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从开始到现在,对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个语言要素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对外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但是,在对语言四要素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起步晚,针对性小,虽然后期的研究加大了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力度,但是仍然比重不大,对外汉字教学仍然存在问题,所以,相对来说,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短板”。在本文中,笔者从分析外国人汉字偏误入手,分析“汉字难学”的原因,然后提出对外汉字教学的对策,希望能给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 ; 汉字教学 ; 偏误分析 ; 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43-02
前言
对外汉字教学发展至今,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汉字教学主要集中在基础阶段,讲授笔画、笔顺、结构分析等简单的汉字知识,但是,这一阶段汉语教材里汉字教学的内容并不突出。到了后期,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出现了一批以初级留学生为对象的汉字教材,如《外国人汉字速成》、《汉字津梁》等,这一阶段有关研究对外汉字教学的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汉字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外汉字教学也迅速发展起来。所以本文从外国人汉字偏误入手,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给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外国人汉字偏误
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绝大多数汉字是形音义齐备,很多汉字都是语法分析中的词,也有些是双音节词的构成语素,所以,外国人的汉字偏误表现在音、形、义的各个方面。
1.1汉字认读方面的偏误
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拼音文字可以直接拼读出来,而汉字却不能,虽然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很大的比例,但是形声字的特殊情况也有很多,并不是每一个形声字的读音都跟声旁完全相同,所以,外国人在汉字的认读方面会产生很多偏误,但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1.1相似字认读偏误
外国人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会把那些字形和笔画十分相近、相似或由相同部件构成的汉字字音混读。这种偏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一些字的笔画数目完全相同或近似相同,只是在某关键部位的一点、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一勾有所差异,因为学习者没能将它们区分开来而误甲为乙。如:把“了”读成“子”,把“乌”读成“鸟”,把“休”读成“体”,把“巳”、“已”读成“己”,把“伐”读成“代”等。另一个是由于两个字是由某一共同部件构成的,因而造成识别上的错误而导致读音上张冠李戴。如把“艰难”读成“退难”,把“关税”读成“关脱”,把“刻苦”读成“该苦”等。
1.1.2相似字义导致的偏误
学习者经常误将双音节联合式合成词中的一个字读成另一个字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如把“旅游”中的“游”读成“游泳”的“泳”,把“练习”中的“习”读成“学习”中的“学”,把“遇见”中的“见”读成“看见”中的“看”,把“俗话”读成“俗说”等。
还有一种情况出现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中,就是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音混淆,导致认读偏误。如“挣”与“赚”是一对同义词(字),学生有时会把“挣钱”读成“赚钱”,把“圣人”读成“贤人”,把“坠落”读成“堕落”等。
1.1.3過分依赖形声字声旁导致偏误
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之间的关系复杂,大致分为六种:第一,声旁的读音和形声字的读音相同,如“盒”、“纹”、“稀”等。第二,声旁的读音与形声字的读音仅声调不同,如“近”、“认”、“误”等。第三,韵母相同且声母有对应关系。如“瓶”、“圈”、“绸”等。第四,仅韵母相同,如“问”、“额”、“翁”等。第五,韵母相近,如“闽”、“挽”、“霜”等。第六,声旁不表音或几乎看不出声旁,如“珊”、“浊”、“墅”等。如果外国学生过分依赖形声字的声旁,那么很可能产生认读偏误。如把“橱柜”读成“橱巨”,把“技能”读成“支能”,把“荒凉”读成“荒京”等。
1.2书写偏误
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除了在学习初期,由于没有进行系统学习而形成的失误之外,系统学习汉字后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主要分为三大类。
1.2.1部件的改换
这种偏误中,一般是学生改換形声字的意符。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形近改换。一些书写形式相似相近的意符,虽然在意义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外国学习者在书写中常常换用,产生偏误。如:因笔画增减而形近形似的有“氵”和“冫”,“厂”和“广”,“土”和“王”等,因笔画长短、曲折与否而形似形近的有“土”和“士”,“目”和“月”等。
第二,意近改换。在汉字中,有些意义相近的意符会用不同的书写形式表示,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混淆从而产生偏误。如“走”、“辶”和“足”,“艹”和“”,“讠”和“饣”等。
第三,类化改换。学生学习汉字时过度泛化,或受到课文上下文影响而使用相同的部件,从而产生偏误,如“根椐(据)”,“批抨(评)”,“草苹(坪)”等。
1.2.2部件的增损
第一,增加意符。学生学习汉字时泛化部件,或受到上下文影响而产生偏误,如“极(及)格”,“攒(赞)扬”等。
第二,减损意符,不一定是上下文的影响,在听写时,由于学生只知道声音而忘记如何书写,可能会导致此类偏误。如“成(城)市”,“城保(堡)”等。
1.2.3部件的变形与变位
主要表现为母语迁移变形和部件镜像变位两种情况。
第一,母语迁移变形。这是指学生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类推同化现象,如把“竹”字头写成“kk”,把“口”写成“O”,把“耳”字旁写成“β”或“P”等。 第二,部件镜像变位。这是指把汉字的左右结构镜像变位,如把“陪”写成“部”,把“加”写成“叻”。
总得来说,外国学生的汉字偏误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应该注意将学生的母语与汉语进行比较,查找偏误出现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正确认读和书写汉字。
2.汉字教学的对策
2.1字形策略
汉字学习的初期阶段,重点应放在部件上。下面笔者介绍四种汉字教学的方法:
1.衍生字群,即把有一定字形关联的字群系列放在一起教学,如:“人”字系列:人,入,个,太,大,天,夫,从,众,介;“木”字系列:木,本,末,未,林,森,休,体等。
2.形近字对比策略,如:笔画增减:日——目;大——天;竟——竞;位置变化:主——玉;太——犬;庄——压等。
3.同形规律字,如:“辶”和“廴”学生常常弄混,教师需要将这两个部件的使用规律教给学生,使用“廴”旁的只有“延”,“廷”,“建”及其同类字“涎”,“挺”“健”等,也就是说,只要记住“延”,“廷”,“建”这三个字,所有的“廴”旁的字都能记住了。
4.部件组合策略,这里的部件多指成字部件。教师可以先教一些笔画比较简单的成字部件作为基本字,再由基本字组合成合体字,这种拆分组合的识字方法能够深化学生对汉字结构特点的认识。如:人+从——众;木+对——树;广+木——床等等。
2.2部首识字法
这种策略就是利用偏旁部首提示汉字的音和义,这也是传统汉字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办法。如:“口”作为一个字的偏旁,那么这个字大多数与口的动作有关“吃,喝,咬,哭,喊”等。
教师还可以把相同部首的字放在一起讲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部首意義提示作用的理解,如:讠——读(读书)、说(说话)、讲(讲故事)、诉(告诉)。
2.3字义联系策略
這是指把意义上有关联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做法非常符合认知心理学中的联想策略。
如:同义联系:宽——阔;低——矮;房——屋等;
反义联系:多——少;男——女;好——坏等。
2.4会意字分析策略
会意字是合体字,一般由两个意符组成,或以形会意,或以义会意。教师可以先分解会意字,分别解释不同部件的含义,最后将部件组合起来进行整体含义讲解的策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会意字的理据性的认识。
如:人+木=休;小+大=尖;小+土=尘等
2.5识字顺序策略
无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哪种策略,都必须考虑识字的顺序。总的原则是先教笔画少的字,后教笔画多的字;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先教基本字,后教派生字;先教最常用字,后教次常用字。比较理想的字序是学过的旧字能成为新字的认知基础,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又能在学习新字的过程中不断复习旧字。
总之,科学的识字顺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排序。
对外汉字教学起步晚,发展慢,需要教师和语言学家继续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外国学生的偏误入手,分析汉字偏误出现的原因,找到“汉字难学”的原因,提出几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建议,希望能给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发展与研究概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2]李大遂.关系对外汉字教学全局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2)
[3]李蕊.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8(9)
[4]李运富.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4(3)
[5]鲁梦桥.对外汉字教学技巧研究[D].西北大学,2012
[6]马舒琦.对外汉字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张薇.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检讨[D].湖北工业大学,2011
[8]张雯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初探[D].复旦大学,2009
[9]赵倩.对外汉字教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10]赵云连.对外汉字教学主要教学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1]周健.汉字教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对外汉语 ; 汉字教学 ; 偏误分析 ; 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43-02
前言
对外汉字教学发展至今,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汉字教学主要集中在基础阶段,讲授笔画、笔顺、结构分析等简单的汉字知识,但是,这一阶段汉语教材里汉字教学的内容并不突出。到了后期,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出现了一批以初级留学生为对象的汉字教材,如《外国人汉字速成》、《汉字津梁》等,这一阶段有关研究对外汉字教学的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汉字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外汉字教学也迅速发展起来。所以本文从外国人汉字偏误入手,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给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外国人汉字偏误
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绝大多数汉字是形音义齐备,很多汉字都是语法分析中的词,也有些是双音节词的构成语素,所以,外国人的汉字偏误表现在音、形、义的各个方面。
1.1汉字认读方面的偏误
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拼音文字可以直接拼读出来,而汉字却不能,虽然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很大的比例,但是形声字的特殊情况也有很多,并不是每一个形声字的读音都跟声旁完全相同,所以,外国人在汉字的认读方面会产生很多偏误,但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1.1相似字认读偏误
外国人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会把那些字形和笔画十分相近、相似或由相同部件构成的汉字字音混读。这种偏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一些字的笔画数目完全相同或近似相同,只是在某关键部位的一点、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一勾有所差异,因为学习者没能将它们区分开来而误甲为乙。如:把“了”读成“子”,把“乌”读成“鸟”,把“休”读成“体”,把“巳”、“已”读成“己”,把“伐”读成“代”等。另一个是由于两个字是由某一共同部件构成的,因而造成识别上的错误而导致读音上张冠李戴。如把“艰难”读成“退难”,把“关税”读成“关脱”,把“刻苦”读成“该苦”等。
1.1.2相似字义导致的偏误
学习者经常误将双音节联合式合成词中的一个字读成另一个字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如把“旅游”中的“游”读成“游泳”的“泳”,把“练习”中的“习”读成“学习”中的“学”,把“遇见”中的“见”读成“看见”中的“看”,把“俗话”读成“俗说”等。
还有一种情况出现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中,就是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音混淆,导致认读偏误。如“挣”与“赚”是一对同义词(字),学生有时会把“挣钱”读成“赚钱”,把“圣人”读成“贤人”,把“坠落”读成“堕落”等。
1.1.3過分依赖形声字声旁导致偏误
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之间的关系复杂,大致分为六种:第一,声旁的读音和形声字的读音相同,如“盒”、“纹”、“稀”等。第二,声旁的读音与形声字的读音仅声调不同,如“近”、“认”、“误”等。第三,韵母相同且声母有对应关系。如“瓶”、“圈”、“绸”等。第四,仅韵母相同,如“问”、“额”、“翁”等。第五,韵母相近,如“闽”、“挽”、“霜”等。第六,声旁不表音或几乎看不出声旁,如“珊”、“浊”、“墅”等。如果外国学生过分依赖形声字的声旁,那么很可能产生认读偏误。如把“橱柜”读成“橱巨”,把“技能”读成“支能”,把“荒凉”读成“荒京”等。
1.2书写偏误
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除了在学习初期,由于没有进行系统学习而形成的失误之外,系统学习汉字后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主要分为三大类。
1.2.1部件的改换
这种偏误中,一般是学生改換形声字的意符。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形近改换。一些书写形式相似相近的意符,虽然在意义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外国学习者在书写中常常换用,产生偏误。如:因笔画增减而形近形似的有“氵”和“冫”,“厂”和“广”,“土”和“王”等,因笔画长短、曲折与否而形似形近的有“土”和“士”,“目”和“月”等。
第二,意近改换。在汉字中,有些意义相近的意符会用不同的书写形式表示,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混淆从而产生偏误。如“走”、“辶”和“足”,“艹”和“”,“讠”和“饣”等。
第三,类化改换。学生学习汉字时过度泛化,或受到课文上下文影响而使用相同的部件,从而产生偏误,如“根椐(据)”,“批抨(评)”,“草苹(坪)”等。
1.2.2部件的增损
第一,增加意符。学生学习汉字时泛化部件,或受到上下文影响而产生偏误,如“极(及)格”,“攒(赞)扬”等。
第二,减损意符,不一定是上下文的影响,在听写时,由于学生只知道声音而忘记如何书写,可能会导致此类偏误。如“成(城)市”,“城保(堡)”等。
1.2.3部件的变形与变位
主要表现为母语迁移变形和部件镜像变位两种情况。
第一,母语迁移变形。这是指学生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类推同化现象,如把“竹”字头写成“kk”,把“口”写成“O”,把“耳”字旁写成“β”或“P”等。 第二,部件镜像变位。这是指把汉字的左右结构镜像变位,如把“陪”写成“部”,把“加”写成“叻”。
总得来说,外国学生的汉字偏误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应该注意将学生的母语与汉语进行比较,查找偏误出现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正确认读和书写汉字。
2.汉字教学的对策
2.1字形策略
汉字学习的初期阶段,重点应放在部件上。下面笔者介绍四种汉字教学的方法:
1.衍生字群,即把有一定字形关联的字群系列放在一起教学,如:“人”字系列:人,入,个,太,大,天,夫,从,众,介;“木”字系列:木,本,末,未,林,森,休,体等。
2.形近字对比策略,如:笔画增减:日——目;大——天;竟——竞;位置变化:主——玉;太——犬;庄——压等。
3.同形规律字,如:“辶”和“廴”学生常常弄混,教师需要将这两个部件的使用规律教给学生,使用“廴”旁的只有“延”,“廷”,“建”及其同类字“涎”,“挺”“健”等,也就是说,只要记住“延”,“廷”,“建”这三个字,所有的“廴”旁的字都能记住了。
4.部件组合策略,这里的部件多指成字部件。教师可以先教一些笔画比较简单的成字部件作为基本字,再由基本字组合成合体字,这种拆分组合的识字方法能够深化学生对汉字结构特点的认识。如:人+从——众;木+对——树;广+木——床等等。
2.2部首识字法
这种策略就是利用偏旁部首提示汉字的音和义,这也是传统汉字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办法。如:“口”作为一个字的偏旁,那么这个字大多数与口的动作有关“吃,喝,咬,哭,喊”等。
教师还可以把相同部首的字放在一起讲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部首意義提示作用的理解,如:讠——读(读书)、说(说话)、讲(讲故事)、诉(告诉)。
2.3字义联系策略
這是指把意义上有关联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做法非常符合认知心理学中的联想策略。
如:同义联系:宽——阔;低——矮;房——屋等;
反义联系:多——少;男——女;好——坏等。
2.4会意字分析策略
会意字是合体字,一般由两个意符组成,或以形会意,或以义会意。教师可以先分解会意字,分别解释不同部件的含义,最后将部件组合起来进行整体含义讲解的策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会意字的理据性的认识。
如:人+木=休;小+大=尖;小+土=尘等
2.5识字顺序策略
无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哪种策略,都必须考虑识字的顺序。总的原则是先教笔画少的字,后教笔画多的字;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先教基本字,后教派生字;先教最常用字,后教次常用字。比较理想的字序是学过的旧字能成为新字的认知基础,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又能在学习新字的过程中不断复习旧字。
总之,科学的识字顺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排序。
对外汉字教学起步晚,发展慢,需要教师和语言学家继续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外国学生的偏误入手,分析汉字偏误出现的原因,找到“汉字难学”的原因,提出几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建议,希望能给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发展与研究概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2]李大遂.关系对外汉字教学全局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2)
[3]李蕊.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8(9)
[4]李运富.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4(3)
[5]鲁梦桥.对外汉字教学技巧研究[D].西北大学,2012
[6]马舒琦.对外汉字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张薇.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检讨[D].湖北工业大学,2011
[8]张雯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初探[D].复旦大学,2009
[9]赵倩.对外汉字教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10]赵云连.对外汉字教学主要教学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1]周健.汉字教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