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瓷历代工艺之嬗变探究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历史上的闽西是中原文化向东南传播的重要途经之地,作为一种园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农村手工民艺,闺西客家瓷工艺呈现出既延续传承,又结合当地实际不断融合创新,形成独具浓郁地域风格的特色瓷艺。本文从闽西客家瓷的造型装饰、施釉烧制等技艺的发展演变视角,探究闽西客家瓷工艺各时期工艺与朝代变更之差异、人口兴衰之影响、交流传承之高下等要素的嬗变关系,以期对闽西客家古瓷艺的发展历程有较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关键词:客家瓷艺、工艺演变、融合创新
  闽西地处福建西部,是史称为客家人的连片聚居区域。闽西客家区域地处山区,山上有丰富的瓷土矿和取之不尽的树木丛林,对当地窑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闽西区域的陶瓷生产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但较成熟、具规模的瓷业应该是从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明清数代。
  一、唐代
  唐代时期闽西客家区域的陶瓷生产主要是为满足当地民众生活需求的自给自足。唐代早期的闽西瓷业工艺以鲜明的当地手工民艺传承为主体,唐代后期开始逐渐吸收些浙江、江西窑系的工艺技法与烧造风格。窑址主要有:将乐县水南唐窑、宁化县淮土乡赤下窑、长汀北滩头西南山馒头窑等。宁化赤下窑,位于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该窑是闽西境内发现的最大的唐代古窑,是这一时期较具代表性的古窑遗址。从实地采集的瓷器标本看,唐代主要烧制酱釉粗陶和青釉瓷。碗类器造型多圆唇、敞口、弧腹、玉壁平底;壶类造型多浑圆丰满、敛口、肩溜圆与深丰腹相接,小系、把呈折肩状。坯色有棕灰、深灰、紫灰三种,胎体较为厚重粗糙,断面上能见到裂隙、棕眼;釉色欠莹润,以酱釉为主,兼有青釉,少量的黑釉和近似茶叶色的釉。施釉厚薄适中,有亚光和光亮两种,釉面开细冰裂纹和蜻蜒翼翅纹;
  般器内外都施釉,但不及底,流釉现象普遍,胎釉结合不尽理想,常见剥釉现象。器多素面,纹饰较少见。烧制工艺基本采用器内涩底叠装直烧法,器物釉面上常见有落灰现象。
  二、宋代
  北宋年间金人南下、宋室南渡,促使大量的黄河流域的汉人渡江南迁,向闽粤聚居。人口的大量聚集骤增,有力推动了闽西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冶炼和陶瓷等手工业的大发展。这时期北方的些制瓷工匠随南迁的人流来到闽西区域,带来先进的制瓷工艺。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宋代闽西的陶瓷生产,无论在窑业规模、品种的丰富以及工艺技术的提升,都比唐代有了很大的进步。闽西宋代时期的主要窑场有建宁澜溪窑,三元区中村回窑、尤溪梅仙半山窑、宁化济村碗窑,长汀南山镇片瓦窑等数十处。闽西宋代瓷器品种主要有:碗、盏、盘、壶、瓶、洗、碟、罐、粉盒等。这些产品的胎骨有灰白、浅灰和褐灰数种,胎质较细白,但可见到棕眼、空隙,有涩感。装饰的釉色主要有青釉、青白釉两大类,青釉器有的呈青色,有的呈蜜黄色或橄榄绿色,色泽明澈温润;青白器釉色青白典雅,呈青澄透亮之韵,玻化强,釉面光亮莹润。
  北宋时的碗类产品敞口圆唇、斜弧腹、高圈足,胎体普遍较薄,到南宋胎体逐渐变厚,斜直腹、矮圈足。北宋时执壶、缸类、谷仓器等琢器瘦长匀称;南宋时变得矮胖墩实。器物成型采用拉坯工艺成型,胎体制作薄而致密,修坯工艺精湛,胎腹底常见修坯留下的放射性跳刀纹。宋代时期闽西客家瓷主要采用刻划、印花、堆贴等装饰技法。北宋时主要运用篦纹刻划的技法,以篾状工具于器物内外壁划刻出有斜度凹线,排列装饰出水波纹、云纹、草纹、弦纹、网格纹、放射纹、瓜棱纹、曲线纹等简洁纹样,线条生动、收放适度,构图疏密有致,通体格调统
  而和谐,气韵生动。南宋流行以莲花、牡丹、月华锦、水波、云纹、海螺纹等题材的刻划花、印花装饰技法,装饰器皿以碗、盘、钵、盏居多,大碗常见外面刻划莲花瓣纹,里面绘以简单的水波纹、云纹,或花卉、游鱼等纹样的印花装饰。
  宋代闽西的窑业技术也有着显著的进步,在三明中村回瑶宋代古窑遗址中发现有制瓷作坊、泥料淘洗池以及构造科学的龙窑等遗迹,甚至还发现了窑神祭祀台的存在。从出土的窑具可推测当时的烧制方法大都是采用匣钵入窑次性烧成,装烧方式有垫烧、匣钵正置仰烧、托座叠烧、支圈覆烧、对口烧等。其烧制形式的多样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已很成熟。
  两宋时期是福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文教兴盛,朱子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手工艺行业的成物造型观。这时期烧制的许多器物工艺制作精细,造型奇妙、寓意丰富,独具闽西客家瓷艺特色。如图1所示的“将乐窑青釉多角罐”其釉色青翠光亮,橄榄形椭圆腹身,器外壁塑尖角五组,成纵向均匀分布,斜向而上,横向五行排列。附盖,盖亭式形,顶部塑狮形钮。整体造型饱满生动,制作精致。在客家的方言发音中,“角”和“谷”同音,多角即多谷之谐音,寓意吉祥。多角罐的设计制作,反映了闽西人们祈求五谷丰收的美好愿望。闽西客家瓷中的许多器皿造型还依据客家的饮食习俗而特制。如将乐的陶制擂钵,其钵内壁刻划数十道粗且深的沟纹,形成的凹凸纹糙面,方便于用擂棍将米仔茶叶磨擂成浆。闽西擂钵的生产烧造与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盛行擂茶待客之习俗紧密相关。
  三、元代
  元代由于战争,中原地区的许多窑场纷纷停产,生产遭受很大的破坏。地处东南山区的闽西区域也因时局动荡,造成大量人口外流,然而当地的瓷业却又因福建海外贸易的兴旺以及南来北往的人流反而促成了制瓷技艺的提升,从而进步发展起来。
  元时的瓷器胎骨厚重,釉质厚实莹润,尤其大型盘、钵、炉的作风凝重浑厚、简洁拙朴,彰显出元瓷雄壮浑厚的气魄。闽西元代生产的器型以碗、盘、碟、盅、钵、罐等生活日用瓷为主,同时还出现墩子碗,折腹盘,圆腹盅、奁式炉、荷花纹盖罐等新样式。在产品成型工艺上,已大量使用模具进行成型生产,瓶罐,军持,盒壶之类的产品大多是采用上下两段分模制,然后拼合成型的工艺,生产速度大为提高。瓷土淘练精良,胎体质地细腻、坚致、金属声强,断面可见白中有糯莹感。釉色以青白为主,兼烧少量的酱釉瓷。装饰手法以刻划为主,模印花装饰为辅。装饰的纹样以莲花、菊花和缠技卷草等植物纹样为最,鱼藻纹次之,图案简洁,寓意丰富,生活气息浓郁。   元代闽西的许多窑场已经开始注意生产品种上的分工生产,开发自己的拳头产品。例如三明的蛇头山窑主要烧制黑釉碗,盏,回瑶后山窑则主要烧制青白釉碗、盘,碟,宁化永丰窑主要烧制盅、钵、壶、罐,连城南顺窑主要烧制缸、瓮、酒器等,这种生产品种的专门化对于提高产品数量与质量无疑是最有成效的措施之
  。这时期的窑场以长汀南山镇的片瓦窑为代表,其产品种类众多丰富,工艺技法精湛。从该窑址采集的器皿上发现南山镇片瓦窑的窑工已在宋代刻划花装饰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高浮雕刻划花卉装饰的新工艺。其用竖斜两刀走的手法,深深地雕刻出花卉轮廓,再用篾状工具阴刻出花叶的细部筋脉。纹样的轮廓凹凸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花叶的细部精致而富于变化,与主体花卉相陪衬,达到了强与弱、刚与柔、凸与凹、主与次之间的对比和谐统。从该窑址出土的“莲花纹浮雕筒形樽”残片(图2),该器物的造型别致,筒形式样、斜唇口沿,形似土楼,筒身雕饰凹凸立体感强的莲花图案,整体器物造型结构紧凑、风格清新,犀利的刀法、圆活的线条、优美的图案、别致的造型、典雅晶莹的釉色,彰显出闽西客家的瓷艺特色。这件“莲花纹浮雕筒形樽”形似围居土楼的样式和雕刻莲纹的寓意,至今都可依稀让人们感知到,当时在闽西聚集的客家先民通过宗亲社会团体”族居”
  起,相互依存,形成人多势众,对外抗争力量的生存境况。真实生活的写照,通过客家瓷艺人的手作,给予了最佳的物化呈现。
  四、明清时期
  明代客家瓷工艺多印花装饰,盛行在器物内芯模印荷花、莲花、四季花、菊花、折枝花卉等花草纹样,以及三鱼戏水藻纹、文房四宝纹。在些印花纹中还能见到“三、四、六”等数字和“福、禄、寿”等文字。明清客家瓷印花装饰的盛行,与印花装饰技法操作快捷简单,能有效节省工时,提高窑场的生产效率有关。这时期的产品胎质有粗细之别,细者白而薄,粗者呈青灰色,釉水以青白中泛深水绿居多,也有的窑品泛黄或泛青灰。青花钻料,多数施釉均匀,釉药厚处烧裂开片,呈色有的暗淡晦沉,也有的鲜艳明亮。可能是因窑温控制关系,常见有青料溶解涣散的晕染效果。广泛采用阶级龙窑烧造产品,有匣钵叠烧、层格匣钵单烧,器内涩底叠烧等多种烧造方法。在宁化安乐、三明中村回窑等地窑址,还发现许多底足粘沙的日用器残片,其入窑烧制时,圈足蘸细沙直接叠烧,省去垫饼和匣钵,充分利用空间,装烧量达到最大化,节约燃料,但缺陷是器面和圈足常常留有沙粒或沙粒痕迹。这估计与民窑的价格低廉及同时期海外陶瓷贸易的大批量生产赶货有关。
  明清时期闽西客家瓷的器形往往较大,与宋元时的器形精致细巧不同,这是客家人在长期的闽西生活中逐渐谐适生存环境与饮食习俗而进行造物的结果。因闽西客家人多居住于山区,离集市较远,买卖不方便,食物多为腌制,加之客家大盆的酒炖鸡、盐火焗鸭、酿豆腐、梅菜扣肉等这些客家特殊菜肴装配所需,故闽西客家瓷中多见盅,钵、盘、罐等大器皿,造型厚重实用。
  清代以来,景德镇、德化所生产的陶瓷产品垄断了国内外瓷器的中高端市场。闽西瓷业在精品瓷制作无法与之竞争的情况下,为谋求生计,转而大量生产缸、瓮、碗、碟等普通日用瓷,以低廉价格满足当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用品所需,以及东南亚
  带对缸瓮等器皿的特殊需求。因此,清时期的闽西瓷业生产受价格的限制,在装饰工艺上日益追求快捷省时,许多器物仅在外壁绘以简单的排点装饰,内底书写些吉语或数字,逸笔草草,绘法简单草率,造型简易粗略,生产水平江河曰下。
  五、结语
  闽西作为历史上中原文化向东南传播的重要途经之地,在闽西客家文化中,不仅有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承传和深化的面,还有着对异体文化吸收、融汇、变异的面。因此,闽西客家瓷工艺呈现出既延续中原传统,又结合当地实际生态的特色。一方面吸收传承了随客家先民从中原及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南迁而来制瓷艺人的南北窑业制艺之经验;另
  方面又结合当地原住民的生活体验与人文审美经验,不断融合创新、积累发展,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客家瓷艺风格。闽西客家瓷各时期的工艺、装饰审美趣味的演变,并不是被动的选择,更不是其他文化现象的衍生物或副产品,而是闽西客家人在生存本能的需求与外在条件的相互谐适下诞生,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农村手工民艺,承载了客家民系的造物智慧,是典籍之外的支活态文脉,是客家文化中的朵奇葩。
其他文献
1948年12月,新华总社派出范长江、徐迈进为首的先遣队,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郊区的良乡集中,接受平津战役报道任务,并准备进城接管国民党的新闻机构,同时筹备办理总社迁社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