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是任何一个公民行事的准则,是国家治理之本。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法律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得到高度重视。法律教育不单单是一门理论学科,其作为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根基,更加强调了实践性。有关大学生法律实践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在对大学生法律实践现状作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大学生法律实践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实践;现状;途径
引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法律教育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素质教育理念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非常重要,这是培养一名合格人才的必经路途。大学生法律实践,既可以夯实其理论知识基础,加深其理解,又可以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使之更好地维护自我、帮助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大学生法律实践关系到整个社会法制建设。
1 大学生法律实践现状
达·芬奇曾经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基于实践的理论才更具说服力。在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势在必行。大学生法律实践既能夯实其理论基础,又能强化其思想认知,是培养他们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局限于自身的条件,导致大学生法律实践效果不佳。根据实践调研发现,不少法律院校都在实践教学上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包括房间、音箱、服饰等,但是对于模拟法庭的目标、内容认识不清,难以反应现实法庭中真实的对抗、辩护环境。此外,有些院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单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却很难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参与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严格意义上讲,大学生作为成长中一代,其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学校及社会各界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相应责任。因此,大学生法律实践应在学校及社会机构的合力推动下进行,全方面还原真实法庭环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实效。
2 大学生法律实践途径
法律作为治国之本,其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多地应该强调实践。作者基于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大学生法律实践途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组建法律团队
素质教育理念倡导下,大学生是主体。建立完善的、专业化大学生法律团队,以自助的形式开展咨询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服务需求,又達到了实践训练的目的。具体而言,校园法律团队由教师进行牵头指导,主要由大学生构成,同时尽可能吸引校内外法律专家进行协助,从而义务帮助有法律困难的群体。这样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法律知识,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其意义不言而喻。在此过程中,律师事务所、法律研究机构及法院等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在可行的情况下,为大学生法律团队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必要时指出他们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如此在专业机构或人士的指导下,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值得提出的是,大学生法律团队的成员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要时刻保证其精英性,激励内部人员不断充实自我,鼓舞外部人员努力奋进,从而形成校内良好的文化环境。
2.2 开展文化活动
上文中提及的组建法律团队途径可能只会让部分大学生受益,而无法兼顾大学生全体。为了秉持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原则,为更多大学生创造法律实践的条件和环境,高校还需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提升整体生源质量。事实证明,大学生法律能力培养与加强,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法律环境、法律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高校在组织大学生法律实践之前,应该做好理论知识教育工作,分配出一定时间开展一系列法律宣传讲座活动,邀请法律界的专家作精彩的演讲,解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法律辩论赛活动,由大学生轮流扮演法官、辩护人等角色,激發其参与兴趣的同时,从不用角度强化其对法律知识、思想、文化的理解。
2.3 创设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能够为大学生法律实践提供更加真实的环境,其发挥的效用毋庸置疑。一般而言,大学生法律实践基地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其中在校内法律实践基地创设的过程中,高校可将某一教师命名为“模拟法庭”,并按照现实法庭进行布局,配套相应的道具及设备等,还原真实场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一引导学生参与进来,由真实案例将其引入其中,组织大学生自行解决法律问题。如此不仅能够缓解枯燥课堂讲授引发的学生反感情绪,又能引发其深刻的思考和印象,这于提高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而言意义重大。而校外法律实践基地则以检察院、法院等为基础,高校主动寻求相关单位的配合与协助,让学生接触现实案例,此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获取课堂上可能无法接触的知识。在遇到一些简单的法律纠纷时,法院可要求学生出到现场,组织其提供一些基本的法律援助,为下一代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结语:总而言之,大学生法律实践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持续关注大学生法律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多创新路径,以指导高校提高教育成果,使之培养更多合格人才。而高校也应该重视大学生法律实践,从不同维度审视实际情况,可在本文论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创新,为大学生法律实践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媛.高校大学生法律实践模式探析——以《劳动合同法》教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4(32):223-224.
[2]安淑珍.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理论与实践探索[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91-93.
[3]吴蕴君.浅析大学生法律社团实践发展之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06):65-67.
作者简介
李晨紫(1990-),硕士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学生专职辅导员。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实践;现状;途径
引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法律教育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素质教育理念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非常重要,这是培养一名合格人才的必经路途。大学生法律实践,既可以夯实其理论知识基础,加深其理解,又可以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使之更好地维护自我、帮助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大学生法律实践关系到整个社会法制建设。
1 大学生法律实践现状
达·芬奇曾经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基于实践的理论才更具说服力。在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势在必行。大学生法律实践既能夯实其理论基础,又能强化其思想认知,是培养他们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局限于自身的条件,导致大学生法律实践效果不佳。根据实践调研发现,不少法律院校都在实践教学上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包括房间、音箱、服饰等,但是对于模拟法庭的目标、内容认识不清,难以反应现实法庭中真实的对抗、辩护环境。此外,有些院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单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却很难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参与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严格意义上讲,大学生作为成长中一代,其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学校及社会各界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相应责任。因此,大学生法律实践应在学校及社会机构的合力推动下进行,全方面还原真实法庭环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实效。
2 大学生法律实践途径
法律作为治国之本,其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多地应该强调实践。作者基于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大学生法律实践途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组建法律团队
素质教育理念倡导下,大学生是主体。建立完善的、专业化大学生法律团队,以自助的形式开展咨询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服务需求,又達到了实践训练的目的。具体而言,校园法律团队由教师进行牵头指导,主要由大学生构成,同时尽可能吸引校内外法律专家进行协助,从而义务帮助有法律困难的群体。这样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法律知识,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其意义不言而喻。在此过程中,律师事务所、法律研究机构及法院等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在可行的情况下,为大学生法律团队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必要时指出他们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如此在专业机构或人士的指导下,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值得提出的是,大学生法律团队的成员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要时刻保证其精英性,激励内部人员不断充实自我,鼓舞外部人员努力奋进,从而形成校内良好的文化环境。
2.2 开展文化活动
上文中提及的组建法律团队途径可能只会让部分大学生受益,而无法兼顾大学生全体。为了秉持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原则,为更多大学生创造法律实践的条件和环境,高校还需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提升整体生源质量。事实证明,大学生法律能力培养与加强,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法律环境、法律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高校在组织大学生法律实践之前,应该做好理论知识教育工作,分配出一定时间开展一系列法律宣传讲座活动,邀请法律界的专家作精彩的演讲,解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法律辩论赛活动,由大学生轮流扮演法官、辩护人等角色,激發其参与兴趣的同时,从不用角度强化其对法律知识、思想、文化的理解。
2.3 创设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能够为大学生法律实践提供更加真实的环境,其发挥的效用毋庸置疑。一般而言,大学生法律实践基地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其中在校内法律实践基地创设的过程中,高校可将某一教师命名为“模拟法庭”,并按照现实法庭进行布局,配套相应的道具及设备等,还原真实场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一引导学生参与进来,由真实案例将其引入其中,组织大学生自行解决法律问题。如此不仅能够缓解枯燥课堂讲授引发的学生反感情绪,又能引发其深刻的思考和印象,这于提高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而言意义重大。而校外法律实践基地则以检察院、法院等为基础,高校主动寻求相关单位的配合与协助,让学生接触现实案例,此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获取课堂上可能无法接触的知识。在遇到一些简单的法律纠纷时,法院可要求学生出到现场,组织其提供一些基本的法律援助,为下一代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结语:总而言之,大学生法律实践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持续关注大学生法律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多创新路径,以指导高校提高教育成果,使之培养更多合格人才。而高校也应该重视大学生法律实践,从不同维度审视实际情况,可在本文论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创新,为大学生法律实践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媛.高校大学生法律实践模式探析——以《劳动合同法》教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4(32):223-224.
[2]安淑珍.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理论与实践探索[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91-93.
[3]吴蕴君.浅析大学生法律社团实践发展之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06):65-67.
作者简介
李晨紫(1990-),硕士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学生专职辅导员。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