得就读经验的效果和满意度,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体制和管理制度使得学生的诉求难以及时得到重视。应该说,两个方面更好地配合,对于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的提升很重要。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是一个社会角色的转变,高校不再是单纯地研究高深学问的系统,而是要承担广泛服务于社会、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的责任系统。这对学校提出新的质量要求,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索知识的海洋,而且需要教职工们积极地为学生创作人性化个性化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有效运用学校资源,实现满意度的提高。这不仅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的育人体系完善也很关键。可以说,高校声誉和资源等外在条件不再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更重视学生就读经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
[2]周作宇,周廷勇.大学生就读经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新视角[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
[3]杨杏芳.大学教师角色扮演的哲学与社会学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5]陈琼琼.中日大学生就读经验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2009.
[6]黄琼萃.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D].上海师范大,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