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紧密地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事实已经非常明显,而最能体现这种紧密形势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规律。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地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联”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在工业经济时代,可以设置各种壁垒来保护竞争的一方,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有壁垒可以保护落后。大量事实也证明:在今天,经济紧密地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事实已经非常明显。
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力、资本、设备和能源,而技术或知识则被视为外部要素。但如今在新的经济时代,谁能拥有一大批高素质新型人才,谁就能在当今炽热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然而当前,一方面是企业缺少人才导致企业创新不足,另一方面是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因实用性不强而难以转化成生产力。进入新世纪,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所加强,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瓶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诉求。影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论之,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这种合作在不同程度上尚停留在“直观”层次。学校定向“帮”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即所谓的“订单”培养,企业则为学校提供一些设备、承担毕业生实习等等。
二是“合”多“作”少。形式上热热闹闹,但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互动匮乏,彼此的影响有限。
三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普遍缺乏有效的机制。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因而这种合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势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模式亟须实现新的突破。应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为此,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是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制度设计,在政策甚至法律层面上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规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动力,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的不同,事实上很难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们要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成功经验,采用行政和立法手段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使我国职业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是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来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传统的职业教育因袭于“精英教育”的传统,这种传统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因固守于学科体系的逻辑完整而失之对社会需求的动态关注。为此,应真正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改造现有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
三是要在更深的层次上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构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汲取现实的动力。
要从改革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认识高度来理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于职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让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框架内获得充分的话语权。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使传统的职业教育来一次脱胎换骨,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二 “三联”办学模式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三联”办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三联”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
1 以企业联盟为基础,向企业要订单
“三联”办学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企业联盟是“三联”办学模式的重要基础。与企业联盟的最基本形式是“订单培养”,“三联”办学模式必须通过与具体企业的具体合作才能落到实处。
2 以行业联合为指导,向行业要标准
“三联”办学模式的第二个层面是与行业联合。职业教育与培训不能仅仅为具体的、个别的企业服务,还必须对学生负责,使学生成为行业领域内的专业人才,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行业内能够正常流动。因此, “三联”办学模式中所强调的育人标准,并不局限干企业标准,而是与行业形成联合关系,向行业要人才培养的标准。
3 以园区联结为依托,向园区要规模
“三联”办学模式的第三个层面是与园区联结。要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是难以支撑的。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形成一定规模。在“三联”办学模式中,形成规模所依靠的就是毗邻的工业园区,发挥园区中企业密集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园区大量的企业资源,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落实到学校的各个专业、班级、环节。
“三联”办学模式的目标在于校企“双赢”。通过“三联”办学模式,企业和学校各有三大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即企业用人需求、生产需求和技术需求;学校教学实训需求、学生就业需求以及教师培养需求。
(二)“三联”办学模式实践:
1 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执行企业咨询制度
在实践“三联”办学模式时,最重要的制度性举措是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执行企业咨询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企业管理者、一线技术人员、教学骨干组成,实行例会制度,全方位向学校提供管理制度、实训项目以及教学过程等的指导意见。
具体来说,管理制度咨询包括了生产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技术规程、质量管理标准、安全操作规程、文化建设等方面;实训项目咨询即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访,共同探讨实训项目的可行性,确定生产项目,核定实训要求,明确利益分成;教学过程咨询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研发、工艺流程、技能培训方法等方面。企业咨询制度既平衡了校企双方的利益,又保证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全方位接轨。
2 建立梯度实训产品,实践行动导向教学体系
所谓梯度实训产品,是指结合学生的技能学习规律,按工艺复杂程度由易至难所选择的一系列用于学生实训的真实产品。建立梯度实训产品,能够以真实的生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企业生产零距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减少实训成本。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梯度实训产品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它必须是与整个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梯度实训产品的选择有三条标准:产品量大,有足量的产品可供学生实训;标准件产品,在行业内是典 型产品;丰富的工艺性,产品应包括相应阶段学生学习的工艺要求。在教学中要以梯度实训产品为核心,构建了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相应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在内的一套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使得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规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是按实际工作过程开展的,符合学生技能学习的客观规律,使学生乐学、易学。
3 建立仿真实训车间,创新输出型实训基地
我院投资千万建立了实训中心,设计和建立了公司制的生产实训车间,硬件设备与生产企业同步,管理制度与生产企业相仿。
这种仿真实训车间的建立,实现了教学与生产8类要素合一: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由于学生的实训对象是具有市场价值的梯度实训产品,这就变传统的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不仅解决了实训原材料的投入问题,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在满足本校学生实训教学需求的同时,实训基地还向园区企业以及社会开放,充分发挥了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和鉴定服务三大功能,真正成为了充满活力的输出型实训基地。
4 建立“五进”培养计划,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我院的师资培养实施了以行业为依托的“五进”培养计划,即“骨干进协会、技艺进赛场、教师进企业、专家进学校、苗子进高校”。
骨干进协会:选拔最优秀的骨干教师进入行业协会,不仅即时了解行业信息,还主动参与行业标准的讨论和制订。
技艺进赛场:推选专业教师参与行业组织的各项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武,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进企业:以行业为支撑,建立教师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训;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指导师傅,组织教师学习“新知识”、 “新工艺”,促进技能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专家进学校:一方面学校建立了“兼职专业教师流动站、专家库”,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及管理人员等来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并以这批教师“传、帮、带”在校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还经常邀请知名企业家、职业教育专家等来校讲学,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
苗子进高校: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参与示范高职院校或国家专门培训,提高学历或专门技能,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潜在动力。
通过“五进”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得到了重用,青年教师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引进与培养紧跟企业、行业发展,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了有力提升。
(三)“三联”办学模式成效:
“三联”办学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的目标。从企业方来看,通过订单培养,解决了新员工甄选的问题;通过投入梯度实训产品,获得了价格合理的生产成品;通过学校的企业员工课程和教师科研,得到了技术支持。
1 学生毕业“零滞留”
所谓学生毕业“零滞留”是指持证100%、就业100%、行业实操100%。由于学校的课程完全与企业需要接轨,学生动手能力强,考证通过率高,接近100%;由于实训项目与生产企业直接对接,学生熟悉生产工艺,毕业上岗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就业率保持100%;由于学校对学生的技能教学和实训是按行业标准进行的,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技术与行业内技术人员的要求完全相同,即行业实操100%。
2 实训基地“零投入”
通过实践“三联”办学模式,在服务企业、行业和园区的同时,学校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使实训基地具备了“造血”功能,实现了基地运行“零投入”。如实训基地所使用的实训材料是企业的生产原料,通过生产梯度实训产品、提供技术培训项目以及科研支持等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些收益与实训基地运行经费基本持平,从而实现了“零投入”。
3 师资水平“零距离” 通过实践“三联”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行业、园区紧密合作,有效地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通过派教师进企业、请专家进学校、送骨干进行业,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还能引领行业标准。与此同时,不少教师还受邀承担或参与了企业、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项目。学校、企业,行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这种良性互动,使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生产一线技术要求始终保持“零距离”。
三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具有强动手能力的人才;企业的职责也不只是赚钱,更重要的是创造财富。为了扭转以往的单一局面,抢占人才这个新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实现扩张,提高“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量,各企业要主动与能够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适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高职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直接与它们一起培养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后备发展资源,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最终实现双方互赢。这一使命任重道远,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郭延彬
关键词:知识经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联”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在工业经济时代,可以设置各种壁垒来保护竞争的一方,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有壁垒可以保护落后。大量事实也证明:在今天,经济紧密地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事实已经非常明显。
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力、资本、设备和能源,而技术或知识则被视为外部要素。但如今在新的经济时代,谁能拥有一大批高素质新型人才,谁就能在当今炽热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然而当前,一方面是企业缺少人才导致企业创新不足,另一方面是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因实用性不强而难以转化成生产力。进入新世纪,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所加强,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瓶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诉求。影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论之,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这种合作在不同程度上尚停留在“直观”层次。学校定向“帮”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即所谓的“订单”培养,企业则为学校提供一些设备、承担毕业生实习等等。
二是“合”多“作”少。形式上热热闹闹,但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互动匮乏,彼此的影响有限。
三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普遍缺乏有效的机制。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因而这种合作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势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模式亟须实现新的突破。应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为此,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是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制度设计,在政策甚至法律层面上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规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动力,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的不同,事实上很难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们要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成功经验,采用行政和立法手段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使我国职业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是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来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传统的职业教育因袭于“精英教育”的传统,这种传统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因固守于学科体系的逻辑完整而失之对社会需求的动态关注。为此,应真正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改造现有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
三是要在更深的层次上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构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汲取现实的动力。
要从改革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认识高度来理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于职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让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框架内获得充分的话语权。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使传统的职业教育来一次脱胎换骨,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二 “三联”办学模式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三联”办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三联”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
1 以企业联盟为基础,向企业要订单
“三联”办学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企业联盟是“三联”办学模式的重要基础。与企业联盟的最基本形式是“订单培养”,“三联”办学模式必须通过与具体企业的具体合作才能落到实处。
2 以行业联合为指导,向行业要标准
“三联”办学模式的第二个层面是与行业联合。职业教育与培训不能仅仅为具体的、个别的企业服务,还必须对学生负责,使学生成为行业领域内的专业人才,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行业内能够正常流动。因此, “三联”办学模式中所强调的育人标准,并不局限干企业标准,而是与行业形成联合关系,向行业要人才培养的标准。
3 以园区联结为依托,向园区要规模
“三联”办学模式的第三个层面是与园区联结。要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是难以支撑的。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形成一定规模。在“三联”办学模式中,形成规模所依靠的就是毗邻的工业园区,发挥园区中企业密集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园区大量的企业资源,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落实到学校的各个专业、班级、环节。
“三联”办学模式的目标在于校企“双赢”。通过“三联”办学模式,企业和学校各有三大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即企业用人需求、生产需求和技术需求;学校教学实训需求、学生就业需求以及教师培养需求。
(二)“三联”办学模式实践:
1 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执行企业咨询制度
在实践“三联”办学模式时,最重要的制度性举措是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执行企业咨询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企业管理者、一线技术人员、教学骨干组成,实行例会制度,全方位向学校提供管理制度、实训项目以及教学过程等的指导意见。
具体来说,管理制度咨询包括了生产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技术规程、质量管理标准、安全操作规程、文化建设等方面;实训项目咨询即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访,共同探讨实训项目的可行性,确定生产项目,核定实训要求,明确利益分成;教学过程咨询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研发、工艺流程、技能培训方法等方面。企业咨询制度既平衡了校企双方的利益,又保证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全方位接轨。
2 建立梯度实训产品,实践行动导向教学体系
所谓梯度实训产品,是指结合学生的技能学习规律,按工艺复杂程度由易至难所选择的一系列用于学生实训的真实产品。建立梯度实训产品,能够以真实的生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企业生产零距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减少实训成本。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梯度实训产品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它必须是与整个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梯度实训产品的选择有三条标准:产品量大,有足量的产品可供学生实训;标准件产品,在行业内是典 型产品;丰富的工艺性,产品应包括相应阶段学生学习的工艺要求。在教学中要以梯度实训产品为核心,构建了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相应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在内的一套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使得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规格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是按实际工作过程开展的,符合学生技能学习的客观规律,使学生乐学、易学。
3 建立仿真实训车间,创新输出型实训基地
我院投资千万建立了实训中心,设计和建立了公司制的生产实训车间,硬件设备与生产企业同步,管理制度与生产企业相仿。
这种仿真实训车间的建立,实现了教学与生产8类要素合一: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由于学生的实训对象是具有市场价值的梯度实训产品,这就变传统的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不仅解决了实训原材料的投入问题,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在满足本校学生实训教学需求的同时,实训基地还向园区企业以及社会开放,充分发挥了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和鉴定服务三大功能,真正成为了充满活力的输出型实训基地。
4 建立“五进”培养计划,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我院的师资培养实施了以行业为依托的“五进”培养计划,即“骨干进协会、技艺进赛场、教师进企业、专家进学校、苗子进高校”。
骨干进协会:选拔最优秀的骨干教师进入行业协会,不仅即时了解行业信息,还主动参与行业标准的讨论和制订。
技艺进赛场:推选专业教师参与行业组织的各项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武,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进企业:以行业为支撑,建立教师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训;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指导师傅,组织教师学习“新知识”、 “新工艺”,促进技能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专家进学校:一方面学校建立了“兼职专业教师流动站、专家库”,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及管理人员等来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并以这批教师“传、帮、带”在校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还经常邀请知名企业家、职业教育专家等来校讲学,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
苗子进高校: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参与示范高职院校或国家专门培训,提高学历或专门技能,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潜在动力。
通过“五进”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得到了重用,青年教师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教师引进与培养紧跟企业、行业发展,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了有力提升。
(三)“三联”办学模式成效:
“三联”办学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的目标。从企业方来看,通过订单培养,解决了新员工甄选的问题;通过投入梯度实训产品,获得了价格合理的生产成品;通过学校的企业员工课程和教师科研,得到了技术支持。
1 学生毕业“零滞留”
所谓学生毕业“零滞留”是指持证100%、就业100%、行业实操100%。由于学校的课程完全与企业需要接轨,学生动手能力强,考证通过率高,接近100%;由于实训项目与生产企业直接对接,学生熟悉生产工艺,毕业上岗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就业率保持100%;由于学校对学生的技能教学和实训是按行业标准进行的,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技术与行业内技术人员的要求完全相同,即行业实操100%。
2 实训基地“零投入”
通过实践“三联”办学模式,在服务企业、行业和园区的同时,学校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使实训基地具备了“造血”功能,实现了基地运行“零投入”。如实训基地所使用的实训材料是企业的生产原料,通过生产梯度实训产品、提供技术培训项目以及科研支持等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些收益与实训基地运行经费基本持平,从而实现了“零投入”。
3 师资水平“零距离” 通过实践“三联”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行业、园区紧密合作,有效地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通过派教师进企业、请专家进学校、送骨干进行业,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还能引领行业标准。与此同时,不少教师还受邀承担或参与了企业、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项目。学校、企业,行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这种良性互动,使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生产一线技术要求始终保持“零距离”。
三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具有强动手能力的人才;企业的职责也不只是赚钱,更重要的是创造财富。为了扭转以往的单一局面,抢占人才这个新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实现扩张,提高“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量,各企业要主动与能够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适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高职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直接与它们一起培养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后备发展资源,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最终实现双方互赢。这一使命任重道远,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郭延彬